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四种竹蛏肌浆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对产自大连沿海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竹蛏科(Solenidae)中四种蛏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比较,通过相似性系数的分析,探讨了该方法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烟台沿海的钵水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水母类中钵水母数量较少,世界上已记载200多种,我国沿海的钵水母尚缺乏全面调查。杜增端(1931)记录山东沿海3属,张玺(1935)记录烟台1属,林绍文(1937,1939)报道青岛和舟山十字水母5种,周太玄、黄明显(1957)在青岛、烟台和大连采得十字水母7种,许振祖、金德祥(1962)报告福建沿海钵水母3种,许振祖,张金标(1978)记录奥东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厦门板鳃类的分类以往曾有伍献文(1929),汤笃信(1936)等的研究,尤以汤氏致力最多,他所记厦门之板鳃类共四十四种,其中鲨鱼占二十一种。此外,外国学者如肯特(Günther)、白立克(Bleeker)、福莱(Fowler)等亦有记载。厦门位于亚热带,为我国出产鲨鱼的重要港口,数量种类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前鳃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福建沿海前鳃类185种,分隶于44科,101属.其中一种系国内首次报道,福建沿海前鳃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基本上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  相似文献   

5.
四种竹蛏肌浆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对产自大连沿海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竹蛏科(Solenidae)中四种蛏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比较,通过相似性系数的分析,探讨了该方法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前言本文中的研究材料,系1952—1958年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生至大连海滨实习时所采集的瓣鳃类标本。经鉴定共计三十二种,隶属于三目、八亚目、二十三属中。瓣鳃类动物大部分均可供食用,是海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若加以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其生活规律,进行有计划地养殖,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是有意义的,本文只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开端。种的描述一丝鳃目 Filibranchia(一)银蛤亚目 Anomiacea1.银蛤科(龙宫馋科)Anomidae(1)金蛤 Anomia lischkei Dautzenberg et Fischer  相似文献   

7.
烟台沿海潮间带腔肠动物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烟台沿海的腔肠动物至今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最早杜增瑞(1931)在该地区(包括青岛)无椎脊动物采集报告中记载了山东半岛沿海的腔肠动物11属,即水螅类7属,钵水母3属及珊瑚1属,其中只有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鉴定了种。张玺(1935)报导3烟台腔肠动物6属,即钵水母1属,珊瑚5属,其中只橙海葵(Cribrina artimisia)定了种。  相似文献   

8.
关于福建海蛇的调查工作,过去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坡普(pope 1935)记载福建沿海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一种;刘凌冰等(1962)报道在闽南东山岛沿海获得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Shaw)一条;丁汉波等(1980)报道福建省有海蛇四属六种,即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黑头海蛇(H.melanocephalus Gray),  相似文献   

9.
关于福建海蛇的调查工作,过去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坡普(pope 1935)记载福建沿海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一种;刘凌冰等(1962)报道在闽南东山岛沿海获得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Shaw)一条;丁汉波等(1980)报道福建省有海蛇四属六种,即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黑头海蛇(H.melanocephalus Gray),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Linnaeus)、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a Schmidt)和环  相似文献   

10.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是世界上为人所知最少的鸥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亚洲,多见于我国沿海及内陆湖泊,偶见于日本、朝鲜及香港地区.在以往的记载中均为旅鸟或冬候鸟.1984-1986年笔者在江苏沿海滩涂进行资源调查中,首次发现黑嘴鸥种群.1987年5月,在第三次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上,世  相似文献   

