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索拟信息素在梨小食心虫及桃蛀螟两种蛀果害虫性诱剂防治中的应用,初步考察了E8-12:OH、E8-12:Ac及E8-12:Ald三种合成化合物对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成虫的田间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单剂诱芯对两种目标成虫均无明显引诱活性,诱芯质量比为m(E8-12:OH)∶m(E8-12:Ac)=1∶4及m(E8-12:Ac)∶m(E8-12:Ald)=1∶1,且每诱芯混剂含量为0.5 mg的二元混剂诱芯对梨小食心虫有一定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2.
董双林  杜家纬 《武夷科学》2002,18(1):316-316
同大多夜蛾科昆虫一样 ,甜菜夜蛾雄蛾腹部第 8节的末端具有味刷构造 ,当雄蛾被引诱到雌蛾或雌性诱芯附近时 ,呈现典型的振翅、打开味刷、腹末端上弯、追逐雌蛾等预交尾序列行为。为弄清甜菜夜蛾雄蛾打开味刷的生理功能 ,探讨利用雄蛾性信息素防治害虫的新途径 ,我们利用电生理及风洞等行为生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如下。(1) GC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的正已烷浸提液中含有 3种组分 (I:II:III) ,3者间的比例为 18:2 5 :5 2 %。(2 )求偶观察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使雌蛾求偶的百分率降低。在整个暗期的雌蛾求偶阶段 ,处理组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均小于对照组 ,在暗期后期的差异更大。求偶率下降使平均求偶时间随之明显缩短 ,对照组雌蛾的平均求偶时间为 4 .5 8h,处理组为 3.4 9h,缩短 2 3.80 %。 (3)风洞测定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对同种雄蛾向雌性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雌蛾性信息素中加入 2 0个味刷当量的浸提液 ,对雄蛾向性信息素诱芯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及在诱芯上的降落率等指标 ,均无明显影响。 (4)雄蛾味刷浸提液不能引起雄蛾触角明显的 EAG反应 ,表明甜菜夜蛾雄蛾触角上不存在味刷化合物的感受器 ,这与结果(3)也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提示 ,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一只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制高效的槐绿虎天牛诱剂,从其成虫寄主植物红砂的挥发物中选取7种化合物,即苯乙醛、2-戊醇、2-戊酮、环庚三烯、异丁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氢乙酰胺,分别研究单一组分和多组分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触角电位(EAG)、嗅觉行为和野外诱集效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组分中,槐绿虎天牛雌、雄虫均对体积分数为1.000 0%的苯乙醛有最大的EAG反应相对值和相对选择率,体积分数为0.100 0%的2-戊醇和0.010 0%的2-戊酮对雌、雄虫也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其他4种化合物则活性较低甚至具有驱避作用.以3种引诱活性较高的化合物制成的4种复合配方中,配方M(苯乙醛和2-戊酮的体积比为1∶1)和配方N(苯乙醛和2-戊醇的体积比为1∶1)对槐绿虎天牛具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和较好的野外诱集效果,且引诱活性高于单一组分.  相似文献   

