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广珠城轨站市内接驳交通现状和旅客出行选择偏好的基础上,研究旅客的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在江门东站进行了意愿和行为相结合的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对旅客的个人属性和出行选择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公交车和出租车是旅客的主要接驳交通方式,收入越高的群体选择出租车作为接驳交通方式的比例越高;人群类别、出行目的、出行地区、公费出行、出行费用、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7项关键因素.基于此,建立了广珠城轨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多项Logit模型,借助SPSS22.0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标定模型参数.本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基于调查数据随机测试发现,模型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预测正确率为85.67%,说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上海市公共交通走廊内的乘客出行调查,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建立了现状调查/假设意愿调查(RP/SP)融合数据的Nested Logit模型.通过模型参数标定、敏感性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了在城市公交走廊内,来自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对于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行为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转移适用性;最后,通过算例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研究可知,在城市公交走廊内,影响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因素不尽相同,其区域差异性不容忽视;其次,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对于各公交方式的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不同区域的出行者在走廊内选择交通方式时,对于同一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从数据获取、模型建立、标定分析及仿真验证四个步骤逐次展开,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出行者在城市公交走廊选择行为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性,对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走廊的规划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仿真思想,利用数学模型描述交通方式特性和旅客自身特性对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动态交互影响.综合应用生产法与收入法,根据旅客有无小轿车的属性,引入比例系数,改进了出行时间价值的计算模型;在研究等待时间参数和不能精确定量描述元素参数的分布表达函数的基础上,设计了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仿真方法;通过分析沪杭城际运输通道的调查数据,对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了仿真,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论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利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阈值可更加准确区别换乘行为和二次出行行为,提高利用公交IC卡数据自动提取公交换乘时间方法的精确性,进而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和公交整体服务水平. 通过实际调查,首先对公交出行换乘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公交出行方式的换乘时间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公交出行时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模型得到了基于GIS公交网络要素分类的各类换乘方式的公交换乘时间阈值.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基于活动分析法建立慢行交通出行二元Logit选择模型,根据慢行出行方式的特性,对慢行活动类型进行划分,确定慢行活动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变量的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慢行活动类型下的慢行交通方式选择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影响因素对慢行活动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弹性需求和短途交通活动条件下,慢行交通出行具有较大的优势。以陕西省渭南市慢行交通出行现状调查数据为例完成实证分析,表明慢行交通行为研究中应用活动分析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交限时免费换乘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多地推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为了研究该政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结构的影响,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改进了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调查了青岛实施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前后通勤出行者的年龄、月收入、职业、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等特征,获取了相应数据;以此数据为例进行了模型检验,结果发现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值与用调查数据直接计算出的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下公交出行分担率的误差为1.65%,表明该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该模型为预测城市实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后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结构发展现状和公交优先国家目标需求,立足于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特征与多方式网络承载力特性的深入研究,揭示地面公交网络—轨道网络—道路网络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交通网络多方式系统耦合理论,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评估。项目研究总体上从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出行需求与供给特性分析、公交主导型多层次交通网络相互作用与系统耦合、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评估这3个紧密相关、依次递进方面上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先,基于对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与出行需求的合理认知、把握与诊断,该年度开展大量调查,获取并分析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特征基础数据,实现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下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构建公交出行行为辨识模型、基于满意度的公交服务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及以大运量公交为主的多方式联合出行整体效用模型,解析公交主导型多方式网络中的多重复杂出行需求;其次,从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地面公交运行特性与通行能力出发,研究多层次交通网络对客流影响,探讨地面公交与轨道运输能力一体化的衔接方法,构建宏观客流在多层次交通网络上的转移模型;再次,在宏观层面上对居民出行分布与公交主导型网络结构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形成基于结构耦合模型的公交网络等级配置、公交网络布局以及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网络换乘设施的优化方法,深入分析公交主导型多层次交通网络系统耦合作用机制;最后,在明确了轨道网络与地面交通网络的耦合内涵基础上,综合宏观网络层面与微观通行层面,建立了包含出行效率、公交承载力、排放与能耗、建设费用在内的差异化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实地调查获取的道路及交通流参数建立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分析实证平台,提出了基于公交及社会车辆通行效率评价的优先策略反馈机制和基于MATLAB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可视化展现。为成果在交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煦 《海峡科学》2012,(5):15-17,20
伴随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出行交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交通给城市带来的优与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调查和分析居民日常出行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的数据收集基础上,研究以工作为目的的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以时间和花费作为影响因素,并利用Nlogit软件进行分析,建立选择模型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出行链的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析城际出行链的基础上,分析了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将心理潜变量引入Logit模型,构建了基于出行链的旅客城际出行方式选择模型(st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Logit,SEM-Logit).通过对沪杭交通走廊内客流的调查,进行了模型的应用及参数标定,并对城际旅客出行链的选择进行了预测,拟合值与调查值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结果表明,考虑了心理潜变量的改进模型具有良好解释能力,能直观地反应和预测旅客在城际出行中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特征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对各年龄段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公交出行比重大、对区域外交通影响小以及区域内道路网发展不平衡等特性,结合绿心地区自身特点,提出了转移规划建设重心、大力发展公交、改...