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乐 《少儿科技》2012,(4):36-37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宣布获奖名单时,评审委员会主席用行动给了人们授奖理由。他取出一支试管,用紫外光照射,只见试管中的物质发出了绿色荧光。发光是因为试管里有绿色荧光蛋白。三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奖。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中钱永健在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能清楚地知道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全程轨迹,就能帮助揭示药物作用的机制,从而进一步开发作用更好、更精准的新药,为此美国科学家Martin Chalfie教授因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作用,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共同获得了2008年诺贝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日籍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非(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荧光蛋白质、改造和开发其在生物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应用中做出的杰出成就。下村修首先在水晶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发光器官里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查非的研究揭示GFP可以在别的生物如细菌和线虫表达、发光,并可用于各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示踪;钱永健则对GFP的结构和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GFP改造成各种颜色的荧光蛋白质和多种便于使用的型式,使它们在各类研究甚至非研究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三人专业背景和贡献方式各不相同,就像一场最终获得冠军的接力赛跑,三人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于强调创新的今天都具有深刻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西科学》2011,(3):210-210
1962年科学家们首先在水母体内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从那以后,这种神奇的蛋白质成为生物学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帮助下,研究人员不仅能够成像观测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动态,还可以检测细胞内离子和小分子浓度、酶活性,标记细胞或分子亚群,实现复杂的动力学时空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获奖后特意感谢了一下水母。他说,尽管我们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发光,但上干万年来它们一直在发光。要是没有水母,今天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天才的童年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钱学榘与钱学森是堂兄弟,两个人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赴美国留学。钱永健生活在一个工程师辈出的家族,父亲是波音公司的机械工程师,舅舅们则在麻省理工学院当工程学教授。他常说他自己做的也是工程学——分子层面的工程学,并且开玩笑地说:"我干这个纯粹是遗传。"与很多获得"炸药奖"的科学家一样,钱永健从小就喜欢摆弄瓶瓶罐罐。起初是因为他深受哮喘困扰,不能经常出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好待在家里的地下室自己设法消磨时间,而后来,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他越来越迷恋上了化学,便猫在地下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有一次,他竟然还和哥哥一起偷偷制造炸药,并且成功引爆,炸坏了家里的乒乓球台。钱永健的化学天赋很快便显现出来。16岁时,凭借一  相似文献   

8.
任雨 《世界知识》2008,(21):29-29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9.
日本岛根大学中村守彦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的氧化锌纳米粒子。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直径约10纳米,并通过特殊处理使微粒具备荧光物质的特性。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发光比较稳定,发光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但是生产成本不到绿色荧光蛋白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基本性质和活体分子成像机制,分析了绿色荧光蛋白在肿瘤的转移机制、血管生成、药物筛选和疗效评判等光学成像技术中的最新应用.对活体分子成像的未来成像技术进行了展望.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活体分子成像技术新的报告基因,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实时、无创监测肿瘤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对肿瘤的诊断、药效学研究以及临床药物疗效的判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发光机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作为生物标记物有其独特优点,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其结构,发光特性和发光机制,并使之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广西科学》2008,15(1):96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藻类体内发现了6个生物钟基因,这项成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生物钟的进化。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给单细胞生物衣藻注入萤火虫的荧光基因,培养出的衣藻细胞内的叶绿体会根据生物钟的活动而发光,还发现了多个衣藻的发光周期,他们分析后确定衣藻体  相似文献   

13.
用冻融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L2-GS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 (pTOK233),两个质粒发生同源重组,形成一个新的二元载体pTOK233-GS.农杆菌菌株LBA4404 (pTOK233-GS) 经叶盘法转化烟草,筛选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诱导成苗.PCR 扩增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90% 的再生植株中存在.在荧光显微镜下,使用蓝色激发光观察再生植株的徒手切片和压片发现,80 % 以上的再生植株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出绿色荧光.多数植株的根尖和叶脉都发光,一些植株的气孔、叶表皮或叶绒毛也发光  相似文献   

14.
绿色荧光蛋白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我荧光蛋白具有优良的特性,在蓝光或长紫外光的激发下,不需要任何外源底物或内源辅助因子的参入就能发出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可用来监控活细胞或生物体中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的定位,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进展,而且,对基因DNA序列的改造可能使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更加优良,从而共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咱中国公民依然没有份儿。不过,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钱永健倒多少能跟中国沾点边,而媒体也刻意强调了这一点——他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的论文《绿色荧光蛋白》为例,对综述性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及其人际功能进行探讨,我们发现:模糊限制语有助于作者更加精确地、灵活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保护作者、减轻其所负责任,有助于维护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科学》2013,(7):20-21
科学家将萤火虫体内的发光基因转移到一种名为“拟南芥”的微小植物上,使它们在黑暗中发光。听起来很神奇吧?神奇的背后还有诸多疑问,让专家来一一解答吧。 疑问一:植物为何会发光 如果你有机会在巴西靠近大西洋的雨林中穿行,一定要留心在树木旁闪闪发光的小东西——它叫Mycena luxarboricola,是一种会发出荧光的小蘑菇,仅靠树皮生长。据统计,在全球150万种物种中,能发出生物荧光的真菌类物种达到了71种。  相似文献   

18.
1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关注指数:★★★★★]自10月6日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陆续揭晓。与另外两位美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其钱学森堂侄的身份受到国内媒体热捧。  相似文献   

19.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裂殖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编码区序列克隆到大肠杆菌-裂殖酵母穿梭质粒pREP3的BamHⅠ ̄SmaⅠ位点,使之位于一个受硫胺素抑制的启动子和终止子的控制之下,用该质粒转化裂殖酵母,转化菌落于阳光下呈绿色,在395nm紫外光下发出强烈绿色荧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蓝光激发,可见该基因的表达明显受硫胺素的抑制,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质粒丢失现象很严重,在完全培养基上,只有20%的细胞发光,在丰富培养基上,发光  相似文献   

20.
自发荧光蛋白以快捷灵敏、即时检测和无需破坏活细胞的特点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光水母Aquoria victoria中分离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和从珊瑚Discosoma sp.中分离的DsRed红色荧光蛋白是自发荧光蛋白的典型代表.本研究开发一种基于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并可通过待检测蛋白在细胞内表达的空间位移变化产生共定位的双荧光共定位检测系统.该系统为克服两种荧光蛋白光谱渗漏带来的非特异性结果的干扰,将核仁定位信号(NoLS)和出核信号(ABL)分别连接到RFP和GFP.具有定位信号的GFP和RFP的待检测蛋白对可分别在细胞核内和(或)细胞核外表达,伴随它们的相互作用,荧光共定位的现象会产生在细胞内特定的区域.利用抗凋亡蛋白Bc1-2和Bak-BH3短肽作为蛋白对测试该系统,荧光共定位现象明显,系统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