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隆平206、华皖267、豫单112、齐玉606、庐玉41305个玉米品种的顶部穗位与中部穗位籽粒作为材料,研究不同穗位籽粒活力的差异,分析了不同穗位籽粒相关的发芽指标、百粒重和简易活力指数等,以探明玉米不同穗位与种子活力的关系,为选取最优穗位高活力的玉米种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个品种在发芽势和发芽率上都是中部大于...  相似文献   

2.
张宁  刘震 《河南科学》2015,(1):44-48
为探讨分布北界的山茶花种群耐冬山茶的冬季低温适应规律,模拟自然冬季温度特点,进行了温度对耐冬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树种耐冬种子同样具有适应冬季低温的冬休眠特性,10~15℃是解除其休眠的最有效低温,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是10~20℃,最适宜发芽温度为15℃,属于南方系冬休眠类型,有50%多的种子能够忍受10℃以下冬季低温越冬.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10、15、20、25、30℃)牛膝菊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萌发率、日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温度对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膝菊种子在10℃条件下未萌发.25℃是牛膝菊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其发芽率为94.67%,发芽势为84%,发芽指数为22.68,均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牛膝菊种子在20℃和25℃萌发速度最快,初始萌发时间为1d,当天就达到种子萌发高峰期.较低温度(15℃)在一定程度上推迟种子的萌发高峰期,但并没有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高温度(30℃)不仅推迟种子萌发高峰期,而且也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牛膝菊具有较强的繁殖特性,对种子萌发温度要求较低,在恒温条件下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命植物小车前(Plantago minuta Pall.)种子的休眠特性及其对温度、干旱和盐胁迫等因子的响应特点.在10、15、20、25和30℃的不同恒温条件以及每日15、25℃各12h的变温条件下,新鲜的小车前种子萌发率较低,其最高萌发率为15%.在经60d的干藏后,种子休眠被解除;已解除休眠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以濒危植物千果榄仁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种子经过休眠破除处理和常温储藏后,不同外源激素(赤霉素、萘乙酸)和培养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储藏方式和培养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长调节剂种类、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培养温度、储藏方式;种子用相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萘乙酸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培养,种子发芽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休眠破除处理变温培养、休眠破除处理恒温培养、常温储藏变温培养、常温储藏恒温培养;千果榄仁种子发芽最优条件是在种子采收后,低温4℃处理30 d,用质量浓度为40 mg/L的赤霉素浸种且在光照变温15~25℃培养箱内培养.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打破卷丹百合珠芽休眠的温度条件,以卷丹百合珠芽为材料,分别置于5,10,15℃和室温(17~20℃)下进行层积处理6周,处理结束后播种于日光节能温室内,测定其珠芽的发芽率和转化形成地下小鳞茎的生长量,揭示环境温度对珠芽芽体发育和休眠解除的作用。结果表明:5℃处理的珠芽发芽率高、发芽早、发芽势强;不同温度处理下小鳞茎的生长量差异不明显;单位面积小鳞茎产量5℃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因此选用5℃对珠芽进行层积处理,最有利于打破珠芽休眠和作为种鳞茎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核雄性不育水稻为研究材料,对其育性表达特征和育性转换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核雄性不育水稻的花粉粒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比较低,其育性表达随时间不同而异,且在花粉粒的可染率与自交结实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光温处理后的研究结果表明,99-2S表现出高温条件下雄配子部分可育而低温完全不育的特性,其比较好的繁殖温度是27℃左右.99-3S表现出低温条件下雄配子部分可育而高温完全不育的特性,其比较好的繁殖温度是25℃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不同成熟度粳型巨胚稻籽粒能力和抗穗发芽能力,以西巨胚1号为材料,当地生产用的合系22-2作对照,在开花后的不同天数取其籽粒和穗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西巨胚1号籽粒灌浆不足21d的不具发芽能力,成熟的种子也只有53.7%具发芽能力,种子萌发的时间比合系22-2迟48h左右,且没有明显的发芽高峰;抗穗发芽能力比合系22-2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西藏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披碱草(Elymusdahuricu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牧草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在4种温度培养条件下进行了萌发试验。探讨了温度对西藏披碱草属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西藏3种野生牧草种子萌发影响很大;垂穗披碱草和披碱草种子发芽率随昼夜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5℃/25℃为西藏野生老芒麦种子发芽率由高到低的温度拐点;披碱草种子最适宜萌发的温度为20℃/30℃;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15℃/25℃。  相似文献   

