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嫉妒不能完全避免,但嫉妒过于强烈,任其发展,孩子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所以,妈妈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正当竞争,并努力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贬低猜疑他人,这些都是预防、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保证。不要凡事都把孩子进行比较。经常听到母亲说:“宝宝,你能不能争点气,像明明那样听话!”母亲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但实际上,这样比较会强化孩子间的竞争,导致儿童间接报复行为和冲突。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把人未老先衰的心理行为表现称之为“心理老化”,其表现有十种:一、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路,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二、自卑心理常常会长吁短叹,面对时代,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4,(7):45-45
正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剧,很多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成天心情不好。其实,摆脱糟糕的心情也很容易,大家只要时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进行一些常规的心理保健即可。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剧,很多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成天心情不好。其实,摆脱糟糕的心情也很容易,大家只要时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进行一些常规的心理保健即可。1、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  相似文献   

4.
<正>社交,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必须经历的过程,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这种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把离婚当成解脱心灵痛苦的一种措施时,才会发现,离婚对于女人并不是解脱痛苦的最好方法,相反,离婚会使女人陷入新的情感和心理的危机中,使自己的情感陷入低谷。其实,离婚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精神打击,并非有些人想像得那么简单。离婚的女人在承受家庭解体的同时,肯定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一种偏见,那就是以婚姻成败论英雄。一个离婚的女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议论,不管婚姻中错误的一方是谁,都会对女人的职位升迁、工作优劣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就会使女人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如果长期在这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心灵就…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23):47-47
懒惰是入的一个本性,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懒惰的具体表现:不能愉快地同亲人或他人交谈,尽管你很希望这样做。不能从事自己喜爱做的事,不爱从事体育活动,心情也总是不愉快。  相似文献   

7.
职场人经常处在竞争环境中,是否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在竞争中培养欣赏别人的气度。当对手胜利时,真诚地祝福他们,真心地为他们喝彩,同时在失败中反思和奋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看到自身的优点是不够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找出自己的不足,尽可能赶超对手。其次,在竞争中保持心理稳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有竞争,就有强弱之分,弱者必须承受得住失败的打击。在这次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表示在将来的竞争中也注定会失败;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说明你事事不如人。要克服自卑心理,选好努力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4,(23):48-49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单独个体,需要在群体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善于交际的人,一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可以使很多事情事半功倍。当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烦恼时,你可以用以下症状为自己把把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一、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2,(9):45-45
"注定失败"的奴隶这种类型的"心理奴隶"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他们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其实,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发展,当一个人想要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0,(11):48-48
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十分微妙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陷于被动,可以说每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都会对此深有感触。而及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让自己适应多变的人际关系,不失为一个增强生存能力的好办法。因此,职场中人有必要时常对以下几方面做一个自检:  相似文献   

11.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嫉妒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那么如何摆  相似文献   

12.
一、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路,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二、自卑心理,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长吁短叹。面对时代和生活,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5,(17):53
自卑心理:这类女性认为,年过30还独守闺房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谈婚论嫁,也最怕人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因此,她们要么把自己的心扉逐渐关闭起来,不去追求,即使真情男子到来,也会“十叩九不开”;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屈从于社会、父母、朋友的压力和影响,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草率地找个对象凑合完事。封闭心理:这类女性本来就不善交际,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甚至不愿与结过婚的同事来往。从此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喜欢一个人独处,使交际范围变得十分狭…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0,(11):46-46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神奇的规律,最神秘莫测的当属心理上的常见规律。下面专家为我们列出心理上的十四个常见的的现象,虽然很神奇,不过也有它可以探究的地方哦。如果你看过的话,就请运用你强大的心理磁场区影响身边的人吧。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4,(7):47-47
正常听到长辈们耳提面命的叮咛我们"站要有站相"。不过很可惜,大部分的人并不会特别去注意站姿。其实,站姿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形象和健康,还透露了你的心理状态。一个简单的站姿就可以让人读透你的心理,看看你是哪种站姿?1、挺胸收腹、双目平视这样的人充分了自信,或者十分注意个人形象,或此时心情十分乐观愉快。2、含胸、背部微驼很多女孩子在青春期发育时对身体的变化没有树立健康积极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3,(17):47
想知道自己目前处于哪种情绪吗?想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中正在担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兴奋些什么吗?科学的梦境解析,可以从梦境中检索出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信号,从而揭示你在清醒状态下不易察觉的感受,使人得以有目的地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3,(9):44-45
心理测试:当你的情人满心欢喜地要求你做一件你可能做不到的事情时你会怎样?1、满口答应且装出很愿意的样子2、稍微迟疑但还是很高兴的答应3、婉转地回绝,请对方谅解4、一口回绝表示做不到测试结果:1、满口答应且装出很愿意的样子很明显是个不敢坦白的人。当然不敢坦白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太爱对方,怕对方生气,也许是存心欺骗  相似文献   

18.
, 《科学大观园》2012,(23):49-49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于2012年4月的调查显示:年龄在20~45岁的565位受访者中,有56%的人表示自己不支持AA制。其中,已婚女性和35岁以上的受访者不支持AA制的比例略高。80后对AA制支持与不支持的各占一半。餐桌上,总有人抢着埋单,也总有人默不作声。时间久了,爱埋单的人也不免心生怨言,看不起"吃白食"一族。其实,抢着埋单的未必是餐桌上最富裕的,有的人是真大方,很多人是要面子。从国人的付费心理上看,明明心里在乎嘴上却不说,明明有解决问题的办法(AA制)却不好意思实行。这就有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工作、社交中,常常会谨言慎行,生怕一句无心的话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外面人们常将自己“伪装”起来,但是回家后就会把这层“伪装”撕开,尤其是夫妻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再考虑对方的感受,常常因此引起夫妻之间的争吵。夫妻之间的愤怒、争吵和不愉快是因为夫妻之间的交流态度有问题。夫妻态度是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中常谈到的问题,它是一种夫妻在相互交往中由认识对方、与对方的感情和意向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在家庭生活中,人们常认为夫妻之间无遮拦,凡事没必要掩盖、压抑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将自己的认识、感情彻底抛给对方,夫妻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3):48-49
正有人说,人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多项心理学实验证实,每个人一生都难免被7种消极心理左右,从而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破坏人际关系,甚至走上人生的弯路。对此,《生命时报》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杨东、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教我们如何战胜这些心理,进化成更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