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承认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反对将白人主流文化定于一尊,承认和尊重少数族裔及其文化,尊重社会中妇女、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力,平等对待美国文化中的各种文化成份。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新城市主义”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城市规划和设计运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影响力以及超出美国,到达欧洲、大洋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本文从其产生、代表人物和实践、理论发展、国内外期刊文章研究进展这几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清教主义是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美国文化、文学的基岩,它的“盟约神学”的内容虽几经置换,却仍然对美国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更为特殊的是,清教主义到达新大陆之初使孕育着自我颠覆的变数。从清教主义中伴生出来的清教文学也有着迥异于英国文学的主题、文体和文类特色,它的荒原意象、鲜明的善恶观等极大地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批评与创作。  相似文献   

4.
两极格局瓦解后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西方霸权主义企图将“文明冲突论”作为其达成非正义目的的话语高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要求,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批驳。度越“文明冲突论”,首先要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深度剖析“文明冲突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及理论内涵,进而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念论辩,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余万里 《世界知识》2011,(22):30-31
当卡扎菲死讯传开,西方领导人弹冠相庆的时候,对利比亚干涉行动期间不断酝酿的“奥巴马主义”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英国《金融时报》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主义开始成形”的文章,称赞其为“一种新形式的干涉主义,即高科技、低预算、政治上精明同时又使美国的影响力最大化、政府支出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世界知识》曾在2000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将诞生一个“拉丁美国”吗?》和《多元文化主义:动摇美国基础?》。这两篇文章同时关注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及“多元文化主义”,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从文化的视野来审视各种族的归属性,以及种族归属性与美国归属性的关系。本文以墨西哥移民为切入点,用纵向历史的叙述介绍了墨西哥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关系。———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8.
唐凯 《世界博览》2010,(19):52-53
“赖家王老五”、“啃老族”、“归巢族”……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美国人也开始给20多岁的年轻人贴上类似的标签。  相似文献   

9.
《科技知识动漫》2007,(1):47-47
篮球不是“蓝”色的,不能写成“蓝球”,但为什么要写成“篮球”?难道它同竹子有什么关系吗?是的。篮球运动最早源于美国,当时还没有篮板和篮环,只是在室内的墙壁上挂只“篮子”,把球往里投。篮球,篮球,是往篮子里投的球,传到中国来,就用“篮球”表示,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模式的分歧日益加深,其中以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最为明显。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并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二者之争,是效率与公平之争,也是人们通常说的“冷酷的资本主义”与“温情的资本主义”之争。在竞争和改革中,目前两种模式日益趋同。  相似文献   

11.
艾森豪威尔经济、外交思想与他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森豪威尔从他的经济保守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集体安全主义原则。研究艾森豪威尔的外交思想,对深入理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中,有一项习惯成自然的“传统”,就是将一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冠以总统之名。这种“命名法”从杜鲁门一直延续到了特朗普,也让其间每一位美国总统都有了专属干他们的“主义”。其中,有些“主义”诞生于美国需要做出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显著的持续影响,有些则名不副实,甚至很少再被后世提及。执政刚满一年的拜登政府外交将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相似文献   

13.
艾森豪威尔从他的经济保守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集体安全主义原则。研究艾森豪威尔的外交思想,对深入理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庆 《科技潮》2005,(4):44-45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高级官员称,对本·拉登进行的全球抓捕行动,并未能制止“基地”组织寻求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企图。有情报表明,“基地”组织正将注意力转向化学和生物武器。尽管“基地”组织发动化学战还面临着技术难题,但华盛顿认为拉登已确信只有发动大规模的杀伤性袭击行动才能对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为给予足够的惩罚。因此,美国在制订打击恐怖主义计划时,把对付生化武器袭击列为重中之重,一套完备的生化“免疫系统”已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15.
凌乐祥  张静  王玲 《科技信息》2009,(14):231-232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帝国主义批评话语仍有重要价值。当代好莱坞电影着力表达着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普世主义、“天定命运”、白人至上和个人主义。本文将在探讨文化帝国主义内涵和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来剖析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创新 ,剽窃行为与科学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而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反对与禁止。虽然如此 ,各国防剽窃措施产生的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防剽窃方面构筑了三道主要“防线”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本文介绍、分析了美国所构筑的这三道主要“防线”及其对我国治理剽窃问题所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博览》2009,(10):5-5
英国《卫报》文章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际首航——伦敦,斯特拉斯堡,布拉格和伊斯坦布尔——让全球为之注目。奥巴马之旅试图掩盖一个惊人的事实,却遭遇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那就是:在“全球经济路在何方”这个问题上,“华盛顿共识”已成为明日黄花,人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能够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使亨廷顿和他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1993年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他特别提出,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文明联合在一起,与西方世界对抗。这一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名噪一时,但赞同者少,批评质疑者多。9.11事件却似乎使亨廷顿的理论得到了证实。这是否意味着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开始?亨廷顿本人坚决否认。美国总统布什有一次曾把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比做“十字军”,但立即改口称,这只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世界各国政要都极力避免把反恐斗争与“文明的冲突”相联系……“文明的冲突”真的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吗?参加本期“论坛”的几位学者各抒己见。——编者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实力大为削弱,美国试图趁机挤压并控制苏联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地带。9·11事件给美国直接介入中亚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期”,美国借“反恐”的名义顺利地取得在阿富汗及中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以阿富汗为中心构筑中亚的霸权体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阿富汗周边地缘格局的变化以及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阿富汗对美国“战略枢纽”的地缘政治价值逐渐弱化。其主要表现为,历经四任总统、耗时20年、死亡2000多人、累计花费近万亿美元的阿富汗战争加剧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快速衰落,预示着阿富汗“帝国坟墓”的特性似乎已在美国身上应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