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以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抗菌性能的壳聚糖/聚乙烯醇/氧氟沙星共混无纺布,测定了共混无纺布的力学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选出了载药量较大、力学性能较好(壳聚糖/聚乙烯醇质量比为7,氧氟沙星质量分数为4%)的共混无纺布,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对其进行了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的无纺布纤维直径均匀,平均为200nm。聚乙烯醇可以改善氧氟沙星/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无纺布的力学性能;氧氟沙星在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中有良好的相容性;氧氟沙星在pH为7.40的缓冲溶液中达到释放平衡时需要6h。  相似文献   

2.
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研究静电纺工艺对壳聚糖/聚乙烯醇(PVA)共混纤维形态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以甲酸为溶剂时,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的直径随着电压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喷丝头到接收屏之间的距离(C-SD)的增加有利于珠状物的减少,但使纤维细度的均匀性下降;以乙酸为溶剂时,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虽然呈连续的分布,但其上有一定数量的珠状物,增加C-SD,珠状物减少;随着电压和C-SD的增加,静电纺壳聚糖-乙酸/PVA共混纤维的结晶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研制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膜.探讨了共混膜对微量Hg2 ,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韧性、壳聚糖不易流失等特点,并且对离子的去除率较高,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生物纤维素、海藻酸和壳聚糖为原料,离子液体为溶剂,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生物纤维素纤维、生物纤维素/海藻酸共混纤维和生物纤维素/壳聚糖共混纤维,研究了纤维的SEM形貌、红外光谱、力学性能、吸湿性、染色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粗细均匀,且纵向表面光滑,无裂纹,截面近似为圆形;三种纤维的断裂强度在3.0 cN/dtex左右,接近棉纤维,比粘胶纤维好很多;三种纤维的吸湿性能均比较优异,远优于棉纤维,其中生物纤维素/海藻酸共混纤维的吸湿性最佳,其次是生物纤维素/壳聚糖共混纤维;生物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纤维的抗菌效果明显且抗菌持久性好,经过15次洗涤之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仍然大于90%,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PVA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流延法成功制备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膜,然后进行戊二醛交联处理.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经过湿热处理和交联的共混膜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结果表明,经戊二醛交联的膜结晶被部分破坏.共混膜的吸水性实验表明,壳聚糖/PVA共混膜的pH敏感性可通过控制交联剂浓度改变.该法可以在壳聚糖/PVA共混膜控释体系的后处理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将甲壳胺与聚乙烯醇进行湿法纺丝得共混纤维,并将纤维进一步缩醛化. 缩醛化增加了共混纤维的强度,这是由于缩醛化使分子间形成亚甲基桥键以及减少了纤维内空洞所致. 扫描电镜观察还表明缩醛后的共混纤维有较好的断裂韧性. 实验表明强度和密度最大值的共混比为(10%~20%)/(90%~80%)(甲壳胺/聚乙烯醇).  相似文献   

7.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不同浓度、分子量及聚乙烯醇添加比例对纳米纤维膜成形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力学和亲水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分子量为5×105g/mol、质量分数为4%、聚乙烯醇的添加比例为40%时,所制备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且呈疏水性.  相似文献   

8.
用自制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复合膜分离乙醇-水溶液,考察了料液浓度、温度和流速等因素对渗透汽化过程的影响,提出了膜分离过程特性关联式。  相似文献   

