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的模糊性与可译性限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者可能导致可译性障碍,也可能并无障碍。但语言的模糊性常常给英汉互译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
张荣臻  焦亚南 《科技信息》2010,(29):I0111-I0111,I0119
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源源流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何向世界展示翻译好本民族文化或者本民族的一些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翻译学的根本任务。详细了解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给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者,也是翻译工作者的最大的欣慰。本文从民俗文化、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调节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同时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问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即可译性限度.本文把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作为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的理论基础,揭示该原理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试图证明采用适宜的交通补偿手段可以降低甚至超越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创造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的服饰对于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知识,通过比较与分析各种人物服饰的汉英翻译,探讨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中心任务在于寻找等值成分,然而等值翻译只是翻译的一个理想标准而已。由于语言结构及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绝对等值翻译无法得以实现。本文拟从习语的汉英互译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方面来探讨可译性限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并试图探讨如何解决可译性限度的一些可行的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互文特征的文本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如何处理好源语信息和目的语信息之间的完整传递,尽量减少文化缺损是每个译者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但是,具有良好双重文化修养的译者只要对互文性的概念与类别、互文文本中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译者的能力和任务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正确掌握互文翻译的处理方法,就能够克服互文文本的翻译困难。  相似文献   

10.
李伟 《科技信息》2008,(17):193-193
人类认知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使得汉日两种语言能够实现语际信息的转换。而在转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总的来说,原语与译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的不同是造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本稿试从文字和修辞法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魏玲敏 《科技信息》2009,(19):98-98,93
双关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它的使用能够让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其浓烈的文化色彩使表达内容更幽默。但双关语表面意和隐含意的双重性使得其翻译成为一个难题.根据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双关语是可译的,本文从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及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方面阐述了双关语是可译的,并举例论证。  相似文献   

12.
从中外文化差异、英文俚语、词汇学、可译性和语用学等角度,分析文化衫英文的难易程度和可译性,找出其中规律,旨在提高社会对于文化衫翻译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英语格律诗翻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很多人把大量的英语诗歌介绍给国内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相应的理论.从多个角度使之不断成熟、丰富。本文主要从这些不同的理论主张入手,探讨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  相似文献   

15.
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自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它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法学研究,带来一种全新的分析和思考法律问题的方法。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它在分析法律问题时所面临的种种不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效率至上的价值标准的不合理性以及分析法律问题范围的有限性和对法治权威的挑战是其缺陷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当代文学中陆续涌现出一批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底层写作”成为了新的美学激奋点。底层写作切入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延续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体地多层面地探寻与挖掘大时代背景下各式人物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又以其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性光芒,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揭示而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当前部分底层文学作品作共性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底层写作对我们时代的必要价值,以及它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写作局限。从而更好地总结底层文学写作的得与失,力图拨开底层文学发展中的迷雾,以期使底层文学在新世纪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工具理性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了实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预设了一个反事实性的前提——理想言辞情境,即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论证规则、不受任何约束和强制、平等自由地展开对话,以此来达成共识真理。然而由于社会权力、知识拥有量差异、时间限度、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等因素,限制了理想言辞情境的实现,理想言辞情境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周淑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22-124
吴组缃曾在评论文章中犀利地指出了茅盾小说中的缺陷。作为与左翼有密切关系的作家,吴组缃在题材选取和主题提炼等方面对这些缺陷进行了弥补、克服,并进一步推进了左翼文学的发展。但其作品所呈现的一些类似的缺陷,显现了吴组缃文学创作所受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