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百合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百合叶片为外植体不经愈伤组织直接诱导并且发育成带球径的大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分芽培养基为MS+BA0.5mg/L+ZT0.。1mg/L+NAA1.0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1.0mg/L,成球并且生长培养基为MS+IAA1.0mg/L,移栽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百合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百合叶片为外植体不经愈伤组织直接诱导并且发育成带球径的大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分芽培养基为MS+BA0.5mg/L+ZT0.1mg/L+NAA1.0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1.0mg/L,成球并且生长培养基为MS+IAA1.0mg/L,移栽成活率为100%.从而建立了百合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3.
结球生菜基因转化组织培养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结球生菜马莱克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经愈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生根、移植入土三个步骤的离体培养,获得正常的再生植株,建立了结球生菜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为下一步的基因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培养基为MS+B0.1-4.0mg/L+IAA(或NAA或2,4-D)0.005-2.0mg/L;分根培养基为1/2MS,还测定了外植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非洲菊基因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非洲菊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试验,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非洲菊基因转化受体体系,为用农杆菌进行感染而进行基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杉木遗传多态性与多基因位点遗传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分析杉木16个群体的自由授粉种子胚乳蛋白质24个同功酶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估计了遗传多态性与多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多态性位点占88.00%,每个位点平均有3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率为0.394;遗传多态性呈随机分布,但有7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遗传多态性的6%归因于群体间的分化,94%属于群体内变异;16个群体中有15个存在双位点配子不平衡,大多数群体中明显存在高阶(两个基因位点以上)配子不平衡现象;配子不平衡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呈随机分布。奠基者效应、群体的再分化、分布区内环境多样性以及200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均是产生和保持杉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麦的愈伤组织小细胞团为受体,研究了使用PEG+电击法进行遗传转化的技术途径,作者认为:转化参数为PEG+1.5KV/cm电击是合适的,同时研究还表明转化前的一系列预地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农杆菌 Ti 质粒介导,将模式基因(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β葡萄糖酸苷酶基因) 导入泡桐,并对影响转化及选择再生的一系列因子进行优化,创建了泡桐的遗传转化系统.优化后的系统为:用泡桐完整叶片作外植体,侵染转化的菌液浓度 O D600 值控制在0 .1 ~0 .2 ,经20 m m ol/ L Ca2 + 处理,共培养6d ;在10m g/ L 卡那霉素+ 250 m g/ L 羧苄青霉素的选择压下培养数天,随后在仅含 Kan的选择压下继续培养,直至抗性芽的再生.通过此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抗 Kan的泡桐芽,转化频率可达84 % .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 G U S 报告基因不仅在侵染的叶片中得到短暂表达,而且在抗性芽和抗性愈伤组织中得到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9.
建立孕激素受体(PR)转录激活系统,同时探索孕激素受体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运用双荧光报告系统,建立内、外源孕激素受体转录激活系统,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孕激素受体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孕激素可以激活外源构建的孕激素受体,孕激素能够通过结合内源受体促进细胞生长。我们成功建立了孕激素受体转录激活系统,并发现孕激素可以通过其受体增加细胞的S期比例,促进肿瘤细胞T47D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泡桐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农杆菌Ti质粒介导,将模式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β-葡萄糖酸苷酶基因)导入泡桐,并对影响转化及选择再生的一系列因子进行优化,创建了泡桐的遗传转化系统。优化后的系统为:用泡桐完整叶片作外植体,侵染转化的菌液浓度OD600值控制在0.1~0.2,经20mmol/L Ca^2+处理,共培养6d;在10mg/L卡那霉素+250mg/L羧苄青霉素的选择压下培养数天,随后在仅含Kan的选择压下继续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杉木合子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杉木成熟及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合子胚的发育阶段等因素对杉木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2mg/L 2,4-D+1.0mg/L 6-BA+1.0mg/L KT+30g/L蔗糖是成熟合子胚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处于胚胎选择阶段或者组织与器官分化阶段的幼胚,能诱导出松软、晶莹透明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为2%~6%。成熟阶段的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的外观形态与成熟合子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相似,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随着合子胚发育的成熟而迅速提高;DCR+1.5mg/L 6-BA+1.5mg/L KT+20g/L蔗糖是诱导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高约1.5cm的不定芽转入生根培养基,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2.
缺磷胁迫下马尾松和杉木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马尾松和杉木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杉木和马尾松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在P0(KH2PO4,0 mmol/L)、P1(KH2PO4,0.03 mmol/L)和P2(KH2PO4,0.09 mmol/L)3种缺磷水平下,马尾松根系有机酸的平均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P3(KH2PO4,0.5 mmol/L)时提高328.6%、267.9%和126.4%,其中浙江马尾松根系分泌有机酸最多;浙江杉木根系有机酸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时提高325.0%、150.0%和50.0%.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的杉木和马尾松增加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不同,浙江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广西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贵州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杉木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  相似文献   

