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何心隐是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平民改革家,他一生“以道济天下”,坚持反专制斗争,积极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他的“以学长代君主”、“以师友关系代封建宗法关系”、“以率养实现大同”等主张,体现了平民阶级的平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却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的萌芽,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发展模式方面,陈黻宸主张人类社会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伦”与“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因果律,分为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和大因大果;在探讨文明与历史关系时,认为自然地理逐步变为人文地理,主张地理“因时而变”;坚持唯物史观,反对“五德终始”与“祥瑞”说。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发展模式方面,陈黻宸主张人类社会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伦”与“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因果律,分为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和大因大果;在探讨文明与历史关系时,认为自然地理逐步变为人文地理,主张地理“因时而变”;坚持唯物史观,反对“五德终始”与“祥瑞”说。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文明及文化在碰撞与磨合中通过大学的交往功能,达到相互了解、沟通与交流,直至相互理解、包容和融合;日益凸显的大学“交往世界”新功能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应随经济全球化而产生,具有社会其它组织不可替代性;提出了现代大学交往世界,促进文化与文明沟通的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6.
白族长诗《鸿雁传书》是大理白族民间“思妇”诗。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读,长诗因是那个时代白族人民艰难处境的现实写照而流传至今;长诗中的“思妇”因承载了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美好心灵而为白族人民世代传唱,并被赋予夫妻团圆的幸福结局;长诗因是白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情感需求、情感宣泄而历久弥新。长诗说的是民风、民俗,唱的是民心、民魂。  相似文献   

7.
龚玉和  韩毓华 《科技智囊》2009,(2):I0024-I0031
只要一说到国人传统的孝道文化,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仿佛那里尽是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当然,传统“二十四孝”典故里,有些内容不尽合理,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几乎不近情理,或者说,难于理喻。但是,“孝道”确实是我们民族传承文化的精髓,它扎根于千百万老百姓的心灵深处,成为华夏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孝”是如此根深蒂固,历经风雨动荡,  相似文献   

8.
家庭道德建设在整个伦理道德中一直处于弱势,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家庭道德问题备受争议和关注。为此,阐述了孝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从当代的视角对“孝”作了新的理解,提出抓好传统孝道的当代建设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9.
“整脏治乱”工作是文明校园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是解决校园环境容貌脏乱突出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文明校园、文明行为、文明学生的形成,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整脏治乱”活动推进校园,文明行为注入课堂,使“整脏治乱”活动更好地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在校园营造“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浓烈氛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11.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珞巴族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原有的氏族制度、等级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体制与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珞巴族村落的习惯法虽然内容多有变迁,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国家成文法的宣传普及,则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加之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使如今的珞巴族村落呈现出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印度哈拉巴文明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巴文明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文明,也是从前哈拉巴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历了农业村社阶段,并融合了其他文化的成份,城市国家表现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国家规模较小,政治制还带有氏族社会的残余,社会经济由城市经济,农业经济和边远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经济三大部份组成,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哈拉巴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亲族聚居”的居处方式,社区文化建设落后等原因,我国农村的宗族活动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正确治理农村宗族活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以村民自治为主的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刚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3):102-105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大陆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基于宗法-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5.
家族法是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起着管理宗族、辅助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家族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宗法浓厚的奴隶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家族法的雏形,隋唐以后至清代逐步成熟直至完备。家族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封建伦常秩序、财产关系、婚姻继承、祭祀、族谱及惩罚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人类学巨著《古代社会》是一本影响至深至远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该书中力图考证早期人类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民主的传统,并以所有民族并无优劣之分的前提向读者说明: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特别是宪政文化中的民主精神来源于氏族社会,并一脉相承有迹可寻地延续了下来。然而事实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以几乎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途径发展下来而形成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文明形态。在摩尔根的书中谈到即将跨入文明社会的高级野蛮社会时,古希腊与古罗马成为了唯一被选择的例证,对于东方各民族的发展轨迹摩尔根却涉及甚少,东方文明中的君主专制体制沿续千年的事实在文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释,这是一个令人存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将我国北方、南方母系氏族文化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与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相比。后者在房屋的面积、形状、墙面、地面、基槽、柱洞、建筑构件以及灰沟等方面,与前者均有明显不同,而且生产力水平高于前者,父系氏族特征显著。由此表明:大溪文化一期时城头山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末期,二期时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三期时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地区,已经早于我国史前任何文化遗址率先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和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与发展跨度,引发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社区化走向的若干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政治生活理应走进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学生立足社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大学生成为社区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大学生投身社区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客家是迁入闽粤赣边的中原汉民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于宋时形成的中华民族支系.客家人历经一次次迁徙,又散布于海内外.客家人虽历经沧桑,但仍守望着中原祖地文明,还融汇了沿途丰富多彩的文明因子,终于熔铸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民间信仰作为客家社会意识形态,居于客家文化的较高层次,定光公信仰即是其中的代表.定光公信仰是宋代的崇佛环境与福建客家移民社会广泛的精神需求互相影响所激起的造神运动的产物.自元以降,定光公信仰又与客家乡族社会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族整合、社会教化和感情维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