9.
以壳聚糖和玉米淀粉为主要基质,分别加入甘油、聚乙烯醇、明胶和气相二氧化硅,采用溶液共混后流延方法制备食品包装膜。分析了壳聚糖和玉米淀粉的最佳质量比以及添加剂的用量对包装膜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和玉米淀粉质量比为100:214,甘油含量为玉米淀粉质量的20%时,壳聚糖/玉米淀粉膜的综合性能较好;聚乙烯醇含量为玉米淀粉质量的60%、明胶固含量为玉米淀粉质量的10%、气态二氧化硅固含量为玉米淀粉质量的4%时,所得膜在各自系列膜中的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0.
以羟丙基壳聚糖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并研究其药物释放性能.考察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浓度、聚乙烯醇与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比、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测定凝胶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以利巴韦林为模型研究凝胶对药物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温度及pH敏感性,对利巴韦林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望用于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PVA/CS)的复合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纯聚乙烯醇PVA纤维和PVA/CS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变化。研究表明,随着纺丝溶液浓度的不断增大,所得的纤维形貌越来越规则,纤维直径也逐渐变大。这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PVA/CS复合纳米纤维有望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用流延法制备壳聚糖(CTS)/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然后进行二缩三乙二醇(TTC)交联处理.用红外光谱对交联的共混膜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研究结果表明,交联作用明显提高了膜的抗张强度和抗水性,该交联膜有望用作可控降解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明胶共混膜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用溶液共混法成功地制备了壳聚糖与明胶共混膜,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光率,吸水率及力学性能测试对共混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壳聚糖分子与明胶分子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及良好扔相容性,壳聚糖的引入有利于减小明胶的吸水率,改善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改性缩醛化聚乙烯醇海绵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乙烯醇(PVA)与甲醛缩醛化反应过程中加入壳聚糖/PVA共混液,制备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研究了发泡剂、壳聚糖用量对海绵的孔隙形貌、吸水率、吸水速率、膨胀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海绵作为白兔损伤鼻腔的填塞止血材料,研究了白兔鼻腔术后的止血效果及对鼻黏膜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大孔壁间还具有小孔,壳聚糖吸附在孔内表面;增加发泡剂用量使孔径增大,从而使海绵的吸水率、膨胀率提高,但吸水速率变化不大,拉伸强度和压缩模量降低;增加壳聚糖用量使海绵的孔径和连通性减小,吸水率、膨胀率、吸水速率降低,但拉伸强度和压缩模量逐步提高. 白兔鼻腔术后观察表明,壳聚糖改性缩醛化PVA海绵可消炎、抗粘连、促进鼻黏膜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固定化技术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作为载体,对壳聚糖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以制成的固定化壳聚糖吸附水中Cu2+和Cr6+。结果表明:分别用2%(质量分数,下同)的海藻酸钠、(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1%的明胶+1%的海藻酸钠)固定壳聚糖,成球性及机械性能理想。比较了壳聚糖质量、pH值、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0.20 g壳聚糖与(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载体混合,溶液pH值为6.5,吸附时间为8 h,Cu2+去除率达99.89%;0.15 g壳聚糖与(1%的聚乙烯醇+1%的海藻酸钠)载体混合,溶液pH值为4.5,吸附时间为10 h,Cr6+去除率达98.64%。  相似文献   

16.
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共混微球,质量比为1:1的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共混微球粒度均匀,平均粒径大约200μm,对农药五氯酚钠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饱和吸附量大约为0.6mmol/g.  相似文献   

17.
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凝胶纺丝法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将硅烷偶联剂修饰后的n-HAP均匀分散在PVA溶液中,制得一系列不同n-HAP质量分数的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用哈克流变仪研究了n-HAP/PVA纺丝原液的流变性能,n-HAP/PVA纺丝原液呈现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其剪切黏度随n-HAP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中可以看出n-HAP与PVA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n-HAP均匀地分散在PVA基体中,加入适量的n-HAP对共混复合纤维的热学性能和断裂强度都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复合膜渗透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壳聚糖 (CS)和聚乙烯醇 (PVA)混合物涂到聚丙烯腈 (PAN)中空纤维内表面 ,通过适当的交联制成壳聚糖复合膜。研究了乙醇水液体混合物在膜中的渗透汽化性能 ,讨论了料液浓度、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CS PVA/PAV膜具有优异的渗透选择性能 ,当料液乙醇含量为 95wt%时 ,6 0℃和 70℃渗透通量为 310g/(m2 ·h)和 433g/(m2 ·h) ;分离因子为 116和 12 7,渗透通量与温度呈Arrhenius关系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乙基纤维素共混物相容性和液晶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与乙基纤维素的共混物.用大角X光衍射、DSC和偏光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体系的相容性和液晶性.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乙基纤维素有部分相容性.共混物中乙基纤维素溶致液晶的临界浓度与共混物组成无关,而液晶织构的出现却与共混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PA6/EHDPET共混纤维的相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系列易水解聚酯(EHDPET),并对其[η],t_(g),t_(cc),t_(mc)及 t_m 等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 PA6/EHDPET 共混纤维的相形态结构,其结果表明:(1)当共混组分的熔体粘度比(η_m(PA6)/η_m(EHDPET))不变时,改变共混体积组成比(V(PA6)/V(EHDPET)),所得共混纤维可具有 PA6为岛相或为海相的形态结构;而当共混组成比不变时,改变共混组分的熔体粘度比,也可得到 PA6为岛相或为海相的共混纤维.(2)当共混两组分的熔体粘度比大于9.25时,即便体积组成比高达70/30,PA6亦可构成岛相.所得共混纤维可用于制备超极细纤维或多孔中空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