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一书,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清静无为"为基础,以人合天,崇尚自然,主张"无欲"、"知足"的价值观,反对以人灭天,蕴涵着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毛娜 《科技信息》2008,(5):192-192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反常的情势中,而且这种反常性尤为鲜明地表现在它的艺术审美中;佛教善于吸收那些信奉其教义的民族的审美传统,并将之有机地纳入自己的结构中。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清静无为"为基础,以不同于儒、墨、法的超越性的义利观和"无欲"、"知足"的价值观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的,蕴涵着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苏州招商引资实践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苏州人善于定位。区位是历史形成的,区位的功能在人定位。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根据“砂堆原理”,周边发展应该是梯次递减的状况。苏州人的思维是:上海是“参天大树”,苏州要种好自己的“碧螺春”;上海是“前门庭院”,苏州甘做上海的“后花园”。昆山人讲:细小精致的盆景照样惹人喜爱、价值连城。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佛教对事物形态变化的本质问题有种种看法.大乘佛教中观派的"不生"观念在这些看法中具有较大影响.它是中观派论证许多其他观念的一个基础.中观派是在批判印度思想史上其他派别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不生"观念的,在建构这一观念时也吸收了奥义书中的不少相关思想."不生"观念在历史上曾广为流行,在佛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诗坛,废名是一位突兀不群的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他善于把禅宗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禅趣诗。近年来探讨废名与佛教关系的论文较多,但大多都锁定在其有限的几首诗内,本文从废名先生的新诗诗论和常被人忽视的几首诗来探讨佛教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晗 《科技信息》2012,(23):170+222-170,222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但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和思考,这种忧虑也体现和映衬了当下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人在社会中沉沦、异化,失去本真,在"畏"的掩蔽下,逃避直面死亡来麻痹自己。但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存在并非不可能,因为有"良知"存在,"良知"呼唤此在回到本己的存在中来。良知的呼唤使得"此在"直面自身,为畏做准备,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筹划自身。使生活成为此在的人的"个人化"的生活,成为不能为常人所代替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信息传真     
《苏南科技开发》2004,(6):54-54
"中华第一图"助阵苏州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助阵苏州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华第一图"于三月五日再次来到苏州,为其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阵。"中华第一图"即"万人共绣中华第一图"大型爱国主义活动,于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在苏州西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增长,旅游多元化的发展,宗教旅游在旅游市场中也快速发展。河南郑州少林寺景区作为全国知名佛教旅游胜地,在景区的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佛教文化不够"、"佛教旅游体验不深入""、过分商业化""、缺乏休闲养生"等。少林寺景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问题才可以在佛教旅游中独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哲思碎片     
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执著。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著的人改变命运。理智是绕过地狱的小径,知足是来自天堂的请柬。己所不欲,若人欲之,也可施人;己所欲者,若人不欲,亦可不施。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张兰  袁文刚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41-141,53
佛教的归宿在彼岸,其中心议题在成佛,但佛教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因此依然体现出对人、对现世的生命关怀.正因为此,有着2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佛教蕴育了丰厚的体育养生思想.佛教养生重在"养心",同时也注意对个体形体的修练,即"养形".  相似文献   

1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矮萁苏州青"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激素浓度和AgNO_3浓度组合对不结球白菜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不定芽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 NAA+5 mg/L 6-BA;在此基础上添加5 mg/L AgNO_3可显著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芽诱导频率高达31.3%;生根最佳培养基为含有0.3 mg/L NAA的1/2MS培养基.该研究初步建立了"矮萁苏州青"的植株再生体系,为用基因工程手段开展不结球白菜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的同时",宗教思想特盛"的康有为对佛教推崇有加。在众多的佛教流派中,康有为特别崇尚禅宗和华严宗,他对佛教的取舍和诠释是对佛教内容的转换,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同时引领了近代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发展最为兴盛,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三教制衡"的局面也已形成.随着三阶教、华严宗、南北禅宗、密宗的先后出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最终宣告完成.三阶教认为.全部佛法按照时、处、人的不同皆可分为三阶,佛法传播必须针对分阶的"法"、"土"、"根"起行,否则就是"对牛弹琴";华严宗的总理论是法界缘起说,法藏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是这个理论的精辟解说;禅宗以<楞伽经>为心要,以壁现法门为中心,南北禅宗的消长贯穿了中土禅宗发展的始终;密宗主张在观察诸法性空、无相之理的基础上.结合"三密修行",可以得到解脱乃至成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