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水稻cFBA和菠菜cpTPI串联基因转入到鱼腥藻7120中进行表达.结果发现:与野生藻相比,转基因藻蛋白粗提液中两个酶的比活力提高了33.3%;转基因鱼腥藻的生长明显优于野生型鱼腥藻,当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NaHCO3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转基因鱼腥藻的净光合速率和真实光合速率都有明显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也有所提高.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在鱼腥藻7120中特异的提高“非限速酶”——FBA和TPI的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转基因鱼腥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亲结合转移方式,将含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cDNA和psbA启动子的鱼腥藻-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DC_TNF导入单细胞丝状鱼腥藻7120中.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人肿瘤坏死因子αcDNA在鱼腥藻7120细胞中能以自主复制形式存在于PDC_TNF质粒上.SDS_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转PDC_TNF的鱼腥藻7120可表达分子量约为17ku的人TNF_α,其表达量约占藻体蛋白的16%左右.转PDC_TNF的鱼腥藻7120粗提液的TNF生物学比活性约为25×104u/mg.  相似文献   

3.
对分离自山仔水库的铜绿微囊藻和黏伪鱼腥藻间是否存在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了添加滤液和混合培养两种方法,探究两种藻在正常条件下,营养限制条件下以及光限制条件下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滤液对黏伪鱼腥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添加体积分数100%的滤液后,黏伪鱼腥藻的比生长速率从0.142 d-1(一次添加)和0.151 d-1(连续添加)分别上升到0.169 d-1和0.182 d-1;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3.2%和73.7%.在混合培养的时候,铜绿微囊藻同样表现出了对黏伪鱼腥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N、P限制或光限制3种条件下,N限制更能诱导铜绿微囊藻对黏伪鱼腥藻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测定山仔水库两种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浮游鱼腥藻(Anabaena planctonica)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无机磷(K2HPO4)和有机磷(ATP)中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变化,并利用Monod方程计算分析两种藻的磷吸收动力学参数(KS和μm),比较了两种水华蓝藻对磷的吸收差异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机磷培养条件下,动力学参数为:μm(铜绿微囊藻)μm(浮游鱼腥藻),KS(铜绿微囊藻)KS(浮游鱼腥藻).有机磷培养条件下,动力学参数较无机磷条件下要小,且两种藻有机磷条件下差异不明显.表明无机磷是水华蓝藻主要吸收的磷源,在无机磷缺乏的条件下,水华蓝藻均能吸收部分有机磷.  相似文献   

5.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ing)、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 G.Beck)和土生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NaumannHuber-Pestalozzi)Schwabe 1964)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了温度、光照以及藻细胞初始密度对三者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细小平裂藻均能在高温、高光照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生长状态;黏伪鱼腥藻只有在低温、低光照的情况下才具有竞争优势.在相同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不同的藻细胞初始密度是其竞争获得优势藻种地位的关键因子.除了控制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的输入外,关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控制和降低蓝藻在水华爆发前的生物量密度,是治理淡水湖泊(水库)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10种淡水常见浮游藻类营养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导了淡水中绿藻(蛋白核小球藻、小球衣藻、斜生栅藻)、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变异鱼腥藻)、隐藻(卵形隐藻)、裸藻(中型裸藻、血红裸藻)及硅藻(变异直链藻)等门的10种常见浮游种类的C,N,H元素组成,脂肪、糖、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不同藻类之间营养组成差异很大.微囊藻、隐藻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为裸藻、绿藻,硅藻最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及主要氨基酸种类,不同藻类之间有差异,但EAA比例相差不大;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某运河水中的致嗅微生物,发现引起嗅味的微生物主要是颤藻类,同时还含有少量螺旋藻、鱼腥藻、微囊藻类,pH =5.5的时候有利于微囊藻生长.pH=7和8.5的时候有利于颤藻、螺旋藻的生长,明显碱性环境更有利于颤藻的生长.颤藻对水的致嗅作用是四种藻类中最明显的,喜欢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的微囊藻的致嗅作用最不明显.可以控制水体成偏酸性环境,延缓致嗅物的产生.致嗅微生物培养大约10天会达到一个峰值,培养前7天致嗅微生物会成指数的增长,随后放缓,达到一个极值.  相似文献   

