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微乳液和微乳液聚合的特征,并对微乳液与其他乳液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影响微乳液聚合的因素及微乳液聚合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甲酯三元复合乳化剂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平平加OS-15(OS)和十六醇(HDL)三元复合乳化剂中,用(NH4)2S2O8/NaHSO3氧化一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的MA(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研究发现:在温度15℃、(NH4)2S2O4和NaHSO3摩尔浓度比为3:2左右时,反应速率最大,在一定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条件下,采用程序升温和半连续滴加引发剂有利于提高最终转化率;通过对聚合前乳液单体液滴直径的光学显微照片和聚合后乳胶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TEM)的比较,初步认为加入HDL的三元复合乳化剂的乳液聚合属于以单体液滴引发聚合成核为主的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可聚合乳化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通过种子预乳化半连续法合成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不同乳化剂体系、可聚合乳化剂DNS-86用量、引发剂(APS)用量、反应温度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TEM等对产物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使用可聚合乳化剂DNS-86能提高单体转化率,改善乳液的稳定性;随着DNS-86用量增加,涂膜的耐水性增加,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交试验探索构建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目视滴定法考察了助乳化剂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描绘了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并用电导法将单相微乳液进行了类型分区 .反相微乳液聚合表明 ,虽然正戊醇和丙烯酸都可以作为助乳化剂协同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稳定的单相微乳液 ,但是正戊醇微乳液体系在聚合过程中发生相分离 ,丙烯酸体系则聚合过程稳定 ,得到了透明的聚合物凝胶材料 .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二乙烯基苯(DVB)四元共聚反应性微凝胶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共聚合行为,讨论了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单体DVB含量和聚合温度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VB为交联剂,St-BA-MAA微凝胶乳液聚合反应速率Rp∝[E0]0.93[I]0.928,其乳液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三异构醇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化单体与引发剂,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丙烯酸全氟己基乙基酯(PFEA)、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考察了PFEA、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和温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聚合及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在2%~3%,PFEA质量分数在12%~20%,聚合温度在75~80℃时,聚合反应稳定,且制得的共聚物憎水性优异.  相似文献   

7.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考察了可聚合乳化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和HFMA的用量对无皂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和涂膜耐水性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及热重分析(TG)对氟丙乳液涂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乳液聚合得到的乳液及相应的涂膜相比,无皂乳液的耐电解质性能和涂膜的耐水性都有一定的提高,含氟单体有效地参与了聚合,涂膜的疏水性大大增强,耐热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酯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单体)核/壳型胶乳,用TEM、AUTOSIZER、DSC、TG及IR等手段对胶粒进行表征,探讨3种不同交联单体及含量以胶粒结构形态、胶乳性能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交联单体不同,但胶粒都量核/壳结构;随交联单体含量减少,粒径逐渐减小;交联单体尽可能地分布在粒子表面;热处理过程中功能基团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使得胶  相似文献   

9.
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团单体,合成了聚丙烯酸酯涂料乳液。探讨了软硬单体比例、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的结构和乳液的性能进行表征。FTIR和DSC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单体之间发生了自由基共聚反应;乳液的流变性分析说明该乳液具有假塑性,且贮存稳定。  相似文献   

10.
高固含量反应性丙烯酸酯树脂及其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聚合研究了高固含量反应性丙烯酸酯树酯的制造工艺。讨论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溶剂、酸值和分子量调节剂对树脂分子量和粘度的影响,用这种高固含量树脂配制的丙烯酸聚氨酯涂料和丙烯酸氨基涂料,其各项性能均优于普通的丙烯酸聚氨酯涂料,丙烯酸氨基涂料。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讨论了各聚合条件、有机硅和聚合物浓度等对硅丙微乳液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配比SDS/TMS=4∶1,反应温度65~75℃,电解质用量0 3g时有利于合成平均粒径40~80nm,分布均匀(分散系数<0 2),固质量分数高达35%的硅丙微乳液.TEM,BI-200SMGoniometer观察和测试了乳胶粒形态、大小及分布,FTIR谱图分析表明反应生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相似文献   

1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过程及其微乳液相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NMR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形成的胶束对间二甲苯和苯甲醇的增溶过程,并比较了两者的增溶位置和增溶过程的异同.同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辛烷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醇对其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当醇的分子量改变时,通过测定CTAB/水/油/醇体系的四组分相图,得到微乳液的类型和区域面积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双生表面活性剂/醇/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生表面活性剂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正丁醇/正辛烷/水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稳定条件,绘制了其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在不同温度下对微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0.1mol/LKCl、NaOH、HCl溶液对该微乳液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醇碳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均有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电解质溶液一般使微乳区域缩小,且以电解质溶液为分散介质与以纯水为分散介质的微乳液的电导率基本上相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二(2_乙基己基)磷酸钠盐—醇—有机溶剂—水体系微乳液的性质,得到了其结构参数,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醋酸乙烯酯微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乳液聚合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聚合方式.在以单体为分散相,水或其它介质(如烷烃)为连续相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中,用不同方式引发聚合反应,可制得粒径极小(10nm~150nm)的高分子微乳胶.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快,制得的微乳胶均匀透明、稳定性高,生成的微乳胶粒细小均一、单分散性较好,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在纳米材料、功能性微球、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其研究工作十分活跃[1],但主要限于弱极性单体(如苯乙烯)微乳液聚合和水溶性单体(如丙烯酰胺)反…  相似文献   

16.
微乳是一种澄清透明的、低黏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共同起稳定作用.本研究以花生油/吐温20-斯潘20-无水乙醇/水体系制备空白微乳,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对配方进行最佳空白微乳选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考察.微乳体系中芦丁的溶解度为1.523 mg/mL,是芦丁在水中溶解度的24.4倍,在油相溶解度的4.3倍.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研究了商品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给出了HLB值关系曲线,可供快速查阅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四元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通过DSC和GP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经二乙氨基乙醇(DEAE)中和的共聚物加水调制得微乳液。利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微乳液及其室温交联体系的流变行为,测定了剪切应力(τ)剪切速率(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乳液的流动指数n近似于1,属牛顿流体;其交联体系则属非牛顿流体,并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20.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在正丁醇,正辛烷,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和氯化钠的浓度对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最佳含盐量S*,界面张力rE和盐宽△S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