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柴旦红铁沟地区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特征,通过LA-ICP-MS方法对研究区内的辉绿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表明:(1)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6±14)Ma(MSWD=2.2),是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即该期辉绿岩脉形成的地质时期为中志留世。(2)该岩体形成于全吉地块向北俯冲与南祁连陆块碰撞的弧后前陆盆地挤压环境。代表了中志留世幔源的基性岩浆活动,表明了该区域的基性岩浆活动发生在志留纪碰撞造山、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青海省昆仑河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岩石年代学意义,对昆仑河两侧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该岩石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K_2O(5.36%~5.92%),低P_2O_5(0.07%~0.08%),FeO(0.27%~1.6%),TiO_2(0.18%~0.24%)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相对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Hf,Zr则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含量高,ΣREE为(433.67~590.0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斜型,(La/Yb)N值为9.74~16.86,岩石具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15~0.19),说明岩浆物质来源于地壳上部,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混入。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地区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00.9±1.1)Ma(MSWD=3.2),为晚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地球化学图解、区域地质背景及年代学证据,认为该花岗岩应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王仙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湖南省东部,通过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其岩石元素质量分数和锆石U-Pb-Hf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为富Si O2(其质量分数w(Si O2)为74.46%~75.79%)和Al2O3(w(Al2O3)为12.47%~12.83%),贫TFe2O3(w(TFe2O3)为0.96%~1.09%)和Mg O(w(Mg O)为0.17%~0.27%),且相对贫钠富钾(w(Na2O)/w(K2O)为0.39~0.57)的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具有明显四组分配分曲线特征,相对富集Rb,Th,U,K,Nd,Hf和Sm,而亏损Ba,Eu,Sr,Ti和P;王仙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为(224.7±4.4)Ma,锆石的εHf(t)较稳定,为-6.83~-3.44,这表明王仙花岗闪长属于S型花岗岩,是华夏地块中元古代较成熟的泥质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侵入,经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印支晚期华南板块同时受到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的影响,在碰撞后的伸展环境中,幔源物质底侵,造成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物质混合,形成王仙花岗闪长斑岩。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西大别山腹地的仙居顶安山岩开展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该安山岩的w(SiO_2)为59.98%~61.40%,w(K_2O)为5.03%~7.40%,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为15.16~18.62),Eu异常不明显;岩石属于钾玄岩系列。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获得26个测点表面年龄在2 727~123 Ma之间,具有5组谐和的锆石,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 416±120) Ma(n=6);第2组,(730±13) Ma(n=5);第3组,(430±9) Ma(n=2);第4组,(224±15) Ma(n=3);第5组,(128±2) Ma(n=9)。通过锆石成因和区域地质分析认为:第1组年龄反映了大别地区新太古代物质基底;第2组年龄记录了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强烈岩浆事件;第3组年龄暗示了古生代岛弧岩浆作用;第4组年龄记录了早中生代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变质作用;第5组最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代表了安山岩形成年龄。仙居顶安山岩可能起源于西大别地区白垩纪下地壳拆沉后、受到流体/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形成于约128 Ma的陆壳伸展环境;其中俘获锆石记录了大量太古代—中生代U-Pb年龄信息,暗示了元古代—晚中生代多期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5.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县、铜川市金锁关地区延长组长6地层沉积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黄龙、金锁关地区延长组长6地层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黄龙和金锁关地区锆石年龄范围为2730.4~213.6Ma。其中,金锁关地区锆石年龄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5个年龄段:2 300~2 730 Ma,1 600~2 100 Ma,800~1 200 Ma,400~500 Ma和200~352 Ma,有较明显的5个峰值。黄龙地区锆石年龄分为3组,缺失800~1 200 Ma,400~500 Ma两段年龄。这5段年龄分别与太古宙末的古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华北克拉通基本形成期的构造热事件、吕梁运动构造热事件(即华北克拉通的破裂与焊接)、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早古生代加里东碰撞造山事件以及晚华力西-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相对应。