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味感传导的波动性》一文作者早在我刊4卷6期上已提出“板块振动的生物膜模型”,引起人们兴趣。这次又从上述模型出发,结合味觉受体的概念及最新实验事实提出了“类脂板块波动的味信息传导学说”。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化学信息的传导途径及生化机制,颇有见地,当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曾广植 《科学通报》1980,25(18):856-856
由于还没有一个化学受体膜模型能阐明现有关于味觉的实验数据,为了推理工作有必要提出一个板块振动生物膜新模型.这模型中有迄今被忽视的疏水桥键.若没有这种桥键的联系与必需脂和胆固醇的相互调节,千差万别的高级生物膜就难以形成.它们在加固或软化双层膜结构以促进必要的相变方面也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膜》     
《科学通报》2005,50(21):2440-2440
本书从分子到细胞水平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目前生物膜研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展示了生物膜研究在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前沿领域,同时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当前生物膜的研究动向,也对国内研究情况作了基本描述.全书共分7篇,共34章,基本上覆盖了近期生物膜研究的前沿、热点和进展.每一章即反映了生物膜某一分支的国际最新动态,又结合作者自身科研积累作了一定的叙述.各章的撰写不拘一格,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对生物膜和辣味剂结构的研究,曾提出一条C-9药效规律。其适用范围能否扩大到甜剂结构的改进?这在我们合  相似文献   

5.
转鼓生物过滤器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  杨春平  曾光明  余孔梁  瞿畏  余关龙  孟蕾 《科学通报》2007,52(15):1743-1747
转鼓生物过滤器能有效地去除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根据生物过滤器中的物质传递特点, 依据双膜理论、质量守恒定律和Monod动力学方程, 建立了挥发性有机物在转鼓生物过滤器气相、水相和生物膜相中的传质降解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因生物膜增长而导致介质比表面积和空隙率的变化, 及其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甲苯被选择为模型挥发性有机物. 因操作条件复杂, 引入有效气速系数并忽略液相传质阻力来简化模型. 模型求解时分别运用配置法、解析法、Runge-Kutta法来求解生物膜相和气相的传质降解方程和生物膜的增长方程, 并使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鼓生物过滤器的甲苯去除率先升高, 到第4天达到最大值97%, 第5天后有明显逐步降低并稳定在90%. 转鼓外层介质中的甲苯浓度高, 甲苯降解量大于70%; 内层介质中的甲苯浓度低, 降解量小于10%.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多层转鼓过滤器降解甲苯的动态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6.
味觉传导机理及味觉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燕  刘清君  徐莹  蔡华  秦利锋  王丽江  王平 《科学通报》2005,50(14):1425-1433
在人类的敏感器官方面, 味觉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 针对酸、甜、苦、咸、鲜等多种不同味觉, 人类及动物的味觉细胞内存在有多种不同的传导感受机制, 但由于缺乏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有效的研究手段, 有关味觉的研究仍在探索中.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味觉细胞的传导编码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结合我们实验室多年来在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和细胞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基础, 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味觉的传导机理和细胞芯片技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们当前的研究工作, 重点介绍了细胞芯片这一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交叉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味觉细胞芯片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仿生味觉芯片和味觉细胞芯片的研究方向, 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建文 《科学通报》1989,34(6):453-453
莱氏衣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由于它们是最简单和原始的生物,因此,常被利用作为生物膜研究的模型。由于ATPase的广泛分布和在离子的转运,能量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被认为是在生物膜上的一个关键的功能蛋白之一。文献[1]已报道了利用梯  相似文献   

8.
科学信息     
Nature,Vol.331.1938年1月28日味觉转导机理——我们平时所说的甜酸咸苦构成了味觉的四种基本成份,这四种味觉包括了不同的化学类物质,如糖、酸、盐、碱。味觉受体细胞是如何探测并区分这些不同的物质的,对此可能需要多种机理作出解释。本期的三篇文章各自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味觉转导的机理,据称,味觉转导机理之一可能是在信号转导中采用了如细胞信使的循环核苷酸。  相似文献   

9.
胡燎原 《科学通报》1993,38(2):162-162
莱氏衣原体作为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简单的原核生物,常被用来作为生物膜研究的模型。菜氏衣原体膜的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曲线,是确认生物膜存在由晶态转变为液晶态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但对菜氏衣原体膜精细DSC图谱尚无人进行研究。近几年来高灵敏度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法的出现,为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它能清晰地显示膜上主要蛋白的热转变峰,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天然膜结构的精细DSC图谱。我们在过去对菜氏衣原体膜上ATPase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相似文献   

10.
孙永泰 《科学通报》1985,30(17):1341-1341
山莨菪碱是我国首先自莨菪类植物分离、提纯并应用于临床的新药,它对胆碱能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治疗中毒性休克。它的药理作用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药物作用的途径必须通过细胞膜进而对细胞发生作用。研究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常用脂质体作为模型。因此,研究山莨菪碱和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于生物膜的分子机理。拉曼光谱可以得到分子振动的详细信息。同时,它是检测膜脂相变和环境微扰的  相似文献   

