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7周龄、10周龄、12周龄和16周龄的腔上囊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和12周龄是腔上囊及其淋巴上皮滤泡发育的3个代表性阶段。26日胚腔上囊组织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胚后3周龄腔上囊进入发育高峰。胚后12周龄腔上囊出现退化。综合分析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淋巴细胞的数量统计,表明胚胎后期及胚后腔上囊发育过程中,分化早期的前淋巴母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在细胞群中的优势逐渐被分化晚期的中淋巴细胞和分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优势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组织化学AB-PAS反应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北京鸭胚胎期腔上囊上皮形态的分化;以胶体碳作为示踪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北京鸭腔上囊上皮的内吞机能。北京鸭16天胚腔上囊上皮开始出现突向腔内的上皮芽,此时上皮开始分化。26天胚上皮分化基本完成,表面上皮分化为滤泡间上皮(IFE)和连滤泡上皮(FAE);滤泡髓质区上皮分化为网状上皮,边缘层和芯细胞。18—19天胚腔上囊的芽周和芽间上皮的桂状细胞开始分泌粘液。19天胚FAE细胞开始具有内吞机能,在26天胚及1日龄雏鸭标本中观察到IFE的椭圆形细胞也有内吞机能。22天胚的部分接近成熟的滤泡髓质中有芯细胞出现。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了北京鸭胚胎腔上囊从原基到雏鸭出孵时的形态变化。根据常规组织学方法,光镜观察结果,对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阶段:1.淋巴干细胞迁入和开始分化;2.上皮芽出现;3.芽突发生、发育和滤泡初步形成;4.滤泡埋入固有膜、芽突消失;5.滤泡迅速生长;6.滤泡成熟。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与莱杭鸡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1.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胚胎发生经历了一个芽突的形成和消失的阶段;2.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两者表现了明显的差异;3.在北京鸭腔上囊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淋巴细胞呈现出阶段性成批死亡现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4.
北京鸭腔上囊的研究——Ⅳ.淋巴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察北京鸭腔上囊胚胎发育中淋巴细胞发生、分化的形态学变化过程表明:(1)腔上囊淋巴细胞的来源是外源性的,是在胚胎12天左右,由血液进入腔上囊的淋巴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2)在淋巴干细胞向淋巴母细胞和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经过了前淋巴母细胞的阶段。前淋巴母细胞也是滤泡成熟后,淋巴细胞的生发细胞。前淋巴细胞可能与哺乳动物B淋巴细胞中的过渡细胞相类似。(3)淋巴滤泡中的淋巴母细胞,中、小淋巴细胞依据其形态特征,可以进而分为两型——Ⅰ型和Ⅱ型细胞。它们反映了同一种细胞所处的功能和生理状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石蜡切片α-乙酸萘酯酶(ANAE)染色法用于研究北京鸭胚及胚后早期腔上囊发育的不同阶段。观察了淋巴细胞的ANAE反应特点,并将滤泡上皮和网状上皮成分的ANAE反应与对应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对比,结果表明:T型ANAE阳性淋巴细胞最初出现在胚胎28天。孵出后,数量略有增加。淋巴滤泡的联滤泡上皮,联滤泡上皮下方以及髓质中央的网状上皮细胞呈M型ANAE阳性,滤泡髓质边缘层及近边缘层的网状上皮细胞ALP阳性,ANAE阴性。值得了注意的是在胚胎发育中,酶染特性不同的两种上皮细胞分别来自于粘膜上皮的表层和基层。讨论了B淋巴细胞在腔上囊中发育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未经超免的正常北京鸭血清中分离纯化鸭IgM,制备了兔抗鸭IgM抗血清,并进一步用鸭IgG进行了亲和纯化。本研究还试将此抗血清用于免疫荧光法对北京鸭胚胎后期腔上囊B淋巴细胞发育中IgM的表达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应用兔抗鸭IgM和5.7S IgG血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北京鸭腔上囊中B淋巴细胞的分化,得到以下结果:(1)B淋巴细胞表面和胞质免疫球蛋白出现的时间:胚胎11天,CIgM;胚胎15天SIgM;胚胎18天 SIgG;胚胎21天CIgG。(2)B淋巴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胚胎11~15天),CIgM~+淋巴干细胞分化为SIgM~+前淋巴母细胞;第2阶段(胚胎15~21天),SIgM~+前淋巴母细胞分化为SIgM~+、SIgG~+淋巴母细胞;第3阶段(胚胎21~28天孵出),SIgG~+淋巴母细胞分化为中、小淋巴细胞,并开始从腔上囊迁出。(3)北京鸭腔囊中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与鸡具有平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进行了北京鸭28天胚胎腔上囊的体外培养,对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系统观察,并结合培养材料的碱性磷酸酶(ALP)定位以及α-乙酸萘酯酶(ANAE)同功酶分析,讨论了与Eerola雏鸡腔上囊上皮培养实验的异同,不同上皮在培养时的异质性与起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鸭28天胚胎腔上囊的体外培养是获取无淋巴类细胞腔上囊上皮的可用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常规组织学和免疫萤光染色方法,研究了胚胎21天和胚胎26天外科切除腔上囊鸭脾的形态学变化;以鸡红血细胞作为抗原免疫,并用直接血凝、抗体形成细胞(PFC)和电泳方法,研究了刚出孵切除腔上囊鸭的体液免疫能力。北京鸭胚胎期外科切除腔上囊抑制了脾的发育,主要是生发中心、围鞘毛细血管淋巴鞘(PELS)等腔上囊依赖区的发育。胚胎中晚期和胚胎晚期切除腔上囊对外周淋巴器官发生的影响差别不大。刚出孵切除腔上囊能抑制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但不能完全消除抗体的产生,而且有IgG和IgM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腺病毒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感染情况,为腺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在活体上进行RNA干涉奠定基础.