10.
野生花卉金露梅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野生花卉金露梅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主要对其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温水浸种对金露梅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以50℃水浸种发芽率最高,为97%,其种子不具有休眠特性;其最适发芽温度为25℃;光照对其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属于中性种子。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穗发芽抗性的QTL/基因研究进展、开发的分子标记及其育种应用,总结了利用分子标记开展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温度和降雨是影响小麦穗发芽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过程中不同施磷水平对收获后种子的萌发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在3种施磷水平(对照0 kg/hm2、低磷105 kg/hm2、高磷210 kg/hm2)下收获的小麦籽粒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淀粉粒的形态变化,比较不同发芽时期籽粒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胚根和胚芽发育状况。结果表明:2个参试品种发芽6 d时,低磷处理下的籽粒淀粉粒降解程度高于对照和高磷,低磷条件下的籽粒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高磷;'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小麦籽粒发芽6-8 d,低磷处理下的胚根长显著高于高磷;发芽8 d,新冬20号高磷处理下的单株干重分别为低磷和对照的86.3%和90.7%,新冬23号高磷处理下的单株干重分别为低磷和对照的90.6%和84.5%。2个品种高磷处理下的单株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和低磷。这说明小麦生长过程中适宜的施磷量(低磷)有利于种子发芽过程中胚根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过量施磷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野生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将浓硫酸浸泡处理和砂磨处理过的种子置温度5、10、15、20、25、30、35℃恒温及25/15℃(昼/夜)变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各温度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15-30℃,浓硫酸浸泡最佳处理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种子休眠及萌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和2009年采自浙江天目山的野生天目铁木植株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以探讨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征.设置不同的低温储存时间、赤霉素浓度、变温温度、有无光照及不同的发芽基质等条件,比较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吸水实验中种子浸水4 h后吸水率20%,与浸种前重量有明显差异(P<0.05,t-test),表明不属于结构休眠类型.采种后经过短期低温(约4周)储存的种子累积萌发率高于经过较长时间低温(约16周)储存的种子萌发率(p<0.05,t-test),表明种子在低温下被诱导休眠并降低了发芽潜力.种子萌发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温打破休眠(MLG为54 d),推测可能属于较深的生理休眠类型.赤霉酸对天目铁木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25℃加之施用浓度为400或600 mg·L(-1)的赤霉酸,是种子适宜的萌发条件.在天目铁木迁地保护中,可采种后人工施加赤霉酸,立即在恒温培养箱中萌发,以获得较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5.
源库处理对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454和弯曲穗品种辽开79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通过剪叶、疏花处理改变源库关系,比较源库处理对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直立穗品种源的供应能力强,能够充分满足籽粒灌浆的需要,与直立穗品种比较,弯曲穗品种源的供应能力较弱.减源时,二者的强、弱颖花的灌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直立穗品种弱势颖花所受影响大,而弯曲穗品种甚至强势颖花也受到了影响.疏花处理对辽粳454的强势籽粒影响不大,却使其弱势籽粒的灌浆得到很大改善;对辽开79的强、弱势粒都有很大影响.源库处理对两品种的强势粒籽粒重影响不大,但对弱势粒籽粒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选取河南省周口市麦玉轮作农田、草地和林地等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碱液吸收法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在15℃、25℃和35℃条件下CO_2排放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的温度下,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呈现出35℃25℃15℃的趋势. 3种土壤CO_2释放速率呈逐渐减缓的趋势.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释放量有明显差异,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表现为草地传统耕地林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主推种康青3号 、肚里黄、北青1号为材料研究了青稞的分蘖特性,成穗规律。稀播条件下,青稞分蘖力强,单株分蘖5.8个,成穗3.95个,叶蘖同伸关系符合“n-3”规律;单株分蘖和其成穗数与单株产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量呈负相关,与播种期呈二次函数曲线关系,并受品种分蘖特性的影响,晚熟品种分蘖较多。根据研究结果,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利用青稞分蘖力强的特点,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重施底肥,早追分蘖肥,增加分蘖优穗,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青稞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穗型的两个水稻品种株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穗型水稻的株型.结果表明:与弯曲穗型水稻相比,直立穗型水稻品种在灌浆过程中,穗子基本保持直立,叶片尤其是上三叶叶片夹角小,从而使得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冠层光分布合理,群体中下部受光条件好,有利于CO2的扩散,有利于籽粒灌浆;而弯曲穗型品种随着灌浆的进行,穗子逐渐弯曲,对茎秆的作用力增大,易倒伏.在水稻的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饲喂CO2,发现稻穗的光合量仅占单株总光合量的5.4%,即稻穗由弯曲变直立后,穗本身功能并未增强.  相似文献   

19.
1.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为徐州8号。青霉素为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青霉素G钠盐。 2.处理设计:100粒种子腹面向下,置于10cm培养器中,加入20ml青霉素溶液,保持湿润,在25℃时,暗中发芽,测其发芽率。种子用青霉素液浸泡24小时,取10粒萌动种子用滤纸卷25℃,暗中发芽,七天后测其苗长度及干重。对照均用去离子水处理。 发芽率测定按种子检验标准,苗长用直尺测定,干重测定是将10株幼苗去残余籽粒,装入称量瓶中用85℃温烘致恒重。淀粉酶的测定(以芽鞘作材料)及对胚芽鞘伸长影响按《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中方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转VHA-c2-GUS,VHA-c3-GUS和VHA-c5-GUS基因烟草在4℃和40℃温度胁迫以及25℃光/暗处理条件下叶片GUS表达水平表明,VHA-c具有光调控性,并可被逆境温度所调节.VHA-c2,VHA-c3和VHA-c5均可被4℃低温和光照促进表达.40℃高温可显著促进VHA-c3的表达,对VHA-c5有轻微的促进,而对VHA-c2则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