4.
报导用无分流进样及毛细柱气相色谱分离昆虫外激素组分中几何异构体的初步结果。用合成的马尾松毛虫雌性引诱外激素三个组分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醇 (Z - 5,E - 7-DDOL) ;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 - 5,E - 7-DDA) ;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 (Z -5,E - 7-DDP)及它们的几何异构体作为标准化合物来探索分离进样方法。用非极性的OV -1 0 1熔融硅弹性毛细柱可分离这三个组分的顺反与顺顺、反反异构体。用极性PEG - 2 0M弹性毛细柱又可将顺反及反顺异构体分离。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和风洞技术对交配期的茶黑毒蛾处女雌蛾的腺体提取物进行鉴定分析,并推测其中的活性组分.结果表明:腺体提取物含有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具有生物活性,最终确定顺-6-二十一碳烯-11-酮为茶黑毒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以廉价十一碳烯醇为原料,用聚合物支持体试剂合成了柑桔卷叶蛾的性信息素的二个组分z—11—十四碳烯醛与z—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具有线路简便,操作方便,产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1976年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从1978年春开始到1979年秋在四川省三十四个果园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时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8—12%时活性最高,作为测报工具与常用的糖醋液及黑光灯对比显示出性诱剂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榆跳象(Orchestes alni Linnaeus)是一种危害榆树叶片的毁灭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榆树叶片.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在4—6月分3次获得榆跳象雌性成虫性信息素的粗提取物,并分别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6月份的性信息素疑似物分别有5,6,6个.通过与鳞翅目及鞘翅目象甲科等昆虫性信息素比较,并基于多数昆虫性信息素的共同特征,最终确定2种性信息素疑似组分,即11,13-二甲基-12-乙酸酯、顺-9-十四碳烯酸异丁酯.该研究初步明确榆跳象雌性成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可为下一步性信息素的合成和林间诱捕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四氢康醇为原料合成了甘蓝夜蛾的性信息系组分顺及反-11-十六碳稀基乙酸酯。  相似文献   

10.
利用GC-O-MS分析热处理前后西瓜汁的挥发性有机物风味成分。结果表明,GC-O-MS鉴定出鲜榨西瓜汁44种气味化合物,热处理西瓜汁50种气味化合物。结合嗅闻、气味稀释因子和香气活性值确定鲜榨西瓜汁中的关键气味化合物是壬醛(清香、青草味)、反-2-壬烯醛(清香、黄瓜味)、反,顺-2,6-壬二烯醛(清香、黄瓜味)、反,顺-3,6-壬二烯醇(清香、黄瓜味)、反,顺-2,6-壬二烯醇(清香、黄瓜味)和香叶基丙酮(花香、甜味);热处理西瓜汁中关键气味化合物为反-2-庚烯醛(脂味、苦味)、1-癸醛(脂味、肥皂味)、6-甲基-5-庚烯-2-酮(蘑菇味、霉味)、苯乙酮(苦杏仁味)、二乙基二硫醚(大蒜味)和顺-6-壬烯醛(臭味、刺激味)。顺-6-壬烯醛特征气味原为清香、黄瓜味,而热处理西瓜汁中顺-6-壬烯醛的含量增大,超过感官评价员鼻子的耐受值,呈现臭味、刺激味。热处理产生了异味成分,气味化合物的变化导致了西瓜汁加热后的蒸煮味。  相似文献   

11.
<正>大袋蛾不但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且雌虫性信息素的分泌部位和化学结构亦不同于一般鳞翅目蛾类。我们的初步工作证实,大袋蛾雌成虫的性引诱能力极强,其性信息素的分泌部位主要在胸部背板区。用漂洗法提取,可消除屏蔽物质的干扰和减少杂质的污染。大袋蛾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不同于一般鳞翅目蛾类的不饱和长碳链醇、乙酸酯或醛、酮之类。其主要活性组分的分子量为270,分子式C_(17)H_(34)O_2。此外,还有多元组分存在的可能性。结构鉴定的进一步工作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2.
报导用无分流进样及毛细柱气相色谱分离昆虫外激素组分中几何异构体的初步结果,用合成的马尾松毛虫雌性引诱外激素三个组分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DDOL);顺5,反7-十二碳二烯惭酸酯(Z-5,E-7-DDA);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DDP)及它们的几何异构体作为标准化合物来探索分离进样方法,用非极性的OV-101熔融硅弹性毛细柱可分离这三个组分的顺反与顺顺,反反异构体,用极性PEG-20M弹性毛细柱又可将顺反及反顺异构体分离。  相似文献   