13.
杉木茎段形成层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离和克隆与杉木木材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笔者以杉木2~3年生枝条,5~6月份形成层活动期的茎段形成层组织为材料,用表达型噬菌体载体ZAP构建了cDNA文库。文库宿主菌为E.coliXL1-Blue,亚克隆空菌为E.coliXLOLR。试验结果表明:初级文库的库容量达到6.1×105pfu,扩增文库的滴度达到5.2×109pfu/mL,重组率达到95%,插入片段大小在0.5~3.0 kb。  相似文献   

14.
Decomposition of stumps in successive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s was studied using a chronosequenee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omposition rate constant of Chinese fir stump was 0.02695 as calculated from Olson's model. The N content of stump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two-year decomposition. When the dead stump C/N ratio was 463.2 ± 27.3, the stumps started to release N. The pattern of P release was similar to that for N. However, K content of stumps showed a consistent declining trend over time during the whole decomposition.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with cross polarization and magic-angle spinning (^13C CPMAS-NMR) was used to analyse organic carbon (C) components in decomposing stumps. The ^13C CPMAS-NMR spectra of stumps displayed that stump was dominated by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The spectra also showed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nsity in alkyl C, aromatic C, and earboxyl C spectral regions, which was expected as the labile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components in O-alkyl C spectral region were selectively decomposed first.  相似文献   

15.
16.
杉木维管形成层发生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细胞生物学手段,初步观察了杉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发育。观察结果表明:(1)杉木的顶端分生组织的周围分生组织区细胞分化为原形成层束和皮层;(2) 在初生分生组织区,原形成层呈束状分布,并且具有边分裂边分化的特点;(3) 初生木质部的分化晚于初生韧皮部;(4) 杉木维管形成层于三月初开始活动,4 月中下旬进入活动旺盛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醇浸提的方式对福建泰宁产野生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各器官的醇浸提物在各浓度下对发芽率、发芽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平均胚根长和平均胚轴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雷公藤醇提取物在各个浓度上对杉木种子的萌发整体上都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与人工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处理实验结果相比较,野生栽培雷公藤醇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有更为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对比杉木优良品种区域造林的效果,选用本地普通苗(对照组)、西山良种苗和福建组培苗3种杉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调查1 a和3 a生长量性状.结果表明:西山良种苗、福建组培苗造林1 a和3 a生的地径、树高和冠幅显著高于对照.西山良种苗造林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增长量比对照分别高14.24%,34.28%和12.85%,福建组培苗高出12.88%,17.92%和23.99%;良种苗造林初期生长迅速,树高-地径生长呈线性相关;采用良种造林能显著提高幼林生长量,从而提升造林成效,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威布尔模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5种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的树干解析资料,利用威布尔模型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并采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威布尔生长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随林龄增长的生长过程,但胸径、树高和材积与密度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改进单纯形法对非线性模型模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杉木单染色体扩增产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显微操作器上微分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的4条单染色体,以简并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扩增(DOP—PCR),并将其DOP—PCR产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扩增产物间有明显多态性;用RAPD-PCR的方式可反应出不同染色体遗传信息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可能找到属于某单染色体的特异信息,进而在分子水平上对染色体进行编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