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等指数,研究中国2000—2007年能源利用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碳足迹状况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2000—2007年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碳足迹从2000年10.45hm2/人增加到2007年28.61hm2/人,增幅达274%;2000—2007年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生态压力和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0年的9.77增长到2007年的26.74,增加值为16.97,但这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产值却在下降,从751.96元/hm2减少为682.44元/hm2;2007年各地区碳排放差别较大,排放量最大省份是河北省,为2.98×1013 t,最小省份是青海省,为2.25×1012 t;地区间碳足迹产值与生态压力差异明显,但存在高峰值现象,并且两个峰值均出现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2.
采用碳足迹模型, 分析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和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 在总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上下, 在化石能源消费中, 仍以煤炭消费为主, 这是受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应政策影响的必然结果; 人均总碳排放足迹与煤炭人均碳足迹呈波动增加的趋势, 石油人均碳足迹虽然有波动, 但总体变化不大, 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波动和快速上升两个阶段; 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 说明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2 远超出林地所吸纳的量。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以期为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是诱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能源消费引致的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相关研究模型,计算得出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碳生态承载力和碳生态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演化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242.57 hm2上升至2010年的2835.23 hm2;2)2005-2010年,湖南省碳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其生态承载力基本在1880 hm2左右;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高度生态承载区包括邵阳、永州、怀化、张家界与湘西5市州,中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岳阳和衡阳2城市,轻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长沙和益阳2城市,一般过渡区包括常德、郴州和株洲3城市,重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娄底和湘潭2城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天津市工业能耗碳排放量的现状,为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运用因素分解法分析了天津市2005年—2012年工业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量情况,并对未来几年天津市工业能耗导致的CO_2排放量进行预测,据此提出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增长起主要作用,能源强度因素对天津市工业CO_2排放量的增长减缓起到主要作用.根据2003—2012年的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Logistic模型和GM模型得到的天津市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量预测达到较高精度,平均误差分别为1.78%、2.41%和1.54%.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市城乡家庭人均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差异进行了分析.从构成来看,城镇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高于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而农村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低于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从变化来看,城镇的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一直低于农村,原因在于虽然城镇的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农村,但是直接能源消费强度和煤炭比重低于农村;1995年城镇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低于农村,但是2010年发生逆转,原因在于城镇的人均消费总量比农村增长更快,而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可见目前北京市城镇家庭节能减碳的重点应放在间接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上,农村家庭节能减碳应更多地关注直接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三角地区1995—2018年数据,从总体水平、产业层次、区域层次等角度分析,探究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长期互为正向影响的关系,且具有积极性的影响,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存在单方向的线性关系,经济...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0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产业的CO2排放分布、CO2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各产业部门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在CO2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第一、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CO2排放所占比重都有所减小;1997—2007年福建省CO2排放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都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室气体排放过量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使用碳足迹作为低碳研究的重要工具,尝试从新角度来量化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能源消费碳足迹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蕴含的潜力不容忽视。研究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利用IPCC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定量研究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数值,并针对近年碳足迹呈现的变化趋势,详细分析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构成、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强度以及碳足迹生态压力等4个方面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目前干部考评机制有待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能源观念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是中国碳足迹升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从完善生态效益指标角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善能源结构、减少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能源消费量;改变生产和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估算了该时段山西省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状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土地资源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山西省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99%,林地与草地的碳吸收量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煤炭的碳足迹远高于其他能源类型,占总碳足迹的87. 2%;平均地均碳排放强度是地均碳吸收强度的69. 5倍,山西省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改变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降煤增气合理化能源结构,方可使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足迹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交通运输业碳足迹测算模型,利用能源消费量、运输周转量等数据对2004—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37 025.34万t上升到2008年的48 849.43万t,年均增长7.17%.其中,5年来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直接碳足迹占89.06%.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中柴油消费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46.65%,其次是汽油消费碳足迹,占17.85%,二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单位换算周转量碳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485.72 kg.(104t.km)-1下降到2008年的408.45 kg.(104t.km)-1,年均降幅为4.24%.  相似文献   

11.
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宁夏2000-2009年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及植被碳吸收量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各年份碳足迹状况.运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碳足迹的5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宁夏碳足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经历了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个阶段,10 a间,碳足迹增加了174.16%.就累积效应而言,在各影响因素中,经济规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利用碳排放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不同能源消费类型和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是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碳排放强度由于GDP的快速增加,呈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在碳排放总量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年均增长率为14.9%,其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年均碳排放量为51.84Mt;生活消费和第三产业碳排放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23%和3.4%.而在第二产业中,原煤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碳排放量为31.15Mt.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速率小于GDP的增长速率,导致各年碳排放强度以年均5.2%的幅度下降,进一步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实现CO2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8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变动趋势、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安徽省碳排放足迹呈上升态势,煤炭足迹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碳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而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地区CO2排放量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广西统计年鉴>(1991~2010)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采用能源消费耗总量及化石燃料系数估算法估算广西地区1991~2009年CO2排放量,归纳出CO2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将因素分析法应用于Kaya恒等式定量分析广西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等驱动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1991~...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敏感于全球气候变化,同时旅游业的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旅游地是特殊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区域,旅游地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析,是旅游地制定与实施低碳景区政策与措施的基础.在构建基于能源消费结构的旅游地碳足迹测度模型的基础上,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利用2006-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1)黄山风景区2006-2009年间碳足迹总量上升趋势明显,年均增长率为7%;2)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5种能源碳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能、煤、柴油、汽油、液化气;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分析表明,2006-2009年黄山风景区呈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结合社会代谢物质流及相关指标,构建反映区域经济的综合环境压力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沈阳市1991—2005年的环境压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沈阳市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年后快速上升,可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压力(资源消耗)的高速增加为代价的.总足迹构成中,碳足迹占总足迹的66%~80%,直接足迹占20%~34%.可见,沈阳市环境压力的主要矛盾是碳排放,因此,应该把提高经济运行的碳效率、降低碳排放看做一项长远的重要任务.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碳排放、提高碳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城市碳足迹核算框架及方法学模型,系统地核算及追溯了碳排放在开放的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足迹,主要涵盖城市地域边界内的直接生产碳排放以及跨境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城市所需的关键支撑物质、排放的主要废弃物,以及跨境交通分别在上游、下游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选取深圳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深圳市碳足迹总量为6566.19万t CO2e,具体为:1)城市内主要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的能源活动及非能源活动引起的直接碳排放量(Scope 1)为3282.38万t CO2e,占深圳市碳足迹总量的49.99%,其中工业能源部门占比最大,为36.95%;2)城市外调电力消费引起的间接碳排放(Scope 2)占城市碳足迹总量的18.89%;3)跨境运输、关键支撑物质的上游产业链以及废弃物在下游处理过程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Scope 3)占城市碳足迹总量的31.12%,其中5.37%来自跨境交通,22.26%来自主要物质上游供应链,3.49%来自下游废弃物处理.由此可知,2015年深圳市在城市上下游跨边界的间接碳排放量与城市内部的直接排放量相当,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为厘清城市自身碳排放现状及应对碳中和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及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