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不同颈干角和前倾角的置换后有骨盆髋关节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颈干角和前倾角的变化对置换后髋关节各部分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颈干角和前倾角的髋关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随着髋关节模型颈干角和前倾角的改变,股骨和假体柄上的最大应力值及位置也会随之改变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说明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是影响髋关节应力分布及应力值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重点探讨了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步认为防止或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在于:1.正确的病例手术选择;2.提高手术者的操作技术及对生物力学机理的了解;3.选择国内外优良及适当型号的人工髋关节假体;4.应用正确的骨水泥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翻修术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翻修术是指通过重新植入能够牢固固定的新假体并且恢复关节的解剖形态,从而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而致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翻修术技术复杂,对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对适应证的选择、骨缺损的程度、移植骨及假体的选择和固定的了解是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的选择和固定及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6例(255髋)。股骨颈骨折10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骨关节病45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股骨上段肿瘤9例。结果246例(255髋)患者其中7例已死亡,失访8例,其余231例(235髋)患者随访2.0~9.0年,平均5.5年:发现术后并发症46例,髋关节脱位6例,伤口感染4例,假体松动下沉6例,下肢静脉怆塞3例,股骨骨折1例,疼痛26例。结论合理选择人工假体,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1月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37例44髋,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4.5±6.3min),总出血量(558.4±46.5ml),平均输血量(332.5±21.5m1),术前Harris评分(37.2±12.5),术后Harris评分(90.5±11.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6.54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4~27.2月,平均12.6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评价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70~90岁,平均79岁。骨折按Evans分类,ⅢA型9例,ⅢB型6例。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术中注意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块,用骨水泥固定,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由于股骨颈及股骨距骨缺损,在插入人工股骨柄之前可用试模测试。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48~72 h。结果:1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6~24 d,平均20 d。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6~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假体松动,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无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发生,无病人死于手术并发症,12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可靠方法,其操作可行,疗效满意,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探索一种在首次髋部置换术中使得植入的假体位居股骨髓腔中心的方法,防止术后造成假体内外翻。选取2015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成年患者,术前拍摄双髋标准正位DR片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依据等长及假体居中原理,分两组行不同股骨颈截骨角度截骨。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60例,采用个体化截骨)和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截骨)。术后比较两组假体远端位置及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术前两组在截骨角度、截骨高度、假体位置居中率、术后偏心距测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无感染、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小粗隆上1.5cm截骨并不能完全使假体居中,股骨颈不同角度截骨使股骨颈基地部截骨得以量化,确保了假体位置的居中,避免了假体远端应力集中,导致假体周围骨折,相对来说此种方法术前测量比较简单,是一种相对具有准确性、简易操作的方法,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置换前的髋关节模型及置换后有无骨小梁结构的髋关节假体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了带骨小梁结构的髋关节假体在生理载荷下的力学分布规律,初步研究臼杯骨小梁结构和袖套骨小梁结构对髋关节置换后的应力分布的影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为骨小梁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领切点对连立领造型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与领窝省结合的连立领的领切点变化范围.制作了相应的连立领.采用照相测量和手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领座侧倾角、领上口线倾斜角、领子侧部和后部离颈距离等4个方面,分析领切点变化对连立领造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领切点位置距离前领点范围为4~7cm较合适:随着领切点位置的增加,领座侧倾角、领上口线倾斜角增大.领子侧部和后部离颈距离逐渐减小;建立的预测方程效果都很显著;领切点变化对连衣立领造型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领上口线倾斜角、领座侧倾角、后领中心线处离颈距离和领侧部离颈距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假体用骨水泥固定。结果,22例均得到随访,最长4年,最短6个月,优10例,良8例,中3例,差1例,无假体松动、断裂等,股骨头均在位,提示双动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好,能早期负重行走,关节功能好,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骨折之一.因其解剖特点,股骨颈骨折极易并发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使得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包括:内固定、骨瓣移植、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等.笔者就各种术式适应证、优缺点、效果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其特点。方法:本组18例,平均35.2岁。其中头下型4例,经颈型8例,基底型6例,均用双根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18例中12例囊内骨折联合股方肌骨瓣植入。术后8个月负重活动。平均随访1~5年。结果:本组18例全部愈合,1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恰当选择肌骨瓣植入,有利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愈合,是比较理想的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6岁儿童解剖学结构,对其下肢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几何重构,并利用有限元的建模技术建立6岁儿童股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加载弯矩的仿真实验,模拟交通事故中儿童跌倒状态下的股骨受力情况以及所引起的股骨颈骨折.研究结果表明:6岁儿童在交通事故中跌倒瞬时产生较大的股骨与地面接触力,股骨颈外侧应力最大,易出现骨折现象.仿真结果与以往实验结论相符合并与医学结论吻合,从而验证了模型有效.建立的6岁儿童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为跌倒所引起的股骨颈骨折损伤生物力学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根螺纹针闭式穿针,呈类桁架型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46例,结果:2例发生骨不连,(4.3%);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8.7%).参照潘世界等人提出的方法分类,优23例,良19例,差4例,优良率91.3%.用本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能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认为此方法是治疗股骨颈经颈型骨折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笔者应用Hansson钉系统,将2枚带钩的钉以上下平行方式经股骨颈置入股骨头,随机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并进行3~21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患肢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优良率达93%。与其它内固定相比,Hansson钉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的治疗手段 方法:采用切开复位、中空加压螺纹钉、骨圆针内固定加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颈移位骨折 结果:术后随访1~9年共46例,发生骨折不愈合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其他无严重并发症 根据X光片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优24例(占52.17%)、良15例(占32.61%)、可3例(占6.52%)、差4例(占8.70%),功能恢复满意率为91.30% 结论: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移植给缺血的股骨头引入血供,能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骨水泥固定有小骨皮质缺损(10%股骨干直径)的羊股骨,进行了扭矩作用下生物力学分析。实验中使用了3种不同长度的股骨柄:股骨柄的末端位于骨皮质缺损处的上端2倍于股骨干直径;股骨柄的末端位于骨皮质缺损处;股骨柄的末端超过骨皮质缺损处的2倍于股骨干直径处的股骨柄。分析结果表明:股骨柄的长度在骨皮质缺损处的不同位置时,孔周围的应力分布也不相同。股骨柄的长度在孔的下部,2倍于股骨干直径位置时,孔周围的应力明显减小。对比使用3种不同长度的股骨柄,股骨上的最大应力值在股骨柄超过骨缺损处2倍于股骨干直径时最小。  相似文献   

18.
罗惠珍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4):52-52,81
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由于肢体功能活动受限,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对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术后辨证施护,使患者早日康复,达到生活上自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足够的股骨骨道长度对于移植物的固定强度和韧带化过程非常重要。对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进行高分辨率核磁扫描,通过测量核磁三维重建的模型发现,在股骨骨道位置为I.D.E.A.L.点的情况下,骨道外口越高,或股骨骨道角度越大,其骨道长度越长;某一骨道长度的骨道外口在股骨外髁的外侧皮质上呈现连续的曲线分布,30、35和40 mm骨道的平均最大股骨骨道角度分别为17.2°±8.6°、31.6°±9.1°和41.4°±8.8°。因此,除股骨和髁间窝大小等解剖因素外,前内入路位置和股骨骨道位置的相对关系决定了股骨骨道的长度。对于固定的股骨骨道位置,要获得更长的股骨骨道,需相对位置更低的前内入路,使用下方辅助入路或增大屈膝角度可以明确的延长股骨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