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魏晋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再加上官场险恶和黑暗,士人动辄有杀身之祸。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全身远祸,在玄学兴起的背景下趋向隐居山林,回归自然。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成为魏晋风流的表现之一。当然,当时的隐居目的就每个人而言并非一致的,有的是做真正的隐士高人,有的虽然隐居,却还享受着人间荣华富贵的士族生活,有的是借隐居来沽名钓誉,以求闻达,还有的即使为官,也心幕隐逸,崇尚无为,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2.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3.
继长篇小说《野花泪》之后,孙立柱又出版了他的长篇新作《风流岁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这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山区青年沈明明的成长历程为贯穿全书的主线,通过他在那不平凡的岁月里的不平凡的爱情经历,描绘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纯洁被玷污,美好被粉碎,兼之而派生出的,便是强权的狰狞,愚昧的狂笑,人性的扭曲,灵魂的堕落……同时,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沈明明、钱华、任春红、华威、马业玲、汤为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一方面是不断制造灾难和荒谬,一方面也生长着美…  相似文献   

4.
王晓君 《科技信息》2009,(29):I0224-I0224,I0226
从“风流”的历史演变、“风流”的人性品格以及“风流”的诗文词赋三方面去探寻“风流”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彰显其在历史演变中的跌宕,其审美特征的不断充盈,以及由此而及的人性品格的美学追求。展示其作为执着追求理想化身,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审美心理机制的图式化授射。  相似文献   

5.
刘芳 《科技信息》2010,(19):218-218,157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是"字的考察,详细展示战国初期"是"字的典型用法,以期为研究"是"字用法及掌握其发展演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对照”(antithesis)是一种结构工整、内容凝练并和汉语相似的修辞手段。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在其名篇Love is a Fallacy中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写法上都充分运用了“对照”手段,使作品成为永具魅力的流行经典。本文探讨了作品中主题、标题、故事大意、主要人物、中心线索、篇章结构、三个人物命名艺术、对话与非对话段落间的对照以及部分精彩对照句例的赏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是了”多用于人物对话之中,内部不是一个均质的类。有句法组合、固化语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语用功能也有不同之处,前者可表达赞赏功能、应答功能,后者可表达应达功能、确认功能以及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8.
"是"字是《逆臣录》中的高频用词,至明代"是"字用法已高度成熟,但是受法律文书这种文体的影响,《逆臣录》中的"是"字既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新发展,又呈现出与同时代文献中"是"字用法的不同面貌,就此,本文对《逆臣录》中"是"字用法作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上的猫》中斯基普为例,探索和发掘斯基普在遭遇边缘情景时的焦虑、绝望,以及他在痛苦之后对真我的勇敢而绝望的追寻,开始了对威廉斯剧作中积极、正面的男性角色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谁》的作者亨廷顿认为,美国的民族性正面临着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生死挑战”。其实,由美国“定居者”创立的民族性是相当有限的“美国”民族性,亨廷顿全力赞美同化主义、批评和抑制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其实质是现代民族主义。实际上,美国活力之所在是不断走向多元和多样,这是亨廷顿的“斗争哲学”也为之无奈的。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潘旭双 《科技知识动漫》2007,(11X):35-35,43
背景解说: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较之旧版的教材在编排上有许多创新。《狮子和鹿》就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就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略读课文只要求在某一部分有所突破、粗知文章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狮子和鹿》是动画片的再现,是发生在森林里的一次生命大逃亡,其中包含的哲理让小朋友在生动的动画情境中,在自己读好文本的过程中习得。  相似文献   

14.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出发,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是”和“一”不是“本体”的论证过程。“本体”是“是”的首要意义,而“是”作为普遍事物,它不是“本体”。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更清楚地显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中的“是”和“本体”的关系。“是”不是“本体”的论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和“本体”关系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最艰难和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历史哲学视角的考察,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应然性上,中国梦内蕴着真、善、美;在实然性上,实践和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通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梦实现了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人是机器》是李约瑟早年的一部科学思想著作,它严厉批判了意大利哲学家里格纳诺《人不是机器》中的终极目的论生物哲学,并提出一种新生物哲学——新机械论,认为机械论是科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但具有相对性或假设性,并非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新机械论是李约瑟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7.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从篇章回指角度分析《孟子》中近指代词"此"和"是",比较两者各自的功能特征和相互间的差异,并从另一个角度为"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提供理据。《孟子》中,"此"的小句性显性回指占整个回指总数的28.3%,"是"占34.2%。小句性显性回指类型中,指称距离为零的情况占整个类型的百分比,"此"为33.3%,"是"为75.5%;"是"指称距离为零的比例远远超过"此"。这为后代"是"转化为系词,而"此"未转化为系词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8.
热力学熵不是处理自组织的工具.哈肯企图用信息熵作为自组织的判据.而写了“信息与自组织”一书,但该书写的并不成功,正如该书所说:“当我们维持整个系统的能量为常数时,信息熵也保持常数”,而所讲的自组织正是在系统的能量一定时而突然出现的.该书所以不成功,是因哈肯对信息熵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所讲的信息熵仍然是热力学熵.我们对信息熵作明确的说明,指出它是将热力学熵中微观态的几率,发展成为任何态(包括各种宏观态)的几率,从而为我们所关心的宏观上的有序性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9.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0.
被自己媚俗的行为感动是自媚的重要特质,其形成原因在于主体始终处于一个“被看”的状态中,不断认同他者目光对自我的异化,始终在追求自己想象中的能够在他者观看下完美呈现的自我,并陶醉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自我的虚无性的判断,强烈地揭示出了“我”所感动的自我本身的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