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以降,大批传教医生进入中国,以传教为原动力,以医疗空间为平台,致力于医学传教活动。有感于中国人信医不信教的严峻现实,部分传教医生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拓展传播空间,兴建院校,译书著说,特别是利用报刊这种新型舆论空间,从而开创了西医东渐的新局面,在我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希波克拉底,希腊医学家,整个欧洲医学的奠基人,被西方人尊为"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于公元前460年出生于希腊风景优美、林木繁茂的科斯岛上一个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助产婆.希波克拉底从小跟随父亲学医.青年时期漫游希腊、色雷斯、黑海沿岸、北非等地,广泛接触各地民间医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父母去世后,希波克拉底一边游历,一边行医,曾任随军医生.为丰富医学知识,获取众家之长,希波克拉底先后拜许多名医为师,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毕达哥拉斯、阿尔克迈恩、恩培多克等著名哲学家,为他日后将自然哲学融入医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老死于帖萨利,享年83岁.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医学中,脑卒中最早被希波克拉底称为apoplexy。自希波克拉底提出,apoplexy一直被使用到20世纪,中间被盖伦等众多医学家沿用,经历了体液病理学、解剖学等医学理论的构建,成为专业医学术语的代表。相反,stroke最初只是一个社会大众使用的普通词。但是在20世纪,普通词stroke取代了专业词apoplexy。从apoplexy转变为stroke的过程,反映出话语与权力在医生和大众之间的变化,早期的医学由医生主导,因此医生的专业术语具有很强权威性。随着医学进入以慢性病为主的时代,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话语权发生了改变。大众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因此社会大众的话语有可能被广泛接受,stroke取代apoplexy便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社会学家沿着建构主义理论进路开展经验研究,形成了医学知识社会学这一研究亚领域,取得了许多广泛深入的经验研究成果,发展出"医学历史话语分析"、"医学争论研究"和"病患叙事研究"等重要研究场点。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国外医学知识社会学的内容进行评析,认为医学知识的社会学考察是医学社会学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促进了我们对于医疗体制、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传教和行医:不同道不相为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Xi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4):39-46,32
19世纪在华的欧美诸传都团体,曾热衷于“借医行道”。英美新教诸差会向中国派遣传教医师最多。在缺医少药的中国,传教医师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乃至赢得了清帝国众多上层人士的信仰。奇怪的是传教团对于传教医师的成功,反而越来越不满。两者冲突由隐至显,缍于分道扬镳。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医学传教的历史认为主要在于“不同道不相为谋”。  相似文献   

7.
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是享誉中外朝野的良医和名人,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最早创始人;中国最早的官方医学教育由他开始;他翻译了世界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全体通考》(Gray’s Anatomy)和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德贞主动承担着将中国的健康理念和医疗方式推广至西方世界的责任,他在欧洲医学界演讲中医健康术、在英文医学杂志发表探讨中医的论文。本文介绍了德贞如何以旧学新解的方式开创近代以来东西方医学跨文化传通的先例,担当起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使者。以此探索既存传统医药文化和卫生习俗与新兴医学知识间的互动和彼此影响,发现彼此间的相似性和普适性,寻求可能的学术汇通。  相似文献   

8.
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医书材料为基础,辅以史志、笔记、文集材料,描述了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现象,分析了对其产生影响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并讨论了这种扩散的局限性.研究发现:(1)宋代方书重视实用性,其受众主要是一般民众;(2)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和医学著作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互相放大的机制;(3)医学的社会功能和"自疗"的需求都对医学知识的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4)医学知识扩散的同时,出现了对"自疗"的负面评价,专业人士仍然得到更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距今整整600年以前,一支庞大的船队从中国南京出发开始远洋航行,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的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的探险家迪亚士(B.Dias)、达·伽马(V.da Gama)、哥伦布(C.Colombus)、麦哲伦(F.de Magalhaes)等人,将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资本积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正张雷主编:《钱伯林中国考察档案汇编》,上、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年6月,600页,980元,ISBN:978-7-5077-5014-01922年丁文江总结美国学者的三次中国地质考察。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和探险家庞培里(Raphael Pumpelly,1837~1923)华北考察;第二次是1903至1904年,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Bailey Willis,1857~1949)在卡耐基研究所资助下考察中国;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家安得思(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带  相似文献   

