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对四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果 《甘肃科技》2005,21(4):161-162
自甘肃省10个县(市)的18种种植作物根围采到土壤样土45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得到191株土壤细菌。针对番茄晚疫、番茄早疫、番茄灰霉、茄子黄萎病病原菌,对这191株土壤细菌进行平板双培养法抑菌测定,发现其中的139株土壤分离菌至少对一种病原菌有拮抗活性.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发现,筛选出的5株拮抗活性最强的菌株,其菌悬液混和后浸泡茄子种子24h。可预防茄子黄萎病的发生。该结果为进一步生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解圈法初筛和液体发酵法复筛从土壤中分离出4株降解半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细菌并依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等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4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并经液发酵测定了酶活。  相似文献   

3.
土壤细菌DNA的抽提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不同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DNA,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所得细菌DNA的纯度与得率,比较不同的细菌收集缓冲液、细菌裂解缓冲液、细菌裂解过程及不同的抽提修饰步骤对土壤细菌DNA抽提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土壤细菌DNA抽提方案,以该方案对土壤细菌DNA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提,所得产物的A260/A280为1.68,A260/A230为0.87,得率ω(DNA/干土)为1.90μg/g。在土壤细菌中加入1μg标准λDNA进行了3次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82.33%。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认识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小盆模拟凋落叶覆盖实验,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主要树种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后的细菌群落其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辽东栎(3.54)油松(3.49)白桦(3.30);不同凋落叶混合处理后,细菌群落多样性增高或降低,以油松-辽东栎-白桦凋落叶混合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种处理土样可分为4个类群,分别代表了凋落叶混合处理土壤(S2、S5、S3和S4),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土壤(S7和S8),单一种类凋落叶处理土壤(S6)和无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对照(S1).研究表明:凋落叶覆盖处理可使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凋落叶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所造成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不同,这些变化与凋落叶种类及其交互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控制熟制鲍鱼残留的细菌污染,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技术对烘制加工后鲍鱼中残留的主要菌群进行分离,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分析和16S rDNA序列比对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残留在烘制加工后鲍鱼的主要菌群有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库特氏杆菌属、海洋类香菌、蜡样芽抱杆菌、肠杆菌属、彭氏变形杆菌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成都东华门遗址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抑菌剂,本研究在东华门遗址的微生物病害发生点进行采样,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可培养细菌,纯培养后进行形态学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27株细菌中,以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金黄杆菌为主.根据菌株亲缘关系和菌落颜色,选择8株亲缘关系较远、菌落颜色与病害发生点接近的关键菌株为靶标进行细菌防治探究.研究表明:使用0.1%次氯酸钠与中药提取液(0.03g/L大黄、0.3g/L黄芩、0.3g/L艾叶)复配后,具有与0.4%高浓度次氯酸钠相当的杀菌效果.表明使用中药成分复配次氯酸钠,在不降低抑菌效果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次氯酸钠的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7.
以黄冠梨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在根部施用和叶面喷施光合细菌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力、土壤养分、梨树根活力、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部施肥改善了土壤的pH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了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提高了土壤酶活力和根的活力,增加了有效氮、有效钾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2)叶面、根部施用菌液改善了叶片一些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叶片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显著提高了20.5%,15.9%,Mg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7.1%,3.9%,Fe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31.2%,20.1%,在改善梨树叶片中、微量元素营养上叶面施肥效果更好;3)在梨果实品质方面,叶面施肥和根部施肥较对照改善了果皮亮度,增加了中、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果实内外品质,其中单果质量、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Zn元素质量分数皆显著增加.试验说明:在改善外观品质方面叶面施肥优于根部施肥,而在内在品质方面,根部施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兔眼蓝莓(Vaccinium ashei Reade,简称RB)对phoD(碱性磷酸酶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阐明解磷细菌对土壤磷素的转化以及植物生长的意义。【方法】通过对12个兔眼蓝莓品种根际土壤中phoD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解析根际解磷细菌与蓝莓品种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在12个兔眼蓝莓品种中,蓝莓‘森土里昂’(‘Centurion’, RB4)品种具有最高的群落多样性;蓝莓根际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核心细菌群由α-变形菌纲根瘤菌目、红螺菌目、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γ-变形菌纲黄单胞菌目、海洋螺菌目、假单胞菌目和放线菌门链霉菌目组成;蓝莓根际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可以分为RBⅠ、RBⅡ两组,其中RBⅠ组的α-变形菌纲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BⅡ组;土壤总磷(TP)和phoD基因相关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组成是速效磷(A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蓝莓不同品种和土壤性质对根际phoD基因相关解磷细菌群落丰度有显著影响,而群落多样性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这可为进一步阐明酸性土壤条件下植物和根际解磷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培养基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3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以了解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细菌可培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采自河北涞水县上港村、青海三江源和云南无量山3个地区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分析培养基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河北土壤中不添加Rpf因子的对照组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Rpf因子的实验组分离得到8个属;青海土壤中对照组分离得到2个属,实验组分离得到6个属;云南土壤中对照组分离得到6个属,实验组分离得到8个属.表明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的实验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物种较对照组丰富.其中,青海三江源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161与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IAM14316~T亲缘关系最近,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3%,可能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10.
