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故上校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妹在独裁专政的父亲死后所过的彷徨孤独的生活。曼斯菲尔德用作品表达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混乱的西方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导致姐妹俩悲剧生活的根源,指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及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保持醉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李春兰 《科技信息》2010,(27):I0120-I0120,I0147
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历程的介绍与分析,本文阐述和探讨了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为现代英语短篇小说创新的领军人物,曼斯菲尔德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大多围绕妇女和孩童展开,情节与故事背景都比较简单,以展示生活中自然美与和谐美为主题,运用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善于捕捉生活中精彩瞬间,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散文体小说。  相似文献   

3.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具有开创意义。她在创作中重视小说的形式和表达技巧。文章拟从谋篇布局和叙述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陌生化”,分析她是如何通过运用各种手法来实现对传统短篇小说的革新,并给读者带来鲜活的感受的。  相似文献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打破传统小说叙事方法,大胆创新小说技巧,推动短篇小说的发展。本文试图以她的代表作《幸福》为例,分析她采用的独特的叙述视点以及该视点的应用对主题表现和艺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幸福》,从叙述视角、象征及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揭示作者小说创作艺术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李健 《科技信息》2009,(25):190-19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一杯茶》的主角——罗斯玛丽·菲尔——是一个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典型人物。她交际于上层聪明人中,身边伴着鲜花和奢侈物品,过着极其安逸的生活。本文将用文体和文本语言学的方法,来客观剖析该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8.
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幸福》,从“无情节”表现手法、意识流技巧和象征主义手法等方面阐述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描刻画了一位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福克纳却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可以说,爱米丽.格里尔生就是一朵生活在杰弗逊这座黑屋中的玫瑰,她追求爱情,渴望婚姻,也曾努力抗争,但还是不幸沦为了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最终也未能斩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条红线,也只能在黑屋中慢慢凋残。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描刻画了一位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福克纳却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可以说,爱米丽·格里尔生就是一朵生活在杰弗逊这座黑屋中的玫瑰,她追求爱情,渴望婚姻,也曾努力抗争,但还是不幸沦为了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最终也未能斩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条红线”.也只能在黑屋中慢慢凋残。  相似文献   

11.
周佳媛 《科技信息》2008,(18):145-147
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三方面切入,对该短篇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透视,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曼斯菲尔德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驾驭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方现代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作品的怪诞特色的形成主要与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与美国南方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深受其个人不幸生活经历的影响.其怪诞特色在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主要运用了冷漠的叙述风格、怪诞的艺术抽象、间离手法和悖谬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索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析造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玫瑰既象征艾米莉对爱情的渴望,也预示其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毁灭;福克纳借玫瑰表达其对艾米莉深切的怜悯之情和沉痛的缅怀之情,从而使这个短篇小说成为美国文学里一朵永远绽放的玫瑰。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的《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这篇小说,运用了不可靠叙述者这一叙事技巧,讲述了沙多里斯家族三个女人的故事和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讲述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一为百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女诗人艾什和拉摩特“飘逝”的爱情悲剧;其二为当代英国男、女学者罗兰和莫德“渐悟”的爱情喜剧。它们在小说中交叉前行,构成了小说的叙述主线。艾什、拉摩特的爱情是罗兰、莫德爱情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两段爱情故事虽相隔百年历史,但都生动地阐释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人公在爱情追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苔丝》,以其隽永绵长、凄切悲婉的故事情节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技巧,打动并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它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结合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探索和挖掘作品折射出的男权统治思想与文本隐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林》中,女主人公伊芙林的空间意识表现为:对现存空间的憎恨与依附和对异域空间的向往与恐惧。这一充满矛盾的空间意识是被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理念所造就的。女性受控的生存空间记载了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指出了男性对女性生活的全方位围困,导致了都柏林群体空间意识的瘫痪。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性的世界,在这个男性世界中有众多的女性,她们过着或顺从或反抗的生活,然而这一反叛和皈依却都没有逃离悲剧的命运,在白鹿原的男性世界中,她们过着悲剧人生,在掌控白鹿原世界的男作者笔下,她们仍旧成为被书写的悲剧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