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全面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中,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儒学价值的著名人物.二人虽相知甚深,却又和而不同.二人都以六经为依归,都以阐发六经大义为本分,但他们的六艺论,既有大纲大要上之异同,又有许多具体观点之分歧.  相似文献   

3.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释了文化哲学问题.<手稿>确证了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辩证地批判了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指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在实践中要从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防止文化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吸收进来,与中华文明融合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惟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经典是马一浮所指的经部典籍中属于宗经论的经典(其余为释经论部分)。他所著《泰和会语》的主要内容,亦以论证和确立六艺在古代典籍中的至高地位为宗极。由于马一浮对儒学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儒宗”,并被归入现代新儒学家之列。同时他又有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现代新儒学家的共同特征的地方。一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7.
作为极具忧世情怀与担道意识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救世理想。他对现代新儒学的重构、对儒家书院制的践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以开阔的哲学视阈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为现代新儒学的重建打开了不可或缺的一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儒家遭到亘古未有之灾难.其内部原因是儒家的实际生活化特质和儒学的原发思想能力的丧失.儒学在21世纪的复活和复兴,要靠思想方式的复原和时中化,既拒绝西方中心论,又要在与当代西方哲理对话中再激活自身之长,批判高科技生存形态的非人-仁倾向,开发儒家六艺的哲理潜能,应对西方现代科学与民主的挑战,做出不失自家本性的调整,以求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独立生存和适时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净遭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行为之中。儒学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诸如发展的观念、民本思想,儒学家具有狷者气象和开放的胸襟。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可以提高现代人的内在精神素质、治疗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病,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土壤。儒学的笃诚、尚情、勤俭、敬业和重道等思想,亦具现代价值,甚至可以成为现代企业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太极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从人自身开始探索人、世界和宇宙的起源及其演化、发展的根本规律的思想结晶,其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刻性、思辨性和太极图的符号性,在世界哲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但是,我们的太极哲学也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文以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和历代先哲及太极拳宗师的学说为基础,结合自我的观察和思考,重新绘制了<太极图>,撰写了<太极图说>、<太极拳论>,还补写了<太极说>,并特别阐述了太极精神对人类文明特有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认为,太极拳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拥有的上乘拳法,只有太极哲学才能产生出如此高超的拳术,因此不了解太极拳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太极哲学.  相似文献   

11.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与东亚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成型于上世纪中叶的熊十力、牟宗三"新心学"、冯友兰"新理学"、马一浮"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的空间,但恐怕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成型于世纪之交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决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传承化。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化在唐宋之际的兴起与发展,伴随着理学的成熟与传播,以理学为其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形成不拘一格的办学特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的特色,以讲会制度为中心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教学特色,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元代重要的政治家、哲学家郝经有一系列关于书法的诗文。郝经的书法艺术思想受儒家正统和理学的影响很明显,但并没有完全陷入理学的束缚,除强调个人修养外,也强调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体会。郝经关于书法史的理论以及关于学习书法的方法的见解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熹在对“五经”的解读研究中总结出的以“虚静”为鉴赏前的心理状态,以摒弃“前见”、直面本为鉴赏应有的态度,以反复讽诵涵咏为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感发”和“兴起”为鉴赏的效果和目的的鉴赏理论,虽其对象是儒家经典,但亦与学作品的接受鉴赏相通,且颇为系统而有特色,对于研究中国学的接受、鉴赏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以札记的形式对诸经进行阐发、议论、考证、整理,开辟了独特的治经之路.在经学上,他不拘于门户,汉宋兼采,百家兼综,经史并重,实为一代通儒.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人物,这与他具有儒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任事、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这些精神品格使他:积极接受相关的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从而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李冶是中国宋元时期的四大数学家之一,他在青少年时期,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儒家文化对李冶极其数学学习理念、教学理念、数学研究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