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韦其麟同志以他对人民的挚爱,倾注一腔心血和全部热情,塑造了一个壮族“普通人”的系列形象,歌颂他们为集体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发倔我们民族的“脊梁”,表现了诗人对崇高与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借全区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东风,四月七日至九日,我院中文系邀请了前来参加歌节活动的各地区代表队的歌师、壮族民间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来院举办首次全区性的壮族歌圩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三十多人。我区著名的壮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蓝鸿恩,著名的壮族民歌作者、研究者、诗人黄勇刹,壮族著名诗人、南宁师院副教授韦其麟,南宁师院胡仲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壮族民歌“欢”(译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前,壮族人民就根据祖国古代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经过创作加工并用壮文方块字(壮话叫Sawndip),编写成壮族民歌  相似文献   

4.
平果壮族嘹歌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婚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壮英民族婚姻习俗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韦其麟同志根据壮族民间传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以其故事的深刻、生动和叙述的优美情调,不知感动、激励过国内外多少读者。二十年过去了,文艺园地正当花树争荣。我们捧读《百鸟衣》,依然是那番浓烈的兴味,掩卷不能平静,其间包含着多么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之初,在壮族文学里开出了两朵奇葩:一是青年诗人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一是新歌剧《刘三姐》。这两部作品不但在国内受到极口称赞,获得很高评阶,而且香飘海外,墙里墙外一片红。《百鸟衣》被译成好几种外国文字,产生了国际影响,外国人研究该书的出了好些专家、付教授,一九七八年《刘三姐》在香港、新嘉坡演出,也获得了很高声誉,在海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两部作品,不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上思县的基建工地和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发现了不少赭红色的园形陶罐,罐内装有灰烬。陶罐直径约五寸,高约八寸,有盖,小巧玲珑。经有关人员考察,认定其装的是骨灰,说明这种陶罐就是骨灰罐,是古代壮族人民实行火葬遗留下来的物证。据广西地方志书的记载,古代壮族人民是盛行火葬的,而且直到清代也还在局部地区流行。如《南宁府志》载:“宣化(邕宁)土厚民庶,……远乡土僮,答歌火葬。”《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王岩崖画是壮族动物圈腾“牛崇拜”的产物和大王岩崖画是壮族原始宗教的“保护神像”两个角度,结合崖画绘制时间和内容,并紧扣壮族的原始宗教,主体人物形象,以及崖画画面的造型特色、艺术风格,证明大王岩崖画,不仅仅是新石器时代云南壮族人民的艺术珍品,还是壮族先民顶礼膜拜的图腾崇拜物。  相似文献   

10.
试论壮族民间故事所体现的壮族人民的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民间故事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爱憎好愚而创作的.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活动的记录.它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好善鄙恶、尊老敬老等优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1.
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元朝。壮族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左右的人口(1982年统计),属最大的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文山境内,而文山壮族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栗坡、邱北、砚山等地。壮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有河流有水源的平坝地区,故而有:“苗家占山头、壮家占水头”之戏称。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而闻名,常用歌唱的形式来歌颂自己的生活、风俗与劳动。以下对壮族民歌予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 春到鲜花满山开, 处处歌墟摆歌台, 歌场一声山歌起, 男男女女四方来。棵棵树下有人影, 张张木叶都含情, 鸟也唱来虫也唱, 四处山头飘歌声。读着韦其麟同志的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看到: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百花盛开,壮族山乡,处处摆歌台,青年男女,身着节日新装,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在山坡上,溪水旁,树林里,以歌酬答、倾吐  相似文献   

13.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有机会看过壮族歌圩的人,往往要被那宏大的场而、热烈的气氛所吸引,也被壮家青年男女们动听的歌声和缠绵的情感所迷醉,还将被他们敏捷的诗才和机智的应对所折服。歌圩,是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审美活动之一,壮族人民从丰富多彩的歌圩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审美字母。歌圩,也以它的悠久历史和斑斓色彩展现着壮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受汉族地区流传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创造了壮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混杂型民间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17.
纸马舞是文山壮族节庆和丧葬祭祀时所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广泛流传于文山州壮族布岱村寨,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8.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 ,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 ,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 ,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 ,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9.
民族当代小说中的审美意象是完整而鲜活的,它是知、情、意的统一。壮族当代小说出现的审美意象,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壮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定势。壮族当代小说中的牛意象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13,378,16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9%。壮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远溯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古代百粤或百濮人的一支的后裔。壮族的先民和史书所记载中的“骆越”、“西瓯”、“乌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