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緒言为着充分利用我国各地复杂的、优越的气候、土壤、水、植被、动物等自然条件和資源,合理地規划某一地区的农、林、牧、副、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安排多种經营的布局,因地制宜是根本的指导原則。因此就有必要进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經济条件的研究,科学地分析这些条件的有利和不利方面;这样,自然区划就成为农业区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南部热带北缘,热带森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过渡,它们之间存在群落交错区.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的4个永久样地植被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论证了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交错区的存在和其识别特征.由于中国南部西高东低的地势,西南部群落交错区主要体现在沿海拔的转变过渡,东南部则是沿纬度的转变过渡.西南部热带北缘存在两个明显的群落交错区.在海拔800~1200 m,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与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森林群落的外貌、结构和林冠层树种明显改变:由具有3个乔木亚层和散生巨树、典型混交热带树种组成林冠层的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转变为具有2个乔木亚层、缺乏散生巨树、林冠趋于平整、主要由热带山地分布的壳斗科和茶科植物为林冠层优势树种的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在海拔1800~2100(2200) m,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林冠层树种发生了替换,群落的植物区系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变成亚热带-暖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在中国东南部低地,约22°30′N及两侧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常绿森林群落交错区:热带北缘低地季节性雨林向(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群落的外貌、结构和林冠层树种明显改变.我们认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交错区与霜冻情况有关,霜冻对热带低地季节性雨林的林冠树种是致命的.我们建议,西南部的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交错区和东南部的低地热带季节性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交错区为热带森林分布的北界.超越热带北界,林冠树种在西南部替换为亚热带-温带分布的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特有种,在东南部替换为主要是亚热带分布的中国特有种.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本文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蕭前椿 《科学通报》1954,(10):62-62
西藏工作队农业科学组到西藏高原上去工作了两年多,考察了高原上的主要农区、林区和东部的主要牧区,并在拉萨做了一年多的栽培试验。现在把这次考察中所了解到西藏的农、林、牧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变化和差异很大,形成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和不同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为多种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国有种子植物约3万多种,其中乔、灌木树种8千余种。我国天然分布的裸子植物有10个科,230  相似文献   

5.
王化云 《科学通报》1959,4(8):245-245
一为什么要南水北调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线的光輝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全面大跃进。水利建設事業,在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自办为主的三主方針下,也和其他建設事業一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保証了农業的大丰收,同时也滿足了其他經济部門用水的要求,对1958年的大跃进,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水利事业的前进中,缺水現象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尖銳的問題。人要喝水,植物要喝水,机器也要喝水,总之沒有一个經济部門不需要水。因之我們的工矿、交通、农、林、牧、副、漁等等經济建設事業愈发展,对水的要求就愈多愈  相似文献   

6.
祖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常青,花果不绝,植物种类繁多.从千年古树,到异邦新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植物并茂一林,乔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之类共繁共荣.  相似文献   

7.
燕义唐 《科学通报》1988,33(6):465-465
吸胀冷害系指种子吸胀阶段的冷害现象。轻者减弱种子活力,削弱幼苗生长势,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重者降低田间成苗率,造成严重缺苗,给农、林、园艺生产带来经济损失。许多栽培与野生植物种子在播种后存在吸胀冷害问题,一些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吸胀冷害为害尤其严重,一些大豆栽培品种也表现很敏感。已有的研究工作确认,PEG(聚乙二醇)引发能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4种林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汇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第5次(1994~1998年)和第6次(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热带亚热带8个省区4种主要林型(马尾松林、杉木林、硬阔林和软阔林)5个林龄组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碳(TABC)与碳积累速率(TNEP).结果表明:(1)4种林型的TABC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阔叶林(硬阔林和软阔林)各林龄组的TABC均大于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杉木林)相应林龄组的水平,并且这种差距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2)4种林型的TNEP均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阔叶林成熟阶段的TNEP远高于该阶段针叶林的水平;(3)利用logistic回归曲线分别拟合4种林型的TABC与林龄的关系(P<0.01,R2>0.95),预测了2010~2050年各林型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碳储量,同时计算同期4种林型的乔木层地上部分年均碳增汇量分别为41.14(马尾松林)、31.53(杉木林)、75.50(硬阔林)和75.68(软阔林)gCm2a1.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和logistic回归曲线模拟的结果均表明阔叶林是更强的碳汇,并且在演替后期具有更大的碳吸存能力.相比于针叶林,阔叶林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碳汇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祖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常青,花果不绝,植物种类繁多。从千年古树,到异邦新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植物并茂一林,乔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之类共繁共荣。  相似文献   