用机械破壁法直接提取来自垃圾填埋场滤波样本中的细菌总DNA,以细菌通用引物对pA/pH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ostridium)ClusterⅢ特异引物对Clos715/Clos1452,针对细菌16SrDNA进行“网式”PCR扩增,获得了1500bp和750bp的扩增片段,选择一阳性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滤液中含有降解纤维素细菌,且与RDP数据库中的Clostridium Cluster Ⅲ种群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水稻对其根际可培养氨氧化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离计数以及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吴凤实验基地不同种植年份转BT基因水稻对水稻土壤的功能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查明种植转B t基因水稻会影响其根际浅层的可培养氨氧化细菌种群组成.这种影响表现为:种植转B t基因水稻的时间越长,种植的强度越大,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一现象从A、B、E土样的对比和B、D、E土样的对比中得到明显的反映.同样,转B t基因水稻也会影响到土壤深层的氨氧化细菌,与浅层土样中的结果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EM生物制剂中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实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从EM制剂中分离、鉴定出光合细菌,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将其进行培养,并进行多次试验,表明它可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态氮含量,除氨率可达85-90%。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物种存活概率和局域多度间的关系, 对微生物群落动态是否符合中性假说进行检验. 使用野外采集的土壤进行土壤微宇宙实验,微宇宙经受了稀释扰动,剔除一些非常稀有的物种. 微宇宙经过恢复培养后, 用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方法分别对土壤细菌16SrRNA 基因和真菌18SrRNA 基因进行测序, 检测多度≥1的物种, 从而探究细菌和真菌物种组成相对于源土壤发生的变化. 结果发现: 恢复生长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物种丰富度都显著降低(>50%); 受到扰动的微宇宙恢复生长以后, 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存活概率与其在源土壤中的初始相对多度之间呈正相关, 这个结果符合中性假说的预测,即最初多度较高的物种平均灭绝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一种分离纯化厌氧细菌的新方法——平皿夹层厌氧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结合常规好氧细菌和严格厌氧细菌分离纯化方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稳妥简便、快速灵活、能有效克服操作中可能带来的污染,且适合分离各种类型严格厌氧细菌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新方法———平皿夹层厌氧法。并将之成功地运用于硫酸盐还原细菌(严格厌氧)和脱氮硫杆菌(兼性厌氧)菌株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5.
“传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16S rRNA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通过不依赖于培养的分析而获得.将渗滤液中古细菌的16S rRNA基因片断(16S rDNA)选择性地扩增出来并用于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文库内古细菌16S rDNA的遗传变异性通过RFLP分析(限制性内切酶Hha Ⅰ和Hae Ⅲ)而得到.80个随机选出的古细菌rDNA克隆子被划分为29个不同的RFLP型(组),其中最大的5个型共占所有被分析克隆子的53%左右,而其余24个型的丰度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16个型更仅含有1个克隆子.有关结果表明,对克隆16S rDNA片断的RFLP分析是评估复杂厌氧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并鉴定了土壤微生物的未培养物种,然而,仅依赖非培养的高通量测序无法获得发挥关键功能的微生物培养物,限制了对其功能的验证及其应用,这对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机理性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两种稻作模式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了传统平板涂布、96孔培养板划线分离以及将非培养和培养法相结合的——“96孔高通量培养法”3种方法的土壤细菌分类差异、菌群多样性、组成特异性以及细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涂布培养法,96孔高通量培养法所获取的细菌数量高约5倍,能鉴定到属的培养物高约4倍,预测功能鉴定提高约2倍.由此可见,“96孔高通量培养法”大大提高了对土壤细菌培养物的获取和鉴定率.本研究弥补了传统培养法的获得率低的不足,拓宽了高通量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稻虾共作模式参与土壤生态变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种植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是否会对土壤中的固碳细菌群落产生影响,种植携带有抗虫基因cry1Ab和耐除草剂基因epsps的转基因玉米C0030.3.5(TM),以亲本非转基因玉米DBN318(PM)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在不同生长期测定2个玉米品...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沙质草地开垦后,玉米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磷库变化及磷循环的微生物过程。选取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开垦后种植玉米不同年限(10yr,20yr和60yr)的土壤,探究了土壤磷形态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长期(60yr)种植玉米的土壤中速效磷(3.28mg·kg-1)和全磷(0.34g·kg-1)含量较10yr分别显著提高至7.81 mg·kg-1及0.56g·kg-1(P<0.05);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稳态磷含量持续上升。另外,种植玉米60yr土壤较10yr降低了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种植玉米60yr后,土壤中含phoD基因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土壤pH值、全碳和全氮与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的变化显著相关,这表明长期种植玉米造成土壤碳、氮及pH值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磷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0.
探究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可培养菌株分离,以期为西洋参锈腐病发生机制及防控提供参考。利用传统分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的根际土壤,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经由传统分离技术合计得到24株细菌和25株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健康和锈腐病土壤中细菌群落均以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门(Proteobacteria)为主;患锈腐病组有所降低的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大幅上调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健康和锈腐病土壤内所含的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被锈腐病感染后有所上调的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被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