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仇到底”究竟是谁家之哲学?》中的观点;另一种则是为“仇必仇到底”观点进行辩护,集中于蔡仲德在《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方克立先生》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再论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刘奔、郁有学先生》一文中的观点。冯友兰对张载“有反斯有仇”思想予以继承,并且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推测”出结论。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则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因此,只有“仇必仇到底”,才能“仇必和而解”,这不仅符合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契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推陈出新”论,作为其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时态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继承性学说和批判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在历时态意义上,又是对传统诗学“通变”说的现代性与革命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思想与庄子哲学都具有“无家可归”的类同性,且陶渊明引用《庄子》甚多,从而使得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了可能。庄子主体观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加持了其独特的气化观的结果,主体的最终境界呈现为世界意志的“与道为一”之境;陶渊明主体观的内容则是“形影神”,是以庄子哲学的气化论为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代的回应而成就的观念,最终境界与庄子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概念使用和结构义理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密的联系,陶渊明的主体观念是对庄子哲学的某种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澄清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旨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作品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晋之际的人物品鉴实质是以“观”为方式来评论人物的。它以中国气论哲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感性直观”的方式来审查一个人所具有的“气”,从而实现一种美学式的关照。因此,人物品鉴是中国气论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气论哲学具有美学内涵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始基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始基本体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事物都有某种共同的“始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恩培多克勒,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五大”,都把水、火、气、土、风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始基”,说明人类最早根据实践的需要而作出的哲学探索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人类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用物质性的存在解释世界,标志着哲学的诞生;它把客观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的朴素统一。“始基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对此不应苛求。  相似文献   

11.
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50年代中期兴盛于美国。1956年,艺术家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波普作品。今天在世界舞台上诞生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从老一代的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到现代的村上隆以及现在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文化形式——萌文化和潮流文化。我们可以依稀感觉到波普艺术就在我们身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形式、思维方式。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一场席卷全球的深深影响人类生活、思维的伟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习性"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就作家而言,他的种种生活经历无疑都会参与其"习性"建构之中.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虽立足高雅,但在其"习性"的调节和建构下,又对通俗文化进行不同程度认同.首先是对影视通俗文化中人物形象的模仿,同时在叙事安排上也呼应了所处年代的"遏止"思维.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断同大众心理商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language of genes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Searls DB 《Nature》2002,420(6912):211-217
Linguistic metaphors have been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molecular biology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sequence has brought these metaphors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with the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notion of DNA as language to that of the genome as the 'book of life'. But do these analogies go deeper and, if so, can the methods developed for analysing languages be applied to molecular biology? In fact, many techniques used in bioinformatics, even if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may be seen to be grounded in linguistics. Further interweaving of these fields will be instrumental in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of life.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有着全球化、渗透性、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趣味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对大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着诸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军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大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中试从大众文化对官兵影响的特点出发。对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浅论染发现象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凡 《科技信息》2008,(33):263-263
文化现象充斥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世界上的每种现象,每样物事都蕴涵着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而这种历史与文化又反映和促进了物事的变迁。染发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细微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就是通过染发这一现象来一窥人们染发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反映出来的大众文化特质,即个人行为与大众行为的关系及行为的盲目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背后的大众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陈有才情歌二重唱>有着极其浓郁而本真的民歌风格,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语言,都使"80后"一代觉得新奇.并为之赞叹、沉醉.时空的变迁,并没有使其魅力流失.它还让我们重新打量中国民歌以及整个传统的民族民间的文化,检讨现代诗及一般时尚文化追逐中的盲目和幼稚.  相似文献   

17.
哲学作为智慧的探索,具有超越知识界限的特点。然而,随着哲学的学科化、专业化,哲学往往被限定于特定领域,由此导致哲学的知识化。哲学之思的进一步展开.以超越哲学的知识化为前提.后者要求以道观之。在形式的层面.哲学作为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形态,具体表现为运用概念的活动,后者同时表现为所谓说理。哲学与哲学的历史无法相分。哲学史首先是哲学,哲学的创造性思考则不能从无开始,而是需要基于历史中形成的思维成果,这里包含史与思之间的互动。同时,自中西哲学在近代相遇以后,中西哲学的关联、互动,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以道观之、智慧追寻.主要表现为形上视域,与之相对的是形下之域,在哲学之思中,形上与形下之间难以截然相分。  相似文献   

18.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口语课作为高师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结合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深入探讨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凌先生的文集《思路雪鸿:一个读书人的人生观感》充满强烈的思想者的精神气质,保持了敏锐的思想活力和学术敏感,显示了思想者的洞察力和承担精神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反思、批判和对个体生命的自省、叩问、追索。  相似文献   

20.
"爆"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的用法在当今的社会语言中非常盛行,探索"爆"的搭配演变和语法化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其使用的领域和范围,更好地运用它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