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跃 《科技信息》2009,(4):64-65
在清词“中兴”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流传于后世的词作,也成就了此时代的一批词人。在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纳兰性德,他继承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晏几道的词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调。在纳兰词中,“情”字贯穿始终,成为词的灵魂。本文在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的背后,感受纳兰词中的真情真意。  相似文献   

2.
战争军事意象是稼轩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体现了辛词的个性特点,也反映了两宋词史上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稼轩豪放词中的军事意象,体现了作者博大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盼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蔡霁萍 《科技资讯》2014,12(22):246-246
李清照的词在历史上一向享有很高的地位,她的咏花词更是为后人所赞赏.当时的社会因素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赋予了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气质和细腻、敏感的写作风格.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花”意象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度外美而注重内美具有艺术美.  相似文献   

4.
《西风颂》中充斥着大量的圣经意象。雪莱大量借用圣经意象的目的并非宣扬基督教义,而是创新性地为其自身抒发情感所用。  相似文献   

5.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19世纪欧州的时代环境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的思想内涵。诗中“西风”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言。  相似文献   

7.
“深美闳约”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冯延巳词的评语,但王先生本人及以后的引用者并没有详细分析这种艺术风格的构成。本文试图立足于冯词文本自身,结合词史之发展,从性别视角与意蕴空间,时间状态与生命体验,意象选择与意境拓展三个方面阐释冯延巳词“深美闳约”艺术风格的构成,并指出其在词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是英国十九世纪上半期,与拜伦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名篇《西风颂》。这首诗尤以其终句“如果冬天已经到来,春天岂会遥远?”而著称于世。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理论为基础,探索南唐后主李煜词中丰富的意象美,以及这些意象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夏露 《科技信息》2013,(14):199-199
《西风颂》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雪莱歌颂了强劲的西风,表达了他想摆脱现实、享受无限自由、献身革命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本文从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方面对此诗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1.
纳兰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这种感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纳兰词凄婉意境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纳兰词营造凄婉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境意蕴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刻写优美意境和孤寂之情。这二个方面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纳兰词的凄婉意境,增强了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晏殊和欧阳修抒怀词中多次出现“花”、“酒”、“歌”、“乐”的意象,以这些中心意象为切口,可以解读出其抒怀词中的“丧失”情结以及词人排遣丧失之痛的方法:在“酒乡”中忘却,在“歌乐”中重扬生命情致.另外,晏殊还持有圆融的哲学观照眼光,可以不假它求地直接化解“丧失”悲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取材、表现手法和创作动因三个创作角度来探讨晏几道、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取材上,晏多取材于浪荡公子与歌姬的爱恨情愁,而纳兰多取材于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表现手法上,两人都善写梦境,用淡语表深情,且纳兰还反复用"回廊""梨花"两具体意象;创作动因上,纳兰将爱情词的思想境界由晏的"由苦写苦"上升为"由甜写苦"。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纳兰在晏的基础上开拓出了爱情词崭新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截取诸多译家如郭沫若、王佐良、江枫、施颖洲的译本进行对比,首先从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家的翻译风格;而后结合四人各自的译诗理论和实践探寻他们翻译方法中所受西方诗学的影响,进而将一篇<西风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数个译本和其中所体现的译诗理论作为数面镜子,从中管窥西方诗学对身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种文学中具有独特形式的文体,它常常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李清照的词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狄金森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两者之间在创作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使人们对作者和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6.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与其出身、身份、教养等极不相称的词作风格,引起人们多方的分析与揣测。笔者试图以边塞词作为切入点,探求他这种不相称的由来和表现。纳兰边塞词这种抑郁感伤的情绪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清朝不同于唐王朝和宋王朝,社会上弥漫的晚明遗民情绪与满族旗人特有的感伤情绪相交织,在满汉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调,体现于纳兰的词作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凄迷与逃避的情调。  相似文献   

19.
利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高原隆升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影响的敏感性试验,分析高原隆升过程中西风急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西风急流垂直结构上,高原隆升后冬季沿90°E高原南侧由低层到高层西风增强,沿115°E经圈在35°N以南中高层西风增强,35°N以北中高层西风减弱,夏季沿90°E高原南侧中高层东风明显减弱,沿140°E在35°N以南中高层西风增强,35°N以北中高层西风减弱.在西风急流水平结构上,冬季沿40°N从100°E到120°E一带200 hPa西风风速显著减弱,而孟加拉湾至华南至日本南部海上一带200 hPa西风风速则显著增强;夏季沿42°N从120°E到150°E一带200 hPa西风风速显著减弱,而沿25°N从120°E到150°E一带200 hpa西风风速则显著增强.冬季高原冷源作用加强和日本西南海上潜热增加所导致东亚500至200 hPa平均温度发生变化以及高原隆起后对西风急流绕流作用的增强共同导致东亚西风急流发生变化,夏季则是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西南海上潜热减少导致东亚500至200 hPa平均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东亚西风急流发生变化.此外,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变化及其所导致的200 hPa风速变化均是在从高原隆升高度为现在高度的1/4至1/2期间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与其出身、身份、教养等极不相称的词作风格,引起人们多方的分析与揣测。笔者试图以边塞词作为切入点,探求他这种不相称的由来和表现。纳兰边塞词这种抑郁感伤的情绪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清朝不同于唐王朝和宋王朝,社会上弥漫的晚明遗民情绪与满族旗人特有的感伤情绪相交织,在满汉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调,体现于纳兰的词作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凄迷与逃避的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