8.
滇池微囊藻“水华”藻胆蛋白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滇池采集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rgii(惠氏微囊藻的多率达90%以上)和人工养殖螺旋藻的藻胆蛋白和粗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微囊藻水华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占干藻的15.07%晒干后的螺旋藻其藻胆蛋白含量8.05%,喷雾干燥的3.68%,此外,超滤前破细胞的溶液含小白鼠致死的毒素,超滤提取得到的藻胆蛋白结果为阴性,藻胆蛋白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红毛菜藻红蛋白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多种提取方法提取红毛菜(Bangia fusco-purpurea)藻红蛋白并对藻红蛋白粗提液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冻融法提取藻红蛋白的得率较高;温度、pH、铜离子、铁离子及光照对藻红蛋白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藻红蛋白较适宜的保存条件为;低温(5℃左右)、pH5.7、避光。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藻胆蛋白光解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0.
巢湖浮游动物功能群和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巢湖浮游动物功能群和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于2019a7月对巢湖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采样,划分了浮游动物功能类群,并系统分析了浮游动物功能群和浮游植物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6门45种,其中硅藻门9种、金藻门1种、蓝藻门8种、裸藻门5种、绿藻门19种、隐藻门3种,蓝藻门是巢湖浮游植物主要组成部分,优势种群主要为螺旋鱼腥藻、微囊藻、固氮鱼腥藻、柱胞藻;绿藻门优势种群主要为小球藻,隐藻门优势种主要为尖尾蓝隐藻.浮游动物为44种,其中轮虫23种,原生动物11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4种.巢湖浮游动物共分为11个功能群,站V、站I、站VII、站VIII、站VI的P A/P B密度最高,站IV的SCF密度最高,站Ⅱ、站III、站V、站VI的RF密度较高.8个样点SCF的生物量均为最高,站Ⅱ、站III、站V、站VI的RF生物量也较高.浮游动物功能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蓝藻、绿藻、螺旋鱼腥藻、微囊藻、固氮鱼腥藻和小球藻6个类群密度是与巢湖浮游动物功能群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且影响浮游动物各功能类群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山仔水库2种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在不同形态磷(4种无机磷和2种有机磷)条件下的生长效应.通过测定胞外总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两者对不同形态磷的摄取能力.结果显示,2种水华蓝藻对正磷酸盐(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的吸收速度和碱性磷酸酶酶活均大于多聚磷酸盐(焦磷酸钠、聚磷酸钠)和有机磷盐(ATP、甘油磷酸钠);铜绿微囊藻磷吸收速率大于鱼腥藻,但水华鱼腥藻相应的比增长速率和碱性磷酸酶酶活性均大于微囊藻,表明正磷酸盐是水华蓝藻生长所需的最适磷盐;低磷条件下,水华鱼腥藻有可能成为优势藻.  相似文献   

