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南京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长期以来,在自然区划和植被区划中都被确认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这个地带的确定,与秦岭——淮河线被确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南京位于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边缘,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究竟在南京有没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存在?南京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按资源密集程度划分产业的定量方法.此种方法解决了划分产业界限难以确定的问题,为科学划分产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合自然区划是一件异常艰巨的工作,它包括:制订区划单位系统,选择区划指标,确定区划界限……等一系列复杂的间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一系列相应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系列相应的原则。近年来,大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原则。譬如:有所谓发生学原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伊犁地区陆栖脊椎动物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邻国以及周边地区动物区系和类群的比较,研究了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同意增设哈萨克区,在小区的划分上提出应将谷地中央与周边山地分别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总结的基础上.从指标体系产生的气候背景、区划范围、区划手段以及区划结果方面,对目前中国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就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所应用的主要国外区划指标如水热系数、积温、维度-温度指数、光热系数、光热指数等并不能对全国范围进行全面有效区划.只有首先建立了签于中国自身地理气候特点的区划指标体系.其他分析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李华等所建立的无霜期-干燥度-埋土防寒线区划指标体系是首个以国内自身气候特点提出的新指标体系.中国气候区划目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区划指标的选择没能考虑到中国自身的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单一引用国外区划指标;其次区划一直在理论到理论的圈中转,没能全面深入到实际对其实用性进行验证;再次,没有一个基于全国的并细致到各产区的完整区划指标体系.国内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正在向更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目前中国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为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的完善和统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经济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过程,人口和生产投资已逐渐从“寒冷地带”(Frost-belt)向“阳光地带”(Sunbelt)转移。如何划分美国的“寒冷地带”与“阳光地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界限。现在大致有四种观点:其一,狭义上的“阳光地带”,专指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墨西哥湾沿岸和大西洋东南沿岸地区。而把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的东北部和中西部,称为“寒冷地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栅格评价单元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弊端,采用斜坡评价单元对泸水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基于ARCGIS平台,建立了利用水文分析方法划分斜坡单元的方法体系.建立了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法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并对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信息量进行了计算提取.在此基础上,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泸水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了区划,并对区划结果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种易发性划分方法准确、实用,对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划分耕地类型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基本问题.本文对 Fuzzy 聚类分析在划分耕地类型区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研究,并用此法将乐至县的耕地划分为5大类型,改进了传统的综合区划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吉林省西部多年调查掌握的大量鸟兽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动物区系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对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进行了省一级动物地理区划,并就动物生态地理群作了划分,最后,对全国亚区一级动物地理区划界线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最优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历史条件及其功能区划现状入手,提出了明确划分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依据和最优方案,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探讨了草海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西昌地区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 植被区划是从地理角度去区划,而植被类型的形式是该植物群落种类成分与自然环—境的综合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某一级的植被分区单位,是以在该区广泛分布的某一植被类型(植被型、群系或群丛),或是它们的组合为特征,作为区划的重要标志。植物群落和植物区系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过程,是平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地植物区划时要考虑到植物区系分布界限这一特征,尤其是建群植物种类的分布。再次,同一自然区内植物的垂直分布及其垂直带谱应大致相同,因为它们的自然条件均受大气候支配,特别是垂直分布的基部植被带是植被省一级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农业植被的类型及其钝作制度,是对要求严格的经济作物或果树作为植被区划标志之一,也是很重要的。植被类型是自然环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被区划中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区划时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地质、土壤)特别是原生植被与相对稳定群落。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市锦江区功能规划为例,就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着重论述了GIS技术在选择区划评价单元,区划数据存储、统计分析,区划指标项空间分析以及辅助区划界线划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四川常绿阔叶林属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本区的研究对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区划工作具有一定意义。由于自然植被是自然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它具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指示性,所以植被区划为农林牧的布局和发展依据。 四川植物非常丰富,约一万种左右;植被类型多样可谓中国之缩影。几十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主要是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工作,如方文培等,为植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英人威尔逊(E.H.Wilson)在峨边等西部地区进行了采集分类工作。从森林角度也曾做了不少工作,如郑万钧,曲仲湘,吴中伦,程绍行等。然而在植被区划方面,特别是对本省常绿阔叶林方面区划工作做得不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贵阳市的自然条件、植被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贵阳市的植被进行了区划.将全市划分为七个植被区,对各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造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动物地理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陕西省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我国对于陕西省的动物地理区划 ,先后有许多学者对啮齿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鸟类、淡水鱼类、农林昆虫等几方面做过研究 ,但根据动物门类的不同 ,划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为便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和动物保护 ,总结出了区划原则 ,并将这一地理区划进展作了总结 .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辽中仙子湖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保护对象不明确、功能区划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提出了仙子湖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保护对象,对其重新进行功能区划分,并对各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有效保护仙子湖自然保护区,促进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奇涵  江凡 《武夷科学》2003,19(1):126-133
笔者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五年的考察,共采得蝶类10科111属208种。对其中已知种名的203种蝶类进行区系分析表明,虎伯寮保护区蝶类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应归属于东洋界、华南区,它们明显具有热带北缘及亚热带区系色彩,其中印澳区蝶类在北进扩展中,存在着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区系性质。  相似文献   

18.
从探讨我国现行的集中供热区划入手,在对我国当前集中供热体制背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现状集中供热体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分析,认为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划定的南北区划分区已不能科学指导我国供热事业发展,为全面提升我国供热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供热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集中供热区划提出了观点性建议,认为供热区划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1)以城市为单元进行供热区划调整;(2)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供热资源分布.最后,笔者对集中供热体制改革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认为省级及以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在区划衔接、区划最小单元、指标与标准等方面尚存一些问题,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省级及以下区划应按照区划的等级性,在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控制下,逐渐缩小区划分类单元,以区、亚区、小区的层级关系区别各级区划并进行上下衔接;在指标方面,总体延续上级规划指标体系和构建思路,但可根据地方特色,增加地方性指标;划分标准则采用逐级缩小的原则,按等差方式确定。  相似文献   

20.
宗教禁忌的基本功能是确定人们在认识上和社会生活与交往中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将人类文化与生活纳入有序的制度化模式之中.这种功能影响到了摩梭人的生活方式与造物理念,同时也清晰的反映在他们房屋构建的时间与空间的划分上.这种划分并不是一种纯粹物理性质的划分,而是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摩梭人不仅为了栖身而分割空间,更要赋予房屋建筑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