11.
听诊是19世纪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的医疗技术,利用听诊器医生得以"看见"病人体内的病情,并予以辅助治疗。它是当时西医诊断胸腔疾病最有效的技术。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听诊器与听诊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最初也是通过听诊接触西方医学。本文探讨西医听诊器和听诊技术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指出其对于西医在近代中国立足的重要性:一方面,听诊与中医四诊中"闻诊"的相似性,是传统中国人接受西医听诊的关键,另一方面,西医听诊的"优越性"又是西医进入中国以后,得以建立自信,进行医疗扩张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济南麻风疗养院成立于1926年,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所集医疗、科研、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麻风病救治机构,知名传教医生海贝殖、司美礼先后担任院长。该院依托于齐鲁大学医学院,经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医疗体系,在诊治手段及实验中西方各类药品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对中国近现代的麻风防治事业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其培养出的尤家骏等优秀医学家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麻风防治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学术界,把对作为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的形象一直当作科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来予以接受,而较少有人提及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佟立所著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把自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全部当作后现代科学哲学来处理,在我看来这一标尺虽然放得太宽了一点,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认为波普尔不仅开创了科学文化哲学的先河,而且也是西方20世纪少有的体系性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前期,西方人通过创办英文报刊向西方介绍中国,博物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中国丛报》中对“本草纲目·蠮螉”条目的译介为案例,在概述《中国丛报》译介中国博物学典籍的基础上,从科技史、译介学等视角,探讨19世纪中前期来华汉学家对中国博物学知识的报道.卫三畏等19世纪西方汉学家在培根“新...  相似文献   

15.
如今旅行者都将阿里作为寻访西藏的极西目的地,也许他们并不知晓阿里还是西藏岩画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地区.早在20世纪之初,就有一些热衷于亚洲探险的西方人士在那片荒凉如"月球景观"的高寒之地发现过众多岩画.1900年,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里记述了"雕刻着几个拿弓的猎夫追赶着羚羊"的图像.1907年,奥古斯特?弗兰克发表了他对阿里和拉达克地区岩画的临摹手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欲通过实施哲学的转变或转向(如逻辑转向、语言转向、历史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等)实现其复兴,但因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的思维藩篱和思想桎梏而最终使哲学面临危机并对此深感无奈的迷茫和彷徨的历程;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们则经历了一个先是依仗哲学之“权威”并因此而自信和自豪,而后  相似文献   

17.
“健康体检”的由来“健康体检业”的雏形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美国医药协会在1947年提出了最早的“健康体检”的概念,并郑重向公众建议:每个35岁以上的健康人应每年拜访一次医生,做一次从头到脚的全面身体检查,并和医生有一种良好的沟通。大概是在6~7年以后,这个问题才在日本得到了较好的解决。1954年,JunjiOhwatari医生为预防疾病而设计了一套新颖的个人医学健康体检体系,使健康体检的概念上升到了理论的水平。1961年4月,日本的HokenDohjin医学中心成立,该中心首次真正地将“健康体检”从一般医疗机构中分离了出来,并由专门的医务…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23-128
以《20世纪物理学》(三卷本)为线索,尝试从新的视角评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考察西方主流物理学史教科书里关于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记载及其影响,分析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评价,进而管窥华人科学家在20世纪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及其科学贡献的评价是很高的。杨振宁也是20世纪物理史上华人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出于传教的目的,向中国士人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同时李之藻等一批中国士人也积极向他们学习,并试图会通中西数学.<同文算指>便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来自多种中西数学著作,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家保罗·福曼(Paul Forman)曾于20世纪60年代末就魏玛德国物理学家为何易于接受量子力学的非因果性特征做了深入的社会文化分析,指出魏玛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对促使物理学家思想转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等看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普遍关注和争议.本文分析福曼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研究方法,指出福曼的工作不仅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科学史研究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向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70年代诞生于西欧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微观层次上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