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汽油价格上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对城市居民出行者进行调查,获取不同情境下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将出行者划分为有车出行者和未来五年内有购车意愿的无车出行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构建两种群体在汽油价格上调影响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汽油价格增长率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存在显著性影响;对于有车出行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上涨对高收入出行者改变小汽车出行影响较小,收入与选择小汽车出行概率呈正相关;年龄、收入、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对无车出行者未来选择小汽车出行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汽油价格调整和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换中心(city exchange center, CEC)是一种新兴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提供停车、换乘、商业等综合服务,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践行绿色智慧出行理念。考虑CEC建成环境下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模式组合特征,挖掘单一出行方式、组合出行方式、非公共机动车出行、公共机动车出行及非机动车出行的交叉归属关系,构建对应效用函数,基于交叉巢式Logit模型刻画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结合雄安新区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发现,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提高CEC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选择服务水平高的出行者时间敏感度较高,出行费用敏感度较低,选择服务水平低的出行者则相反,所以在建设前期需要对CEC服务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及家庭收入水平进行调研;需将出行者等待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超过此阈值,等待时间的降低对提高出行服务水平没有意义。该结果定量分析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科学规划和布设CEC交通资源配置,为其他城市及地区的公共交通设计提供了量化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累积前景理论,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探讨政府在高峰时段采用拥挤收费政策的情形下,不同收入水平出行者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并用算例的形式分析了不同收费标准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拥挤收费至一定额度时,出行者的出行方式发生改变。对于中、低收入水平出行者,分别收费3元、2元时,小汽车出行者的出行方式发生变化;而对于高收入者,收费大于6元时才发生变化;不同收费标准对不同收入水平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不同。在高峰时段对居民设置恰当的拥挤收费,可改变其出行方式,减少小汽车出行,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相似文献   

14.
城乡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析城乡公交特性,建立城乡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与分级的基础上,分别应用面向乘客需求的城乡公交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基于集对分析法(SPA)的城乡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城乡公交服务质量.以慈溪市城乡公交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法在评价城乡公交服务质量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考虑出行环境不确定性和出行者有限理性的特点,应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分析出行决策行为,引入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作为变量,建立改进的出行决策模型。将出行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类,引入政府参与管理因素,探讨不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干预下出行者的决策行为,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政策标准对出行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同时引进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政策,拥堵收费超过22元时,出行者的决策结果发生改变。合理设置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标准可以促进更多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16.
出行链与出行方式相互影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建立递归联立离散选择模型,从出行链至出行方式和出行方式至出行链2个方向,重点分析了工作出行链和出行方式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模型通过直接量化出行链和出行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了行为机制对预测分析的指导.分析结果表明,出行链至出行方式的影响模式在工作出行决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出行者首先根据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将一日的活动和出行组织成以出行链为单位的片段,然后在出行链各种性质的约束下考虑选择何种交通方式.研究结果对出行需求预测和管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twork equilibrium formulation for modeling commuters' travel choices in a bimodal transport system with park-and-ride (P&R) trips while the total demand is elastic to the congestion level of the network. A super-network approach is adopted in the proposed model. It is assumed that commuters' trips are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 auto mode only and a combined mode with both auto and transit modes. The former is referred to as the pure mode trip and the latter as the P&R mode trip. The proposed model simultaneously considers the commuter's choice of the pure mode versus the P&R mode, the choice of parking location for the pure mode, the choice of transfer point for the P&R mode, as well as the route choice for each mode. The demand elasticity of transport system, the capacity constraints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the congestion interaction throughout the super-network are also explici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 show the following key findings: (i) traditional parking/P&R models may overestimate or underestimate travel demand distribution over network; (ii) parking/P&R, transit scheduling, and carpooling schemes bring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ommuters' travel behavior and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iii) different transport policies may be to some extent mutually substituted .  相似文献   

18.
基于NL模型的北京公共交通票价对出行方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挖掘了更多乘客选择出行方式时关注的因素,对比研究了MNL(multinomial logit)与NL(nest logit)模型机理,构建了更具适用性的交通方式选择NL模型,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模型分别探究了常规公交及地铁票价变化对乘客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常规公交票价的增加,0~10 km范围内常规公交出行者向私家车转移,10 km以上则会选择地铁出行;而随着地铁票价的增加,地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明显下降,并导致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下降。通过探究公共交通票价变化对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频公交化运营已成为部分高速铁路线路满足快速增长需求的行车组织模式.历史售票数据显示旅客对同一起讫站(OD)间平行车次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性,基于Logit模型构建考虑出发时段偏好的旅客平行车次选择方法.从车次选择率及购票特征两方面阐述旅客对平行车次选择的差异性,认为出发时段是影响旅客选择的关键要素.利用RP(Revealed Preference)与SP(Stated Preference)组合调查方法获取旅客实际出发时段偏好及潜在支付意愿.将旅客出发时段偏好融合至选择广义费用函数,构建平行车次条件下旅客的车次选择模型.京沪高铁实证分析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间平均相对误差为6.62%,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精细化需求特征分析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考虑了出行距离对出行者不同感知费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距离因素的多方式用户平衡配流方法。对出行者在多方式交通系统中的出行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图论构建了用于描述一般出行过程的多方式超网络模型,并定义了有效超路径和子路径。针对出行者在不同出行过程中时间和花费这两个主要定量因素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出行距离对出行者感知费用的影响机制,构建了考虑距离因素的出行广义费用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平衡准则的多方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子路径费用的最短超路径搜索算法。最后用一个简单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