11.
旅大地区的植物,早在帝国主义入侵时期就已有过采集记录,Ulquhart,Birnie,Daniel及Swinhoe等均为早期的(1860年前后)采集者。(1901-1907期间)及M·Kitagawa(1926),的调查记录,曾记载旅大约有600余种植物;日人大贺一郎在《大连附近植生状态》一文中,曾记述约553种;浦田繁松在旅大《大和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7年6~7月在大连沿海采得标本,共有11种,隶属于3目8科9属,其中9种为大连沿海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海水母类的调查研究(一)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所用材料是1957年至1959年在福建沿海各地采集的,经鑑定结果共有26种,除嘉庚水母、海蜇两种以外,其他均为福建沿海新记录,其中有9种为我国新记录,并发现一个新种订名为多手无光水母(Blackfordia polytentaculata n. sp.).此外,本文将福建过去和现在记载的水母类作个附录,共计55种,为今后海洋调查究研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瓦氏黄颡头骨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鲶形目续骨的退化和前鳃盖骨功能的转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鲿科、鲶科、鮡科、胡子鲶科和鲤科共8种鱼类头骨的比较观察,发现鲶类头骨的又一显著特征,即上枕骨上有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瓦氏黄颡的头骨由125块(含软骨)组成,其中脑颅37块,咽颅86块(颌弓20,舌弓37,鳃弓31)。其头骨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无顶骨、后耳骨和下鳃盖骨; (2)腭骨呈棒状,后端游离,前端与上颌骨关节;上颌骨退化成短棍状以支持触须。 (3)上枕骨具发达的柄状上枕棘及腹脊,以及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4)前囟和后囟均存在,且较宽,表明其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5)由泪骨、侧筛骨、筛骨、鼻骨和前颌骨构成的框架保护其发达的鼻囊; (6)由4对围眶骨和侧筛骨、额骨保护其较发达的眼; (7)前鳃盖骨与舌颌骨、方骨紧密关节,间鳃盖骨紧贴在上舌骨的外面,均参与悬器的形成; (8)鳃弓骨化不全,仅骨化出2枚基鳃骨、2对下鳃骨;相当于基一下鳃骨区域的其余部分终生保留为软骨; (9)具软骨性续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带和都市圈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口与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性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区域差异明显,除了大连是中度协调发展以外,其他地区都不协调。大连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度单独聚为第一类,是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人口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聚类为第二类,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盘锦聚类为第三类,属于极度失调衰退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沿海13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斑鱼类(Groupers)是世界性海洋经济鱼类,也是中国南方沿海省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对象,其种类繁多,由于缺乏明显的种间外部形态区别特征,石斑鱼的分类一直是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一个难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和混淆。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石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应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及两个核糖体RNA基因(16S和12S)序列联合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中国近海石斑鱼亚科3属13种进行种类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探讨了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结果表明:①线粒体基因序列在石斑鱼类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种内变异极小,是进行石斑鱼类种类鉴定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②所研究的3属13种石斑鱼类中,石斑鱼属与九棘鲈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鳃棘鲈属的较远;③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与棕斑石斑鱼两两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PHA和秋水仙素注射直线竹蛏(Solen linearis Spengler)体内,取其鳃组织进行低渗、固定、制片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直线竹蛏的染色体2n=38,核型公式为2n=28m 6sm 2st 2t,染色体臂数NF=72,未发现随体及性染色体.将我国沿海分布的直线竹蛏、长竹蛏和大竹蛏进行比较,发现3种竹蛏的核型较相似,而西班牙加利西亚沿海的S.marginatus的核型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骨骼系统在石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传统的骨骼系统比较法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的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鸢鮨(Triso dermopter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拟青石斑鱼(E.fasciatomaculosus)和断带石斑鱼(E.craigi)等3属5种石斑鱼类的骨骼特征。结果显示,在分析的15种骨片中,中筛骨、额骨、翼耳骨、上枕骨、前鳃盖骨、上匙骨、尾舌骨等7种骨片显示出明显的属特征。尾纹九棘鲈的骨片形态结构总体较简单,而鸢鮨和石斑鱼属(Epinephelus)石斑鱼的骨片形态结构更为分化且复杂,并且二者具有相似类型的骨片数最多(8种)。有10种骨片可将断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拟青石斑鱼有效区分,其中翼蝶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和前鳃盖骨等5种骨片在断带石斑鱼中显示出显著的种类特性。青石斑鱼和拟青石斑鱼的主要骨骼差异在于额骨、前鳃盖骨、上匙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鸢鮨属(Triso)与石斑鱼属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以及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是较石斑鱼属更为原始的一个独...  相似文献   

19.
1.六丝鲚的食料差不多完全是浮游动物,以甲壳类为主,其中以桡足类为最重要、十足类(包括莹虾)次之,糠虾类,端足类,磷虾类更次之。除甲壳类以外,它还捕食很多毛头类和鱼卵,所以六丝鲚应属蜉食性的鱼类。 2.六丝鲚的食料成份有季节变化,不过不很显著:春夏两季以桡足类为主,鱼卵次之,十足类(包括短尾类幼虫)更次之。秋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包括莹虾和短尾类幼虫)次之,糠虾更次之。冬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次之,磷虾类更次之。总的来看,桡足类在四季食料中都占了绝对优势。六丝的次要食料则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是鱼卵,秋冬两季都是十足类。值得注意的是:糠虾类和介壳类在秋季食料中的比率增加,磷虾类在冬季食料中占相当重要位置。食料的季节变化是和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分不开的。 3.食料种类大小和体长有关:体长在15厘米以上的捕食较大的甲壳类(如磷虾类,口脚类和十足类等),而体长在15厘米以下的则捕食较小的甲壳类(如桡足类)。这和鳃耙密度有关:前者的鳃耙较稀(1毫米长中有1.4—1.9鳃耙)而后者的鳃耙较密(1毫米中有2.0—2.7鳃耙)。 4.食料和浮游生物存在着一定关系;在浮游生物中占优势的种类也同样地在食料中占优势。桡足类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其他甲壳类也有相似情况。可是水母则不然,它在浮游生物中很  相似文献   

20.
秦皇岛和北戴河的水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国沿海水母类调查工作已有不少报道,其中主要是水螅水母的研究,钵水母和栉水母则较少。山东半岛沿海和水媳水母调查有高哲生(1958)、周太玄等(1958)、和振武(1964、1980,1983)、和振武、许人和(1982)、张金标等(1984),江浙沿海有林绍文(1937)、魏崇德(1959)、高哲生等(1962)、张金标(1977);福建沿海有徐锡藩(1928)、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64,1974,1978)、张金标等(1975,1981)许振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