10.
沈长江 《科学通报》1959,4(10):339-339
畜牧业是新疆国民經济中的重要生产部門,尤其是养羊与养馬业占着重要的地位。但这些资源的开发是很不够的,畜产品的商品率也不高。三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綜合考察队,在新疆畜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中心問題的研究:(1) 畜牧业发展方向及生产力配置。在研究及揭发畜牧业与自然經济条件的关系及其規律的基础上,研究了現有畜牧业的区划、发展条件、天然飼料资源、家畜资源以及优良品种等問題,并总結了群众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发展与經营畜牧业的經驗;(2) 天然飼料資源方面,从利用观点出发,根据地貌特点、植被类型和生活型等,系統地研究了牧場类型、分布及其形成条件,并初步提出了牧場分类的原則,同时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中部和北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表土花粉和植被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革  刘平妹  薛滨  李政益 《科学通报》2002,47(21):1663-1666
调查分析了台湾中部沙里仙山和北部乐培山各类山地植被下的表土花粉,并采用生物群区化方法进行植被转化。各个表土花粉样点上的植被类型根据各类花粉出现的相对数量、植物功能型的分配和植被组合三者关系进行矩阵运算和模糊归类选择。结果表明,表土花粉模拟的植被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拔500m以上山地热带、亚热带的栲-青冈林、山地暖温带栎林、松-栎林、山地温带和寒温带铁杉-云杉林及云杉-冷杉林等植被,其地理位置与实际植被的海拔高度分布基本一致。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大范围表土花粉调查和垂直植被型变化提供花粉资料,为低纬植物功能型和植被型组合提供一个设计方案,并进一步为利用土层花粉重建第四纪植被的现代类比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壤+枯落物)约为257.59thm-2,人工营造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蓝果树(Nyssasinensis)林分别为230.93和163.49thm-2,表明在亚热带九连山区,自然重建方式在森林碳汇功能上优于人工重建方式.但上述森林碳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地带性植被的碳储量(299.13thm-2),表明这些森林仍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自然重建方式经济投入少,对土壤碳库扰动较小,且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速生人工林,说明在种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亚热带林区,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自然重建方式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益,这对于我国碳汇林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景华 《科学通报》1981,26(7):426-426
中子活化法测定地表水地球化学背景值是一项新的分析技术。目前,这个方法已经在我国应用。我们收集了一些没有污染的海南岛热带和广东省西部亚热带地表水样品,这些样品经冷冻干燥以后用中子活化法进行分析。共分析28个元素。这些都是取自不同地点的河水和水库水,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地球化学背景值与热带、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和岩石的地球化学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然地理学经历了飞速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战后五年得到了迅速恢复。自然地理学在气候与地貌学科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这种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使自然地理学各分支相互疏远,从而忽视了综合方向的研究。同时,制图和分类学研究成为自然地理学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于2月9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学术报告会。这次会議检閱了过去一年的学术成果,交流了經驗,逐步明确了各学科当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大会共收到有关农、林、牧、植物、土壤、水利、水文地貭、地貌、气象等专业,以及綜合考察、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員会成立大会于10月11——14日在沈陽举行。参加大会的有全国林業、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科学家、以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副院長斯大欽柯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以及各方面人士共260多人。大会在中国科学院竺可楨副院長的主持下进行。林業土壤研究所朱济藩所長在会上做了“林業土壤研究所長远計划草案”的报告。他說,針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需要,以及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的形成年代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79,24(21):995-995
珊瑚礁是热带亚热带海洋与沿岸特有的一种主要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地质体和地貌类型。由于造礁珊瑚对生态环境,如水温、光线、盐度、溶解氧、基底和水动力因素等的要求相当严格,因此,珊瑚礁是恢复其生长时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探讨以后的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及地壳运动历史的重要标志。特别对海南岛沿岸位于现代造礁珊瑚生长区北缘其发育受到抑制,对环境因素反映最为敏感的珊瑚礁,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裴丽生 《科学通报》1959,4(14):442-442
几年来的綜合考察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摸索了一些經驗。現在急需明确一些观念,把工作提高一步。明确综合考察工作的方針任务,是个最关键性的問題 綜合考察是科学的調查研究工作。它与研究机构和計划部門的任务不同。綜合考察工作是根据国家任务和要求,在一定地区內对自然条件,自然資源,工、农、林、牧业和社会經济情况,进行綜合的調查研究,提出綜合开发利用該地区的自然資源和工农业合理配置的建議,对国家远景規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世骏 《科学通报》1965,10(12):1072-1072
飞蝗具有异地迁飞、集中和选择产卵地的习性,对于此种虫害的根除问题,显然不能单独依靠治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蝗虫工作组在总结蝗虫猖獗规律与各地农、林、水利等建设的关系后,于1954年提出了“改”、“治”结合的根除蝗害理论。“改”是因地制宜改造蝗区的自然面貌,以消灭适合蝗虫发生繁殖的环境条件;“治”是在蝗虫发生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扑灭,以防止为害。根据上述理论,于1954年拟订了根治洪泽湖与微山湖的蝗灾方案,1958—1959年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20.
刘娜  陈红霞  陈显尧  潘增弟  陶毅 《科学通报》2005,50(17):1893-1897
利用GISST和NECP/NCAR再分析数据, 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ndian Ocean Dipole, IOD)和太平洋之间在对流层上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 通过对IOD变化指数时间序列和整个南半球对流层重力位势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 首先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 结果显示: 在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存在明显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 该中心和热带印度洋之间由一列明显的大气遥相关波列结构连接起来, 该波列结构从热带印度洋出发, 向东南方向发展进入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亚热带海域, 最终到达热带太平洋. 其次, 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解释, 发现从热带印度洋出发的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路径和遥相关波列路径定性相符. 另外, 对大气行星波在半球尺度上能量传播的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它和太平洋对流层异常对IOD的响应时间尺度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 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和热带太平洋之间对流层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