将两个地区的锆石年龄与周缘地质体年龄结构进行对比后发现,黄龙地区的沉积碎屑岩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浆-变质杂岩,而金锁关地区的碎屑岩不仅有华北克拉通古老地壳的再循环,还有秦岭地区剥蚀物质提供的物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深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以及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认识, 对华北北缘大青山地区小井沟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分别利用LA-MC-ICP-MS, ICP-AES和ICP-MS等方法进行锆石U-Pb测年,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 小井沟岩体侵位于二叠纪, 侵位年龄为275±1 Ma (MSWD=0.93)。该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0.72%~72.64%)、高钾(K2O=4.19%~4.23%)的特点, A/CNK均约为1.1, 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 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87.67~101.51 μg/g, 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如Rb, Ba, K, Sr等),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 Ta, Y, Yb, Lu等), 应该是由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9.56~-5.00), 模式年龄(TDM2)在1.91~1.61 Ga之间, 表明华北陆块古元古代的地壳岩石应该是其主要物源, 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整个华北北缘二叠纪花岗岩的岩浆演变特征, 小井沟岩体应形成于由俯冲向碰撞-后碰撞转变的过渡时期, 古亚洲洋可能在晚二叠世之前已闭合。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Lu-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秦岭地区中川岩体、柏家庄岩体和教场坝花岗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获得其岩浆侵位年龄分别为220±1, 216±6和222±3 Ma, 表明3个岩体均形成于中?晚三叠世。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3个岩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均表现为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 Ti和P等, 具有明显的右倾式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3个岩体锆石测年样品的εHf(t)值介于?3.31~+1.68之间, 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151~1456 Ma之间。岩石成因分析表明, 这些印支期花岗岩体的母岩浆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区域岩浆作用, 认为这些岩体形成于南秦岭与华南板块沿勉略缝合带相碰撞的造山动力学背景, 可能与华南板块的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8.
赣中周潭群位于扬子陆块、华夏陆块与华南加里东期褶皱带的交汇部位,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地质作用,对其成因认识一直存在争议。从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对其形成与演化提出新的认识。结果显示周潭群中的变基性岩形成于中元古代,而变沉积岩形成于830~820 Ma,并共同经历了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宜将周潭群重新命名为周潭杂岩。新元古代的大洋俯冲作用及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是解释周潭群形成与演化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南祁连内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LA-ICP-MS方法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同位素年龄为(435.9±4.0)Ma,侵位时代为早志留世。岩石中SiO_2含量为54.17%~73.85%,Al_2O_3变化较少为14.01%~17.66%,MgO为0.39%~6.01%,A/CNK=0.78,Na_2O/K_2O1,总体显示为铝质钙碱性岩。稀土元素方面表现为较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特征,Sr的含量为149~346 ppm,主体属于低Sr的花岗岩。Sr,Nb,Y,Yb在"蛛网"图上表示明显的负异常表明岩浆混染了大陆壳物质。由Nb-Y和Rb-(Yb+Nb)图解可得知研究区花岗岩与祁连造山带板块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江西是华南白垩纪红色碎屑沉积岩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且常夹有火山岩层。会昌岽背村一带红色沉积岩系底部的火山岩具有较高Si O2和Al2O3,较低的Mg O,Si O2=59.0%~64.6%(平均61.9%),Al2O3=15.5%~18.9(平均17.7%),Mg O=0.28%~0.92%(平均0.55%);富碱和钠,(Na2O+K2O)=7.19%~10.1%(平均9.70%),Na2O=6.50%~7.70%(平均7.03%),在Si O2-(Na2O+K2O)图解上落入碱性系列粗面岩或粗面英安岩范围;CIPW计算结果显示,标准矿物Ab=57.2%~65.7(平均60.5%),Q=6.07%~14.7%(平均9.95%),小于20%,属粗面岩。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REE=114×10-6~168×10-6,∑LREE=101×10-6~148×10-6,∑HREE=14.9×10-6~19.6×10-6,∑LREE/∑HREE=6.54~7.52,(La/Yb)N=24.9~34.2(平均27.4),δEu=0.81~1.10(平均0.98%),在稀土曲线图上呈明显的右倾,具高压型粗面岩的特征。较低的Y和Yb含量,较高的Sr含量和Sr/Y比值,Y=8.99×10-6~11.7×10-6(平均10.8×10-6),Yb=0.55×10-6~0.82×10-6(平均0.7×10-6),Sr=329×10-6~836×10-6(平均498×10-6),Sr/Y=36.5~71.8(平均48.2),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在不相容元素蛛网图上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K等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Ta、Nd),具壳源的特征。较低的(87Sr/86Sr)i值、较高的εNd(t)和较小的TDM2值,(87Sr/86Sr)i=0.7074~0.7082(平均0.7077),εNd(t)=-1.99~-2.60(平均-2.29),TDM2=1 071 Ma~1 120 Ma(平均1094 Ma),具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的特征。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14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114~108)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0.7±1.0)Ma,MSWD=0.47,指示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上述特征显示,会昌岽背村一带红色沉积岩系底部的火山岩为早白垩世晚期加厚地壳背景下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粗面岩。  相似文献   

11.
