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述秦汉时期的天文历法档案与气象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琪 《甘肃科技》2005,21(3):170-171,157
天文学是早期自然科学中的带头科学。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及我国古代的神权思想紧密相联,因此,它极受统治者的重视,秦汉时期专门设置了一些官员来进行天文观测,制历授时,这些官吏为了日后查考和研究的需要,保存了他们各自形成的天文历法档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激烈的儒法两条思想政治路线斗争,必然反映在天文学领域内。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围绕着历法问题表现得很突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科学家沈括的历法改革思想,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天文学史上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启发我们进一步认清思想和政治路线对科学技术的统帅关系,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宋朝的卓越科学家沈括(1031——1095)所著的《梦溪笔谈》是内容非常丰富的“百科全书”,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书中仅自然科学的条文就有二百多条,内容涉及到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  相似文献   

4.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早期开始就与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观测既是敬天的活动.也是"通天"的手段.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观象授时"成为帝王统治的首要政治任务.历法是"君权神授"的"天命"的象征.改革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从敬天和观天的宗教天文活动中产生了"法天"的思想.帝王只要按照历法规定的"月令"治理国家,社会就和谐有序.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思想,把天文现象当作灾异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以观天象而占国家大事吉凶的中国占星术因此在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玄作为一位经学家,在自然科学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从而使“郑学”更加呈现为“通学”的特点。在自然科学上,郑玄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及力学上的成绩最大。尤其,郑玄关于弹性规律的探索,表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正确表达“力与变形成正比”线性关系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较早,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法、天文仪器、天文机构传入日本的情况,说明中日两国的天文学方面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日本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国古代在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四大自然科学上都创造出了相当辉煌的成果。然而自明清海禁以及闭关锁国等因素的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开始衰落。在这里就主要对江晓原先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中中国古代"四大奇器"的看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从很早开始,统治朝鲜的王朝就仿照中国设立官方天文机构,负责天象占侯与历法制定.为满足本国在这些方面的知识需求,朝鲜统治者们曾非常努力地从中国学习和引进天文学.中国政府往往把向朝鲜颁送历法作为显示宗主国地位的手段,而朝鲜王朝却把能够制定本国历法作为政治上独立的象征.因此,两国之间的天文学交往总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9.
从很早开始,统治朝鲜的王朝就仿照中国设立官方天文机构,负责天象占侯与历法制定.为满足本国在这些方面的知识需求,朝鲜统治者们曾非常努力地从中国学习和引进天文学.中国政府往往把向朝鲜颁送历法作为显示宗主国地位的手段,而朝鲜王朝却把能够制定本国历法作为政治上独立的象征.因此,两国之间的天文学交往总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多成就。在天文学方面,他首次完整地叙述了全天星官,从而奠定了我国星座划分的基础;在历法方面,他发起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改历活动,制定了著名历法《太初历》;在地理学方面,他的著逆涉及了域外地理、经济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土壤地理等各个方面。因此,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也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数学史、少数民族科技史、天文学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等,此外,也涉及地学史、农学史、气象学史和医学史等。数学史研究涉及中外数学史的诸多研究方向。明清数学史、数学交流史,特别是中日、中朝数学交流史的研究较为深入。天文学史主要有天文学家传记、古代天文仪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与大地测量研究、考古年代学、少数民族天文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星占学卢央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定价:86.00元中国古代天文学既负有观测天象、确定历法的职责,也承担着定吉凶、别灾祥、观天下之迁的重任。鉴于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整个星占学体系,本书从干支通说、北斗星占、恒星和分野、七曜和杂星占、式占通说等方面.对古代星占学系统进行了整体性介绍。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够说全这二十四节气,并且能够了解它的含义的人,却并不一定太多。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365天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业、历法、原始宇宙观、天文学、手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诸方面探讨了《诗经》中所蕴含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及其有关思想。认为这些内容虽然在《诗经》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较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历法改革中,贯穿着儒法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儒家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捧为金科玉律,恣意抹煞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天文历法知识,竭力反对法家以观测实践为依据的历法改革。  相似文献   

16.
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主政时期天文台、历法和天文仪器的历史概况 ,初步分析了其发展的条件及原因 ,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主政时期天文台、历法和天文仪器的历史概况,初步分析了其发展的条件及原因,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阐述蒙古民族在元王朝主政时期设立天文台、改进天文仪器和历法的功绩,初步分析了其发展条件及原因,以充分事实说明蒙古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的形成、壮大、发展,展示了在天象观测记录、历法编制、仪象制造、民间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对外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彝族文献《宇宙人文论》记载了彝族历法中的日月食理论。文章考证和分析表明,彝族的日月食理论抛弃了“虎吃太阳”“天狗吃月”等神话说法而运用阴阳宇宙观来解释,是重要的进步,与汉族的日月食理论相当。分析作为日月食成因的“红眼星”和“豹子星”的含义,与来自印度的“罗睺”“计都”比较,提出彝族日月食理论可能受到了印度天文学的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