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的胜地.在教学特色上注重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根据书院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与马一浮,都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长期讲说国学,影响深远.但二君为学旨趣不同,对国学之理解及其讲说国学之目的亦各不同.章先生论国学,以小学为门径,以玄理为终极,分说经史子集,而归宗于佛法;马先生则以国学为六艺之学,又以六艺摄于一心,一切学术摄归六艺.二者取途互异:章先生为古文经学家立场,以孔子为良史,以讲说国学为保存国故,旨在激扬种性;马先生为宋明理学家路数,欲得孔子之用心,而复人人本然之善性,故以讲说国学为昌大人学之机.二者精神又异:章先生归宗佛学,谓孔老庄颜合乎佛说;马先生援佛人儒,虽用佛家名相及解义方法,而以儒正佛.二人宗旨更是不同.透过分疏衡较,恰好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有关国学研究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内容等方面做静态的、外部的体系描述,缺乏动态的、内部的澡层研究。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探索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我国学者侧重研究各种学习变量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教程的研究应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努力方向,应重点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本土的学习策略教程。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极大,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水平是困扰众多文言文学习者的一大难题,但以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借助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并掌握文言文学习中的两大难点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 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言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教育的兴起 ,无论是官学或是私学 ,也无论是在书院或是乡塾 ,学制的确立和机构的设置 ,教学和教育理论的完备 ,都独具特色 ,因其内蕴的中华民族文化理念而成为世界上的绝无仅有。学校教育的形成 ,书院教育的演化 ,学塾教育的发展 ,完善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有体系。  相似文献   

7.
清华国学院存在的四年内,先后为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宣恪和讲师李济等人聘请赵万里、梁廷灿、蒋善国、章昭煌、王庸、余求梁、浦江清等为助教。他们进入国学院后,一方面负责为导师检阅书籍、准备授课、抄写文稿等,另一方面也得到各位导师的指点,继续深造学业,兼具“工作助理”与“私锻弟子”的双重身份,传承清华国学院的学术薪火,在日后亦多有建树。清华国学院助教聘用机制的成功,为今天大学的助教配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在总结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已开展的培训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科院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总结和分析过去,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广西科学院发展的40年,是不平凡的40年。本文对广西科学院40年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广西科学院未来发展新思路:必须建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发展定位,对全院学科进行合理布局,做优特色学科和优势新兴学科,形成清晰的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扩增科技人员的体量,壮大全院科技人员队伍;建立科技成果倒推机制,引导广西科学院相关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和经济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行人才强院政策,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将广西科学院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和高端科技智库;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广西科学院的治理体系,使之成为面向东盟,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地方科学院。  相似文献   

10.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