德兴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Cu-Au-Mo-Pb-Zn-Ag矿产资源产地,张家畈金矿远景区位于德兴斑岩铜矿田的北西部.选取张家畈成矿远景区深部的矿化花岗闪长斑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张家畈花岗闪长斑岩两件样品中锆石14个分析点~(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1±1Ma(MSWD=0.54).张家畈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为:ε_(Hf)(t)为+5.2~+6.3,两阶段模式年龄为813Ma~883Ma.该岩体的原始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地幔组分.中侏罗世,伊泽纳崎板块向华南板块北西向俯冲,在华南内陆产生了一系列伸展型岩浆作用,指示了局部拉伸的环境,因此,张家畈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陆内拉伸的构造背景.张家畈矿化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时代及Hf同位素特征均与德兴斑岩铜矿田的成矿花岗闪长斑岩相似,且张家畈成矿远景区内自然金与黄铜矿伴生,因此,其深部可能具有斑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12.
广东良口亚髻山霞石正长岩岩体内带为霞石角闪正长岩,w(SiO_2)平均值60.45%,w(K_2O)/w(Na_2O)平均值0.97,w(Nb)/w(Ta)平均值22.68,w(Zr)/w(Hf)平均值39.96,w(ΣCe)/w(ΣYb)平均值6.32,δEu(0.30)负异常明显。外带为黑云角闪正长岩,w(SiO_2)平均值60.34%,w(K_2O)/w(Na_2O)平均值1.50,w(Nb)/w(Ta)平均值21.23,w(Zr)/w(Hf)平均值43.07,w(ΣCe)/w(ΣYb)平均值7.85,δEu(0.47)负异常明显。同位素研究显示,岩体形成时间约134.6±8.9 Ma(Rb-Sr同位素测年),ISr平均值0.706 75,εNd(t)平均值-2.8,暗示了岩石的源区为上地幔-下地壳重熔型物质,其高碱特征可能与上地幔岩浆分异有关,它形成于白垩纪早期古太平板块俯冲后撤诱发的陆-陆碰撞造山后拉张构造环境,这一过程对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具有一定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登相营群变质基底岩系中发育大量基性岩墙群,是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一次重要的岩浆-构造事件的标志。作者利用高精度SHRIMP锆石U-Th-Pb方法对基性岩墙进行了单颗粒锆石微区测龄,以及对全岩地球化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登相营群中基性岩墙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774±10)Ma(早南华纪),并获得主变质期锆石U-Pb表面年龄为(141±3)Ma(侏罗纪晚期至早白垩世),代表中生代区域上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基性岩墙的Al2O3质量分数为14.40%~23.61%,具有高TiO2(质量分数为1.73%~3.23%)、低P2O5(质量分数为0.13%~0.44%)的特征,显示亚碱性玄武质岩石类型;稀土元素总体含量较低,∑REE质量分数为(61.0~169.8)×10-6,稀土配分曲线较平缓或略右倾,(wLa/wYb)N为0.74~2.28,(wCe/wYb)N为0.69~2.21,稀土不具明显的Ce和Eu异常;痕量元素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不相容元素Rb,K,Ba不同程度富集;Pb,Zr,Hf相对富集;Nb,Ta,Ti弱亏损;wZr/wY(3.09~8.70)和wZr/wSm(33.5~74.83)比值较高,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中期(~770 MaB.P.)基性岩墙形成于晋宁运动晚期造山后板内拉张环境,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并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同步。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金滩金矿发育一套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安山岩,对该安山岩元素质量分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山岩中锆石结构以及Th和U的质量分数之比ω(Th)/ω(U)(0.30~1.02)均显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03.65±4.8)Ma,代表安山岩形成时代;安山岩ω(Si O_2)为54.29%~69.05%,ω(Al_2O_3)为11.27%~19.46%,全碱ω(K_2O+Na_2O)为2.46%~6.81%,ω(Mg O)为3.60%~10.45%,Mg指数为46~66。安山岩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明显,绝大多数样品具中等Eu负异常(δω(Eu)=0.44~0.77)和轻微Ce负异常(δω(Ce)=0.93~0.98),富集K,Rb,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浆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且发生部分熔融;安山岩可能是康古尔塔格洋向南俯冲,洋壳脱水进入地幔楔,被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同时产生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而且遭受明显的陆壳物质混染;东天山地区在晚石炭世依旧存在康古尔洋的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宗务隆山角闪辉长岩进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 U-Pb定年的研究表明,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54.3±1.5)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显示为海西—印支运动岩浆活动的产物。其Si O2质量含量为45.38%~52.65%,其低铝(Al2O3质量含量为13.76%~16.86%)、富钙(Ca O质量含量为9.92%~11.06%)、贫碱(K2O+Na2O质量含量为2.86%~3.35%)的特点表明其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如素(Nb,Ta,Zr等)。稀土总量较低(ΣREE含量为7.05×10-6~38.71×10-6),显示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配分模式,δEu为0.9~0.97,呈弱的Eu负异常。