11.
生物膜磷脂组成的快速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风 《科学通报》1985,30(20):1574-1574
磷脂是所有生物膜脂中最重要的脂质组分,分析了解生物膜的磷脂组成对研究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医学、药物学、植物学和营养学等领域对磷脂组成分析的需要也在急剧增多。  相似文献   

12.
郑雄 《大自然探索》2021,(10):41-46
味觉和嗅觉对人类进化的作用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来自味觉和嗅觉的刺激,无非让人产生两种感觉:要么让人感到不适,以便远离有害的物质;要么让人感到喻快,从而去主动获取身体所需的物质.科学家认为,人类祖先从猿进化为人的标志是学会烹饪食物,而正是味觉和嗅觉带来的愉悦感驱使他们进行烹饪.  相似文献   

13.
《生物膜与人体机能活动》是一篇从医学角度阐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对人体生理生化关系的综述文章。相信这两篇文章将会帮助读者了解生物膜研究这一生物学前沿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它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电活性生物膜因为能直接向胞外产生电子,将生物能直接转化成电能,所以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在电活性生物膜内部,一方面存在着复杂的生物电化学过程,另一方面微生物及生物膜生长又涉及复杂的质量传递过程.本文针对电活性生物膜不同生长阶段的质量传递损失和电荷传递损失展开研究,以期找到在不同时期内其产能的限制因素,这将对于电活性生物膜性能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80 h时,电荷传递阻抗占总内阻的99.8%.因此在电活性生物膜运行初期,电荷传递阻抗成为限制其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电荷传递阻抗的比例不断下降,430和460 h时分别为86.9%和72.9%.运行到500 h后,电荷传递阻抗的比例下降到33.1%.然而此时,传质阻抗的占比上升到38.6%.因此当电荷性生物膜逐渐成熟时,电荷阻抗和传质阻抗共同成为其产能的限制因素.因此在电活性生物膜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降低其对应的内阻对提高产电性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赵大庆 《科学通报》1993,38(12):1094-1094
随着稀土元素在工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稀土进入机体内的作用机理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而稀土对生物体的作用,首先是通过生物膜.因此研究稀土与生物膜的作用是阐明其生理过程的重要环节.生物膜的结构比较复杂,而磷脂脂质体却能表现出生物膜膜脂结构的许  相似文献   

16.
胆固醇对心磷脂脂质体多形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崎唔 《科学通报》1988,33(19):1505-1505
胆固醇是生物膜上重要组分,它在生物膜上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调节生物膜膜脂的流动性,影响膜的通透性等。关于胆固醇对生物膜上心磷脂多形性的影响过去报道极少,并认为胆固醇对心磷脂无明显作用。本文研究了胆固醇对牛心心磷脂脂质体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胆固醇能促进心磷脂脂质体从脂双层转变为六角形Ⅱ结构。  相似文献   

17.
嵌入π共轭分子的双层类脂膜的制备及其伏安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以金 《科学通报》1994,39(1):46-46
人造双分子层类脂膜(BLM)是利用简单膜模型系统研究复杂的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新技术和新途径.自60年代初Fishman首先在水相中制得双分子磷脂膜以来,双层脂膜系统已被广泛地用于模拟生物膜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现象的研究.本工作设计了一套制备不对称BLM体系的简易装置和膜电化学检测系统,并试验了膜中分别嵌入四氰基对醌二甲烷、四苯基卟啉、镍-四苯基卟啉以及富勒烯(C_(60))等π共轭分子修饰后的循环伏安行为.  相似文献   

18.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5):80-80
问:我们身体的很多特征如眼皮的单双、肤色的深浅等往往由基因决定。对味觉的嗜好也受基因的影响吗? 答:人类进化使得我们通常拥有特定的味觉偏好,例如,人们普遍喜欢甜食、脂肪,厌恶腐烂的味道。因此才使得我们的祖先很容易判定哪种食物好吃,哪种食物不能吃。要找到控制某种味觉的特定基因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9.
陈佺  张旭家 《科学通报》2003,48(9):988-990
2003年对我国生物膜研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香山科学会议于2003年1月13~16日举办第200次学术讨论会,以“21世纪生物膜研究”为主题,讨论了膜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展望.接着,第8次全国暨2003海内外生物膜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3月25~30日在广西北海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20.
谭西顺 《科学之友》2005,(10):71-71
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是我们体验世界仅有的途径吗?学校仍在教导学生说人有5种感觉,但这种说法与科学不符。感觉有多种在某种程度上,答案取决我们如何对感觉系统分类。例如,我们可以按刺激物的特性把我们的感觉分为3类,而不是5类———化学的(如味觉和嗅觉)、机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