将GFP基因重组腺病毒(Adv-GFP)静脉注射15日龄鸭胚和10日龄雏鸭,在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组织器官,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鸭胚和雏鸭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发现,GFP基因在Adv.GFP感染后24-72h能在鸭胚肝脏及心肌细胞中表达,在感染后1-5d,GFP基因可在雏鸭肝脏、脾脏、腔上囊中稳定表达.本试验首次证明腺病毒作为安全的外源载体,可介导外源基因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靶器官中持续稳定表达,为在鸭上进行病毒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腺病毒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感染情况,为腺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在活体上进行RNA干涉奠定基础.将GFP基因重组腺病毒(Adv-GFP)静脉注射15日龄鸭胚和10日龄雏鸭,在感染后不N时间采集组织器官,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鸭胚和雏鸭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发现,GFP基因在Adv-GFP感染后24-72h能在鸭胚肝脏及心肌细胞中表达,在感染后1-5d,GFP基因可在雏鸭肝脏、脾脏、腔上囊中稳定表达,本试验首次证明腺病毒作为安全的外源载体,可介导外源基因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靶器官中持续稳定表达,为在鸭上进行病毒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实验选取12-19胚龄的鸡胚和1日龄雏鸡的胸腺、法氏囊,石蜡切片HE染色后,对组织结构发育进行动态连续观察.通过MTT法检测胸腺T淋巴细胞和法氏囊B细胞的增殖率,了解不同胚龄T细胞、B细胞的免疫功能发育的状态.结果表明:随着胚龄的增加,鸡的胸腺和法氏囊发育逐渐完善,免疫功能随之增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小麦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的幼穗为外植体,接种于N6B5MsI培养基上,30d后可形成大量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继代1次后即产生淡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和白色致密状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将此两种愈伤组织分别转入N6B5MsⅡ培养基上,25d后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大量体细胞胚.本实验从外植体接种后的0~25d及胚性愈伤组织转入N6B5MsⅡ培养基后的0~26d各分期取样固定,切片观察表明:小麦的幼穗诱导体细胞胚亦为间接发生,且多为外起源.但体细胞胚的发生既有来自于单个胚性细胞的,也有可能来自于多个胚性细胞或分生细胞团,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而形成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孵化后1-30d的真鲷仔稚鱼鳔的发育与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后1-2d的仔鱼,开始在消化道的前端背部出现鳔原基,接着出现导气管、鳔腔、气腺和迷网,而后鳔囊开始充气,到孵化后20-30d,鱼鳔分化发育基本稳定,直鲷仔鱼鳔器官的分化发育早期大致可以分为阶段;一是鳔腔扩大阶段,约在卫鱼孵化后的3-4d,此阶段的发育是非功能性的;二是鳔囊充气阶段,大约在孵化后9-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手术去除小鼠早期胚胎的外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后,其内细胞闭经24h体外培养后能够重新形成滋养层,从晚期桑椹胚,早期胚泡和晚期胚泡分离的ICM的洋养层分化率分别为70.3%、69.3%和11.1%。晚期胚泡ICM的洋养层分化率明显低于早低于早期胚泡和桑甚胚的滋养层分化率,实验结果表明小鼠早期胚泡的ICM仍角具有较强的分化为洋养层的能力,但晚期胚泡的ICM分化为滋养层的能力明显减弱。从而推断晚期胚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弓斑东方仔稚鱼前期、仔鱼期和稚鱼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初孵仔鱼全长3.12~3.38mm.9~10d卵黄囊被吸收而消失.15d后稚鱼的器官分化完善.24~26d稚鱼的外部形态与成体相似,全长达10.60~13.50mm.以上观察为弓斑东方的人工育苗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在内出现淋巴干细胞。从胚胎发育11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细胞逐渐增多,而大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前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一点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相同,反映了细胞功能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超微结构方面对虎斑颈槽蛇胚胎期间胸腺基质细胞的发育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胸腺上皮细胞在胚发育11-12期呈单一的淡染细胞类型,到15期出现深染细胞类型,16期胸腺质和髓质基本形成,胸腺上皮细胞也和成体的胸腺一样分化为被膜上下皮细胞,血管周上皮细胞,皮质上皮细胞和髓质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采用SOF和TCM199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对牛体外受精卵进行培养,观察了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得到的襄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能力,在SOF+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1.3%,襄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37.5%;在TCM199+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6.0%,衰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47.7%,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体外培养系统的培养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蛇Ju每年3-4月产卵,产卵下限温度12℃,产卵环境特点:微流水,底质为卵石和沙质的浅水河滩,集群产卵,繁殖群体性比为♀:♂=8:1,卵微粘性,卵径1.0-1.1mm,比重略大于水,在水温15.0-18.3℃条件下,观察了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受精后1h6min,胚盘形成;再过25h4min后,胚孔封闭,从受精到孵化历时81-82h,初孵仔鱼全长4.5mm,孵出后第10d,卵黄囊消失,全长6.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