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振论是鲍林将量子力学引入化学所做的最根本贡献,它在科学和非科学界遭遇持久争论。共振论批判的意识形态特点多受到关注,其在科学领域的影响被忽略。本文分析了鲍林引入共振论并介绍给化学家的方式,探析了共振论在科学界引起争论、以及争论之后成为化学领域基础概念的原因,并考察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层面应对共振论争论的模式。研究发现:共振论以非数学方式沟通量子力学与化学,用化学家熟悉的概念和方式去描述新概念,以及有机化学的学科特征中的结构和分子的图形符号表征,为量子化学这门亚学科的自主性提供了张力;通过对结构和价键进行分离的方法解决本体论问题,保留价键理论的化学本质,是争论后共振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 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20世纪50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他组建科研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 ,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2 0世纪 50年代末 ,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 ,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 ;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 ;他组建科研队伍 ,在我国率先 (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 )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 ,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70年代 ,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坚持开展了气流声学的研究 ,不但探明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气流噪声强度与压力关系 ,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小孔消声器 ,解决…  相似文献   

4.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检测原理的仪器,目前在整体水平上,仍处于通用实验室仪器的研究阶段,开发的仪器主要面向科研单位,还没有能应用于现场且价格便宜的仪器。本课题的目的是建立基于SPR技术的多种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相结合的快速检测仪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SPR生物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开发配套试剂盒和专用SPR快速检测仪器。预期达到的目标包括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测定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小型SPR检测仪器,  相似文献   

5.
极地警戒站     
天空晴朗,没有一丝风的痕迹。现在的气温大约是-35℃,正是进行海洋声学实验最理想的时机。这里是加拿大北极圈群岛中最北边的岛屿。寒冷让人战栗,但它却塑造了大面积静止、牢固的冰面,这个近乎凝固的世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在温和海域无法享受到的实验环境。 2000年的春天,一支科学考察队在此开始了历时一个月的海洋声学系列实验,研究监听声音在北冰洋厚厚的冰层和冻土中如何传递和消失。考察队的目的地是位于艾勒斯米亚岛北部海岸,一个被称为警戒站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及其它大型北流型铜鼓进行了测量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北流型大型铜鼓外形特征的统计规律,并对101号铜陵的残缺部分提出了复原方案。而对101号铜鼓的声学特性的深入探讨,为复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础科学》2006,8(2):61-62
化学反应共振态对于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F+H2反应是化学反应共振态研究的经典体系,在化学激光研究方面有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代中,Lee等人对F+H2反应有关于反应共振的研究引起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但是,其后有关量子散射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证实实验中对动力学共振现象的推论,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学明研究组与南京大学以及台湾、美国和新加坡合作者,利用自行研制的氢原子里德堡态-交叉分子束装置对这一反应进行了高精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和核心的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己”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9.
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推广到分子进化和科学理论发展等领域,形成了可称之为广义进化论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家和进化认识论创始人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T.Campbell)提出的广义进化论原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认为广义进化论的原理主要是:系统的盲目多样性与变异原理和系统的自组织与选择保存原理。广义进化论为物质系统、生命系统以及知识与社会系统的进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论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0.
建筑声学是研究建筑中声学环境问题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室内音质和建筑环境的噪声控制.20世纪50年代,我国很多科研人员加入到建筑声学的研究工作当中,使我国的建筑声学得到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广泛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如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各项噪声控制标准和声学测试标准的逐步制定,也推动了建筑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本文在阐述熵增原理的基础上,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演进和复杂性科学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了追溯,并对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流派——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原理本身是不可专利的主题,应用了科学原理的发明才是可专利的主题。专利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应当恰当地划定科学原理和可专利主题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运用科学方法论中的类比方法,把无线电接收技术的“调谐”原理移植到引力波探测领域,避免现有主流方法对各种频率的引力波信号不加选择地兼收并蓄,造成波与波之间互相干扰的弊病。利用磁悬浮陀螺作为探测引力波的天线,在旋转的陀螺减速过程中,可能与某一频率相近的引力波共振,使信息得到放大;有效地提高灵敏度并避免地面杂散信号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举世瞩目,又以其奇妙的声学现象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该文首次运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对天坛声学现象进行了现场测试与综合分析,揭示了“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圜丘台”和新发现的“对话石”声学现象机理,对古建筑声学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培根介导由归纳的途径获得最普遍的原理,爱因斯坦建议通过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得到普遍的形式原理。当前在自然科学理论由个别解释转向统一一原理型的过程里。普遍性原理已成为构建的基本前提,物理科学中存在着以对称性原理作为普遍怀原理的倾向,普遍性原理除具有预设性、前提性外,还具有中断论证程序,构建理论模型、数学形式化及理论辨护等方法论功能,普遍性原理属于元理论和第三种知识。  相似文献   

16.
民间科学基金会是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宗旨,利用捐赠及其他合法收入,支持非营利性科学活动的科技非政府组织,可分为科技奖励型、科学传播型、科学教育型、科研资助型、阿卡德米型和综合型等六种类型。它们能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对科学进行"风险投资"、增加科学多样性、引领科研管理创新、丰富科技评价与激励手段、培育科学文化、开展科学外交和推动科技治理,有效提升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品质。我国应大力发展民间科学基金会,发挥其鲶鱼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1999,(14):34-35
一、主要技术内容 振动时效工艺,国外称为"VSR"方法,是利用共振原理消除和匀化金属构件内部残余应力的一种加工方式,是可完全取代传统的自然时效的一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铸造、锻压和焊接等金属构件的时效处理,具有高效节能、无三废污染、设备投资少、不受生产场地限制和操作简便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知识生产形态初探--兼论科学史论与科学认识论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史是科学分识生产的历史,它离不开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咱。同物质生产相对应,科学知识生产可分为采集型、模仿型和制造型三种形态。科学史(含学科史)由此表现采集、模仿和制造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更替及其相互渗透和包容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研究科学史,突破了纯粹经验描述式或单一逻辑演绎式的科学史观,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史与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24-128
针对在传统戏台设"共鸣瓮"以增强戏曲演奏声学效果的说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声学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设瓮"一说广为流传,亦在个别传统戏台确有其事,但是由于"瓮"而产生振动,实为选择性频率吸声。而在考古中发现的瓮,其共振频率并不在人声和传统乐器的主要频率范围,实无"助声"之效果。尽管如此,古人对传统戏场的"助声"仍然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戏台藻井和八字壁等建筑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