13.
于2013、2014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阔叶红松混交林样地内布设配有天牛亚科昆虫公用信息素和乙醇诱芯的飞翔拦截诱捕器阵列采集天牛科昆虫成虫,测试各诱芯及其组合对天牛物种的诱集活性。2 a的野外诱集试验表明:诱芯及其组合对四点象天牛、凹缘金花天牛、异色蜓尾花天牛、蓝突肩花天牛、锯天牛、赤胸扁鞘天牛、栎丽虎天牛和棍腿纹虎天牛的诱集活性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诱芯及其组合诱集到的天牛昆虫物种组成不同,且各诱芯组合诱集到的天牛物种平均数量和个体平均数量均差异显著。配以信息素3-羟基-2-己酮、3-羟基-2-辛酮诱芯的诱捕器对多种天牛亚科昆虫具有诱集活性,同时也表明其对沟胫天牛亚科和花天牛亚科的一些种类也具有引诱活性;在天牛科昆虫的调查和监测中,使用天牛亚科信息素和高释放率乙醇诱芯可显著地提高诱集调查效率。同此前研究,阔叶红松混交林中的沟胫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的种类最多、多度最高。研究表明,使用配以天牛亚科信息素和乙醇诱芯的诱捕器可有效地监测这些天牛种类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性信息素几种活性成分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起始原料,合成了茶尺蠖性信息素的七种活性组分化合物,即(Z,Z,Z)─3,6,9一十八碳三烯,顺─6,7─环氧─(Z,Z)3,9一十八碳二烯,(Z,Z,Z)─3,6,9一十九碳三烯,(Z,Z,Z)─3,6,9一二十二碳三烯,(Z,Z,Z)─3,6,9一二十四碳三烯,(Z,Z)─9,12一十八碳二烯─1─醛,(Z,Z,Z)3,6,9一十八碳三烯─1─醛。  相似文献   

15.
蓖麻蚕触角的结构和嗅觉感受细胞对化学气味物质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蓖麻蚕的触角和毛形感器。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比雌蛾的长且多。雄蛾触角的每个毛形感器内有二个或三个树突。用41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刺激蓖麻蚕触角,单细胞记录方法记录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冲动发放发现,雄蛾对E6,Z11-十六碳二烯醛和E4,Z9-十四碳二烯醇,酯及醛反应明显。雌蛾触角对上述化合物无反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系统(SAFE)和同时蒸馏提取技术(SDE)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已发酵18个月的金华火腿皮下脂肪气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感官评价.SAFE和SDE法分别检测并嗅闻到40种和2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对脂肪气味贡献度较大的10种关键性化合物分别是:己醛、庚醛、二异丙基二硫醚、辛醛、反-2-辛烯醛、3-甲基丁酸、反,反-2,4-癸二烯醛、γ-癸内酯、γ-十一内酯和苯乙酸.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触角的结构和嗅觉感受细胞对化学气味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蓖麻蚕的触角和毛形感器。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比雌蛾的长且多。雄蛾触角的每个毛形感器内有二个或三个树突。用41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刺激蓖麻蚕触角,单细胞记录方法记录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冲动发放发现,雄蛾对E6,Z11-十六碳二烯醛和E4,Z9-十四碳二烯醇,酯及醛反应明显。雌蛾触角对上述化合物无反应。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榆斑蛾Illiberis ulmivora Graeser(Lepidoptera:Zygaeoidae)成虫的生殖生理活动进行了研究,观察了成虫的求偶、交配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行为。并对雌蛾性信息的粗提物和薄层板分离馏分进行了林间诱蛾试验,表明均有明显的诱雄蛾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单细胞记录方法发现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醇和反-10,顺-12-十六碳二烯酸均能引发桑野蚕雄蛾触角中毛形感器的电反应,前者发放振幅较大的神经脉冲,后者发放小脉冲,选择性适应试验表明,毛形感器中存在对上述两个组分敏感的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细胞。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狭叶荨麻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相对含量.从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中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出87种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8.46%.挥发油成分中主要有7-甲基-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25.74%)、1-乙酰氧基-3,7-二甲基-6,11-十二碳二烯(5.9%)和Z,E-2,13-十八烷二烯醇(5.11%).为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生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丰富的狭叶荨麻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