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幔源岩浆的特点,但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宗务隆山角闪辉长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岛弧环境。该研究结果结合同位采样的黑云花岗岩样本的定年结果及地球化学特征,为宗务隆洋盆俯冲提供了年代学及岩浆作用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西藏冈底斯西部措勤县打加错地区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锆石同位素组成、主量元素测定,获得年龄值分别为(43.5±1.5)Ma、(44.2±2.6)Ma及(44.2±1.7)Ma,结合区域岩浆侵位规律,根据侵入岩地质特征、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化学等特征,将研究区出露的花岗岩划分为喜山早期侵入岩,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中酸性杂岩带南亚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物质来源与上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所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区域构造背景息息相关,是始新世末喜马拉雅陆块同冈底斯陆块碰撞,陆-陆碰撞造山结束后相对松弛阶段的产物,构造环境同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吉林永吉地区南楼山组玄武安山质凝灰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锆石晶形较好,内部结构比较清晰,具有中基性岩典型的板状环带,且Th/U比值较高,介于0.73~1.52,反映了其岩浆成因的特点。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12个测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6.6±3.8 Ma,表明玄武安山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中侏罗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安山质凝灰岩中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反映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的特点;在Th-Ta-Hf/3三角图和Th/YbTa/Yb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投点集中在陆缘弧型钙碱性火山岩区,揭示其形成于与大洋俯冲作用相关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晋宁旋回的若干古老地体经拼合形成原始华南大陆地壳;澄江旋回破裂解体;加里东旋回经多次拉张、挤压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海西—印支旋回在挤压上升背景上平静拉伸张裂,最后发生大陆碰撞;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发生拉张断陷。泥盆纪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华南海西期古大陆板块及其南、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可划分出华南陆块、右江-南岭被动陆缘、南秦岭-龙门山-盐瀑、丽江被动陆缘、钦防残留海槽以及它们的次一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藏东地区芒康盆地拉屋拉组高钾岩体(粗面岩体)2个代表性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获得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蚀变较轻,主要由长石(斜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其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到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2±1.3)Ma和(36.4±0.3)Ma。这些测年值为高钾岩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准确时限。同时表明,芒康盆地高钾岩体属晚始新世的产物,为藏东地区金沙江-红河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发生局部的陆内俯冲的又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探讨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早白垩世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西藏南部雪莎地区辉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以及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124.5±2.6 Ma,全岩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属于低钾(拉斑)系列,SiO_2质量分数为45.55%~46.67%,具有高TFeO(平均质量分数为9.62%)、高钛(TiO_2平均质量分数为1.73%)、高磷(P_2O_5平均质量分数为0.19%)等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REE/HREE=3.54~3.67,(La/Yb)_N比值平均为3.06),具有较弱的Eu正异常(δEu=1.02~1.1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Sr、Th)和高场强元素(HFSF,如Zr、Hf),呈现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地球化学特征;Sr、Nd、Pb同位素[(~(87)Sr/~(86)Sr)_t=0.705 17~0.706 14、(~(143)Nd/~(144)Nd)_t=0.512 748~0.512 809、ε_(Nd)(t)=5.27~6.46、(~(207)Pb/~(204)Pb)_t=15.564~15.587以及(~(206)Pb/~(204)Pb)_t=18.285~18.490]显示出亏损地幔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雪莎地区辉绿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澳大利亚Kerguelen地幔热柱有关,属于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