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琛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38-142
从“寻求即时信息”到群体“泄愤”,“人肉搜索”似乎已变成人们动辄疾呼的“道德审判”工具。综观各类“人肉搜索”事件,网民群体作为“人肉搜索”工具的使用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事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范与引导,首先应分析大众网民在这一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
莫让“人肉搜索”沦为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宛如一道令人不寒而栗的江湖追杀令,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宠”。成千上万的网民对其推崇备至,凭借它人人都是福尔摩斯,而“人肉搜索”在一次次网络围剿事件中,也不负众望成为道德“审判官”。然而,在惊叹其强大威力的同时,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表示忧虑和担心……  相似文献   

3.
2001年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陈自瑶事件”距今已有9年,而“人肉搜索”却愈发清晰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试图将“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进行比较,以期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袁进华 《科技信息》2009,(13):251-251,183
随着网络“人肉搜索”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侵权事件。本文就人肉搜索可能带来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安宁权受到侵害以及侵权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人肉搜索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卓晨 《科技信息》2009,(11):378-380
“肉搜索”是近年来互联网上新兴的搜索工具。人肉搜索引擎催生了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案件,而白领女性姜岩跳楼自杀导致的北京市“人肉搜索第一案”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人肉搜索”有其跨越时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强大威力,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被搜索者的隐私权与搜索者言论自由的矛盾冲突。本文将浅议“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言论自由和网络道德三者的法理关系,并初探关于规范“人肉搜索”的立法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键 《世界博览》2009,(22):17-17
“人肉搜索”在网上又被称作“网络通缉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评论说,“中国的人肉搜索让美国的FBI黯然失色”。曾几何时,“人肉搜索”一词风行中国网坛。一组组令人义愤填膺或群情激愤的事件在网上被曝光被披露后,迅速汇成巨大的舆论洪流而一发不可收,有“好事者”振臂一呼,于是乎“人肉搜索”就在瞬间化为无形的巨网,  相似文献   

7.
本作为一种搜索引擎方式的人肉搜索,近些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由其引发的公共事件带给社会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它成为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又是狙击个人私生活的强力手段,频频引发网络暴力。尤其是后者,更是使得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一些地方人大甚至专门立法限制人肉搜索行为,从而引起广大公众尤其是网民的极大反响。本文尝试对人肉搜索转向为网络暴力的原因做一探究,以促进人肉搜索能向更为积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8.
2006年"虐猫事件"令人们真正感受到"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虐猫事件以后,"人肉搜索"逐渐从先前的娱乐消遣行为,发展成为人们捍卫道德、惩恶扬善的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管理者的不作为,人肉搜索开始从"道德武器"向"网络暴力"转变。近年来,网络犯罪时有发生,而针对普通人群,涉及众多民众的人肉搜索更是将网络世界搅得天无宁日。网络不再因为虚拟而安全,在虚拟世界里发生的争斗也不可避免的转变为真实。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暴力下对网民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玲玲 《科技信息》2009,(26):I0229-I0230
网络舆论暴力随着网络的普及走进我们的生活,围绕近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网上舆论及行动,让我们接触了“人肉搜索”、“网络暴民”等新兴词汇。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对网民的特征进行剖析,最终探究网民在网络舆论暴力时代的作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词分析法对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人肉搜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VOSviewer可视化,直观地展示出与“人肉搜索”相关的研究内容,并对在人肉搜索研究中形成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文章认为"人肉搜索"需要规范和引导,因此,行政机关应该行使好自己的行政职能,对"人肉搜索"加以规范和管制,促使"人肉搜索"走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在实现社会正义、舆论监督、防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的"道德法庭"、人民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搜索引擎的新型搜索方式发展相当迅速,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负面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通过对人肉搜索中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分别从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律精神、网络服务商的义务以及网络实名制三个方面提出完善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和批评权,另一方面又容易演变为网络暴力。对此,我们应多管齐下,从立法、行业自律及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引导“人肉搜索”行为,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肉搜索”的效能,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问题,"人肉搜索"的出现让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又一次遭遇了考验,"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法律发起挑战。超过法律底线的人肉搜索行为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通过法律途径切实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从道德哲学视野,“人肉搜索”具有3方面的特征,一是“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二是“自律”与“他律”的博弈,三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人肉搜索”加以道德哲学反思,将为网络伦理的构建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文章认为"人肉搜索"需要规范和引导,因此,行政机关应该行使好自己的行政职能,对"人内搜索"加以规范和管制,促使"人肉搜索"走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在实现社会正义、舆论监督、防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的"道德法庭"、人民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引擎催生了多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运用科技捍卫社会道德的强大威力。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对隐私权大量侵犯的问题。该如何运用"人肉搜索"才能使信息高速路上的隐私权得到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既要看到"人肉搜索"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志的表达,同时又要重视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抑制其"网络暴力"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特别是近几年一直备受大家关注的人肉搜索事件,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正面的社会作用,同时也与公民隐私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那么,如何理解网络环境下的人肉搜索与隐私权,又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它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原因主要有:个性化表达失范,信息寻求与情感表达,心理需求与角色扮演,群体极化与责任分散,匿名狂欢与广场效应。从根本上抑制"人肉搜索"现象的负面影响,依赖于和谐心理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