12.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照射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及光合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经紫外线照射后藻溶液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而光合活性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在藻浓度为35×108个.L-1条件下,91.8mJ.cm-2的紫外线剂量即可对其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紫外线照射时间10min是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时间;藻的浓度对紫外线灭活藻有一定影响,紫外线对高浓度藻灭活效果明显;紫外线照射对藻液的UV254影响较小,但藻液的DOC(溶解性有机碳)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巢湖蓝藻是一种浮游生物,俗称湖靛,主要由铜绿微囊藻和鱼腥藻构成,这两种藻类的大量增生和死亡,使得水体呈墨绿色,并且散发出浓浓的腥臭味。因藻类残骸在水柱中氧化分解导致鱼类缺氧大量死亡。污染的湖泊水中含有丰富氮磷成份,通过光照发生生化反应,就会生成蓝藻,遇无风高温晴好的天气,蓝藻就会疯狂暴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温度对鱼腥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研究了鱼腥藻FACHB-82在10、25、35和40℃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群体形态的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鱼腥藻的光合活性和生长速率增加.与对照组25℃相比,低温(10℃)条件下鱼腥藻群体尺寸变小,藻丝变长,单个藻细胞变宽,具有更小的藻丝和细胞比表面积;而高温(35、40℃)条件下鱼腥藻形态变化趋势相反.对多糖含量分析发现,鱼腥藻在低温条件下胞内多糖含量减少,胶被多糖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鱼腥藻倾向于积累胶被多糖以抵抗低温胁迫;而在高温条件下,鱼腥藻累积胞内多糖,溶解态多糖与胶被多糖比值较高,胶被结构松散,表明鱼腥藻形态调节更多的是依赖胶被物质而不是胞外溶解性多糖.由此可见,鱼腥藻FACHB-82的胶被结构在温度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高温条件下鱼腥藻以快速生长的方式使群体尺寸变大,胶被结构变得松散进而可能影响热传导以适应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5.
考察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等5种藻类代谢的嗅味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嗅味物质对藻细胞的破坏作用大小顺序依次是: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二甲基三硫醚,甲硫醚.其中甲硫醚的溶藻效应较低,基本不引起藻液变色,经过92 h后胞外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仍与自然状态下的浓度相近.质量浓度为1g/L的β-环柠檬醛能在1h内将藻液由绿色变成蓝色,使细胞光合活性降为0.胞内的微囊藻毒素LR随着细胞的破裂释放到溶液中,溶解态的微囊藻毒素-LR质量浓度最高达到2 628.3 μg/L.β-环柠檬醛能对微囊藻细胞引起抑制作用的临界质量浓度为0.1 g/L.  相似文献   

16.
稀土元素镧对满江红鱼腥藻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稀土元素镧(La)对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生理影响和满江红鱼腥藻对镧的富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浓度镧对满江红鱼腥藻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出抑制作用。镧对满江红鱼腥藻的叶绿素a的合成、光事放氧活性也有影响,同样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满江红鱼腥藻对镧的富集作用可能与其光合作用电子传递和能量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螺旋藻饲喂家鸡和小白鼠,并以同位素作示踪,研究动物对藻丝体的消化、吸收及其利用,结果指出,螺旋藻能被家鸡和小白鼠所消化、吸收,为机体所利用,其利用率分别可达72%和67%.鸡只长期口服添加藻粉的混合饲料,具有比对照组明显的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污染水体中双酚A光降解效率,采用铜绿微囊藻进行强化,研究该藻强化光降解去除水中双酚A的效能和动力学规律,并讨论了藻质量浓度、pH值及光源等因素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藻类质量浓度相对较大时,光降解反应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提高反应液中藻类质量浓度可提高双酚A的降解率;pH值对光降解速率有显著影响,当pH值为5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光源对反应速率也存在影响,光源采用紫外灯时,光降解反应速率是同条件下高压汞灯作为光源时的9倍,其原因是后者不能使反应液中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  相似文献   

19.
饮水中藻类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定市市民饮用的自来水为样品,分别在20种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考察藻类的种类和生长情况.以藻的种类、生长情况和生长周期为评价指标,得出格诺夫-菲茨吉拉德-斯科格培养基、铜绿微囊藻-鱼腥藻培养基、水生104号含氮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葡萄糖和改良的水生104号含氮培养基+葡萄糖5种培养基是实验所用培养基中效果较好的.  相似文献   

20.
以重组表达、纯化得到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在不同缓冲体系中分子构象的变化(主要研究二级结构,螺旋、折叠、转角和无序结构单元质量分数),分析了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分子构象变化与不同缓冲体系之间的关系,探求鱼腥藻脂肪氧合酶构象变化与生物酶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pH值为9,最稳定pH值为7;发现在不同缓冲体系中,鱼腥藻脂肪氧合酶的相对活性变化和螺旋结构、转角结构、无序结构有密切关系.在pH值为6~9时,酶活性与螺旋结构、转角结构总体呈正相关,但与折叠结构的质量分数变化呈负相关.最稳定的酶的二级结果是折叠结构、无序结构、螺旋结构和转角结构,其质量分数均在20% ~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