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泰山为五岳之首,灵岩寺为四大名刹之首,五与四合而为九,九为天下数之首.连接泰山与灵岩寺的地方隶属于济南市长清区武家庄乡,该乡位于泰山之巅的西北方,灵岩寺的东南方,为泰山八卦之"乾"位,既泰山八门之"开"门.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日本遣唐使在泰山的活动、泰山神与石敢当信仰东传日本、灵岩寺日僧邵元碑记,以及泰山文献在日本的传播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历史上泰山文化曾对东瀛之国产生过深远影响,泰岳一山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实具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泰山为上古华夏之中心,黄帝生于寿丘(曲阜),于泰山下战蚩尤、受天书,为泰山置包括碧霞元君在内的“玉女七人”,于泰山之巅“会诸侯”“合鬼神”、行封禅,乘龙升仙。黄帝是最早提出“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人物,其生身事业、狐死首丘于曲阜以及与泰山的故事,是曲阜——泰山为齐鲁文化象征的叙事背景成为整个华夏文化主轴的象征。黄帝作为史学累积与文化创造之共铸形象,其形成、作用与影响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相似文献   

4.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津浦铁路万德车站东侧的灵岩峪中。本区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地貌形态典型,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特征明显,是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良好基地。该峪奇峰异石、松柏葱茏,古塔高耸,风景秀丽。一向有“灵岩胜境”之称,并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称。 从万德车站往北,步向峪头,可见灰白色如麻粒嵌布聚集之巨大岩块伏于沟头,此岩石为距今24亿年之久的泰山群片麻岩,为四周群山之基。举目南望鸡呜山,北跳八宝山,居于两侧,为下,中寒武系石灰岩层,经风蚀形如卫士,蔚为壮观。沿路东进见一石坊,上刻“灵岩胜境”,是古代寻古访踪的旧路,现在其右侧已被平整光滑的沥清路面所替代,汽车满载游客来往为断。再向南三里之遥,则抵崇兴桥(亦称通灵桥)趾桥四周环望,见峰恋似龙飞跃似虎踞山,似狮象雄状优岩头,极为壮美。定睛仰望南山,陡峻的山峰之间,有一园如磨孔大的园孔穿山过,则是  相似文献   

5.
此文可大体确认为东晋后期之作,或成于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作者可能为道生一系后学.“神道自然”观为其主旨,并据此抨击道教民俗神泰山神府诸神.佛教“阎罗王”神系,本据道教泰山冥府神系而成,却反过来斥泰山神府及都录使者为“神不正”者.正统佛教看重隔世果报,反对现世祭神感通,因而痛责泰山神祭.同时,本“不杀生”教义,声讨泰山之祀供奉“牺牲”.此文从一个侧面,折映出方兴未艾的佛道论争,以及佛教力图摆脱道教影响而独立的意向.  相似文献   

6.
东岳泰山“为古圣贤登临喻道之处,历代名儒硕士展履踵接,故自孔子《邱陵歌》而下,佳篇短制,美不胜罗”(《泰山述记》卷七语)。泰山作为中华名山文化的一个典型,其中与“名人”相关联的部分,更构成其文化主线之一。近年来泰山学界对这一文化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出现了一系列独具匠心、颇富新意的探研力作,如徐北文先生《石介及其泰山学派》(载《海岱小品》)、骆承烈先生《孔子与泰山》、孔繁信先生《终老泰山的杜善夫》、王传明先生《于慎行与泰山》(均载《泰山研究论丛》)等,皆开启了这一研究的先声。近出之袁爱国先生《泰山名…  相似文献   

7.
新出秦代竹简与封泥上,有"泰山守"与"泰山司空"之官名,二者皆为秦代管理泰山所置职官。"泰山守"应为守山之专官,而"泰山司空"则为管理泰山土木工程之官吏。秦代这一制度,为泰山设立专官之始。  相似文献   

8.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位于黄河前套之首,地处宁、甘、蒙三省(区)交界处.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之称。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对外开放县。全县辖镇、乡17个,147个行政村,18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467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3万。县域东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78公里。西南距甘肃省  相似文献   

9.
1.盐为“百味之首” 盐是调味中的主味。我国古代名医陶宏景说:“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盐为五味之主,是调和五味之根本。只有盐能与诸味调和,素有“百味之首”的美称。 盐是调味的基本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营养素。盐在调味中能起到定味增香、解腻提鲜、使味渗透、压抑异味、突出特殊风味、刺激食欲、  相似文献   

