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县(市)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总结分析了桐城市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建设主题,在产业创新发展、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政策环境完善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研究和剖析了桐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桐城市创新型县(市)建设乃至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乐清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动摇,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相继被授予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首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省首批科技强市、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县、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一、突出亮点 近年来,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智能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光荣称号:首批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首批列入安徽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建成全省首家县级标准化科技馆: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四个方面亮点。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主要在县域经济方面.究竟如何振兴县域经济,笔者通过对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宁国市经济发展的调查认为,在现阶段中部地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桐城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为支撑的市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008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达到47.5%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殊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桐城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为支撑的市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008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达到47.5%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殊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桐城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008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5%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殊荣。  相似文献   

9.
桐城市位于皖西大别山东麓,是桐城派的故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撤县设市,现辖18个镇、4个乡,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得益于该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工作和科技管理卓有成效,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殊荣,经济发展已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经济实力强县(市)前列。一、科技进步与科技管理对推动桐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多年来,桐城市政府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主线,强化科技管理手段,创新科技管理思路,全面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桐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科技进步优化了市域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升级桐城市乡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六大产业集群,对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整体看,这些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家庭作坊式企业不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桐城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到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2.6∶46.6∶30.8,工业比重大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涌现出了鸿...  相似文献   

10.
巩义市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和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制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传统资源加工产业的技术升级转化,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有力推动了全市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培育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7.6%,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4年位居河南省首位,连续8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相似文献   

11.
正"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压力加大,而科技创新犹如火种,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点燃,激发出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院士工作站接连落户,到高层次人才团队纷纷"抢滩",再到连续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安徽省创新型试点市"等荣誉称号,科技已然成为芜湖成长发展最活跃的基因。芜湖市将创新驱动升级为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界首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健全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有效发挥了科技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界首特色的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与发展有效衔接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市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荣誉称号,先后被授予"全省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发明专利授权十强县""安徽省专利申请十强县"安徽省首批  相似文献   

13.
<正>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坚持谋政策、聚人才、育主体、建平台、强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重要抓手,突出加强统筹规划,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沃土和科技创新高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桐城市成功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截至同年12月,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芜湖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科技创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连续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加快优质科技资源导入,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开展高科  相似文献   

15.
一、铜陵市"十三五"以来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铜陵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了铜陵狮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火炬铜陵电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成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5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资源总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国内外资源市场的变化,煤炭资源型县域面临着资源枯竭、煤价下跌、经济下滑的压力,其转型发展更加紧迫。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煤炭资源型县域转型的推动力。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并结合煤炭资源型县域的特点,对煤炭资源型县域的转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何建春 《今日科技》2014,(10):28-28
<正>主编观点:宁海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出台科技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孵化器和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专利申请保护等方面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展。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创历史最好成绩日前,浙江省2013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揭晓,宁海县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位列第8名,创历史最好成绩。近年来,宁海县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新昌县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以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突出"纵横联动、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泸州市紧紧围绕"六个突破、四年翻番"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全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示范市创建,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撑。市委、市政府将技术创新示范市创建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是强化目标考核。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科技引领,突出技术创新,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深做实林长制,通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挖掘发展潜力,聚力林业转型创新,打造生态强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增长,林业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桐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全省发展农民林业合作组织特别奖""全省油茶发展先进县"等一系列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