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小娴 《科技信息》2009,(33):T0204-T0204
了解“三贴近”的内涵和方法,通过贯彻“三贴近”把思政工作做到大学生最需要的地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的地方性课程,承担着对新疆各族大学生进行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贯彻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突出与侧重,在新疆历史的部分,要突出国家统一;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部分,要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在宗教理论与政策的部分,要突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新疆地方性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为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论文在响应党中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的同时,深入挖掘了GIS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思政资源,探索了GIS历史文化思政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以期通过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具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爱国、敬业、坚...  相似文献   

4.
从筹运饷银、购运军火、赈灾西北等及方面论述了商人胡光墉在左宗棠平定动乱,收复新疆,巩固西北塞防的“西征”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四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四史”教育同思政教育在历史、逻辑和实践三大逻辑层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深入研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激发高校思政教育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思政能力有很高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案例作为抓手,建设思政实验案例库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以建设中国历史地名GIS思政案例库为例,介绍了以中国历史地名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环节中融...  相似文献   

7.
典型事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作用不容忽视.树立典型应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的层次性;选择典型事例时应尽量贴近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要强调对不同群体的“针对性”.增强典型事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感召力,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贯彻"贴近学生"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国琴 《科技信息》2008,(9):171-172
本文认为,(一)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是贴近学生讲好思政课的基础;(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贴近学生讲好思政课的前提;(三)鲜活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贴近学生讲好思政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针对课程思政如何在生物科学专业课上开展和推进,以“植物生理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并且从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等方面,探索了“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对“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为例,梳理课程在百廿建设历史中,德育、思政目标的演进历程.课程新增了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思想等观念塑造,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等价值引领,但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责任使命始终未变.现今中国地理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了“同课异构-分类指导”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构建“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的融入方式和“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的融入路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作业实践、学习评价等多个环节,形成“全程融入-拓展延伸”的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地区分裂、客观认识当前现状、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具有重大的紧迫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涵盖历史规律论、历史前进论、社会前进动力论等三个方面;以新疆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平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充分正确地阐明新疆的历史面貌,增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教学内容,以高校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营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目前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如主体、内容、场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困境,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高校要找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聚合点,不断优化教师培养、资源整合、场域合作和育人效果等路径,提高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出使西域屯垦戍边 西汉时期,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家称之为“凿空之举”,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  相似文献   

14.
要想真正做好做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就要贴近学生需求,才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东汉末著名历史人物。其业绩为后人景仰,并在后世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诸葛亮文化现象。《三国志》为信史,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是较贴近历史本原的诸葛亮“历史形象”。此后,经多方演绎,特别是经《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逐步走向神化。在诸葛亮的神化过程中,其德、行、言等自身条件是最基本前提;戏剧、小说、诗歌等社会传播方式则在其中起到了一种外在推动作用;此外,封建统治者、封建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也在诸葛亮的神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课”理念是新时代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和实践要求的鲜明主线。“大思政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课堂容量、教育方法、情境创设等维度实现对思政课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建设好“大思政课”,就要善用课堂教学,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完善“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受重视的最佳办法就是发挥思政课自身优势,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从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互动性这两方面对思政课以人为本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胡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疆部分,源于“建党精神”,融合了“南泥湾精神”和“抗大精神”的精髓,扎根新疆大地孕育发展,在新疆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思想稳定器”的作用。在党的二十大后的历史新阶段,继续弘扬“胡杨精神”,对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促进“文化润疆”工程推进,提升“团结稳疆”精神动力,保证“长期建疆”的正确价值引领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陶亦伟 《科技信息》2009,(23):179-179,33
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各个方面作出创新。思政工作涉及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思政工具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在思政工作中能否选择有效的思政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笔者提出了四种新型思政工具:“两课”教育的创新、BBS规范、公寓教育和名家感悟人生讲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