10.
空杏寺位于肥城市空杏寺村东,关于其创建时间有唐代、后唐及金代三种说法。元代空杏寺与灵岩寺关系密切,为曹洞宗弘教之所。明代在空杏寺重开山祖师临济宗如沼的住持之下,空杏寺获得很大发展;嘉靖年间,空杏寺同时存在两个宗派传承,并且当时的空杏寺有“空杏”“涌泉”双号。清代,空杏寺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上面两位老师分别讲的泰山是“封禅泰山”与“人文泰山”,我这里所讲的泰山则可称“信仰泰山”与“天下泰山”。说起中国的名山大岳,许多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的信仰遍及一省,有的更远及数省,然而影响则是远及中国全境,却只有一座东岳泰山。为什么其他名山的影响仅限于一域,而泰山的影响却能遍及全国呢?  相似文献   

13.
泰山是一部厚重的书法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历代不乏书法大家,在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在书法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法书名刻。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经》,唐欧阳询《房彦谦碑》、李隆基《大观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明顾有初《玄帝宫碑》,清何人麟《杜甫秋兴八首》九大名帖,集篆、隶、楷、行、草之大成,名垂书史。泰山书法,造就了书法中的泰山。  相似文献   

14.
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别于我们见到的游记泰山景物风貌的其他诗文.作者笔下的泰山,不是杜甫《望岳》中所描绘的晴望中的磅礴耸峙、苍翠葱郁的泰山,也不是姚鼐《登泰山记》中雪天所见到的壮丽宏伟、气象恢宏的泰山,还不是扬朔《泰山极顶》中在阴天所看到的山青水绿的泰山.作家不落旧窠,不袭旧意,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写的是“雨中”“灰朦朦”,“越发显得崔嵬”的泰山,绘声绘色,如诗如画地描绘了雨中泰山的美,大大开拓了前人未表现过的题材,抒发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之乐,使我们饱享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5.
泰山以其雄伟峻拔和神秀莫测的自然特征赢得了历代帝王和平民百姓的青睐,奠定了它五岳独尊的显赫地位。但是,泰山的美还不仅仅限于它的自然特征,“离开了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任何自然地理环境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等37页)泰山的美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我们从现有的丰富多彩的泰山文化遗存中,可以相见人与自然那种“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 泰山现有的文化遗存,主要是建筑和石刻,而最能体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当首推建筑,  相似文献   

16.
一、夏商时期与泰山文明 关于夏代,一般的说法是夏代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照此说法,夏当在泰山文明所统摄的范围之内。因为提拔禹为部落联盟领袖的舜,据历史记载,其一生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孟子·离娄篇》中讲,“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迁与负夏(负夏又作负瑕,春秋时鲁邑)……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与寿丘,就时于负夏。”历山在泰山北麓,即今之济南千佛山,雷泽在今菏泽鄄城境,寿丘在今曲阜一带。舜的葬地也是在山东地区。《困学纪闻》引薛氏语曰:“舜葬海州苍梧山,近莒之纪城。”何幼琦据《大荒南经》中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句推断,葬舜之地苍梧在今沂水之东。由以上可推断,葬舜之地大致在今莒县莒南一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旅游灾害概念探讨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以五岳之首的泰山为例,对山岳型旅游灾害的基本类型、典型特征及防范对策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山岳型旅游灾害有其独有特点,以泰山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泰山旅游灾害的防治对策,以期能对山岳型旅游灾害防治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泰山的年龄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在泰安、长清、历城三县之间.面积为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一千五百二十四米,直插云天,巍峨陡峻,气势磅礴,号称五岳之首.泰山也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宛似天梯的十八盘,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  相似文献   

19.
婺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婺源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书乡”之称,“茶乡”之誉,婺源生态旅游开发有几点对策:1.以“文化”和“生态”为主题,开发完善景点布局;2.重“特色”和“精品”之建设,突显婺源旅游风格;3.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丰富提升景点内涵。  相似文献   

20.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泰山旅游研究所所长王雷亭副教授提出“泰山———国山”命题后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响与关注。为加强国山研究的交流与宣传 ,泰山研究中心《泰山———国山》课题组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本刊特约课题组的部分核心成员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有关见解 ,并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撰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