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6):979-985
以县域为研究尺度,选择4个研究时间节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48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高水平区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中部(郑州市域和许昌的禹州市);较高水平区分布在高水平区外围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北部零星分布;一般水平区分布在较高水平区的外围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四周边界;低水平区分布在其他3个区域的外围北部和南部,南北连绵.2显著HH区域分布变化不大,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区域中部;显著LL区分布变化波动大,分布的地区随着时间截点选取的不同而逐年发生变化,舞钢市4年中有3年在其中;显著LH区主要紧邻显著HH区的西部分布;显著HL区未出现.基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结果,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政策原因、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评价的结果具有较大的现实符合性.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和分析湖南省及各市州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城乡发展、城乡均衡和城乡协调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计算出2005-2009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指数及2008年湖南省各市州城乡一体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整体进程较快,其中城乡发展和城乡协调进步显著,但城乡均衡改善不明显;同时各市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行速度较快,许多学者对北京城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内容有过研究,对北京市乡村的低碳建设、结构重组等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将两者相结合的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却罕有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等五个维度,建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至2011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找出对城乡一体化程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既是一种城乡联动的发展模式,也是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宁夏5个地级市和20个区县(市)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地级市城乡统筹水平分别处于城乡二元阶段、城乡二元过渡阶段和城乡互动阶段,并呈自南而北逐步递增变化;县(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处在城乡二元过渡阶段和城乡互动阶段,处在城乡二元阶段和城乡中度融合阶段的各有2个县(区),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则表现出强烈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正在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城乡一体化遵循市场经济配置路径,不断完善城耄资源自由流动和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成果的发展演变奠定基础;置于当下发展环境和时代要求下,新余城乡一体化,蕴含着工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展现出城乡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空间均衡的内在动力,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赖全秀 《科技信息》2012,(14):74-75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8.
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创新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创新产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创新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西宁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宁市创新载体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西宁市创新载体呈现"主核心区+双次中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格局;西宁市创新企业的集聚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行政区影响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河南省辖(管)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测度结果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基本判断,并分析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想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在一定的一、二级指标框架下,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指标,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预测。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城乡一体化评价模型、国内城乡一体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综述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一、二级指标框架的构建、三级指标的使用频度及其指标权重的确定等。最后总结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城乡一体化概念理解、动态发展、参与性、参考标准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将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标体系(HDI)、可持续发展度指标体系(DSD)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引入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1.
董玉强 《科技信息》2011,(19):I0044-I0045
本文提出构建秦皇岛城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制定本地区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目标出发,围绕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组织管理和活动开展等五个重点发展方向规划城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促进秦皇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现象严重,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严重降低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减缓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趋势,构建出以长沙市城乡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长沙各县市差异程度、长沙市城乡差异程度为评测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泛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对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省城乡住户一体化的调查,发现山东省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些直接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山东城乡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使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从而推动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学之 《科技信息》2011,(15):J0391-J0391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管理。近年来,莱芜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市情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本文简要概述加强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和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抓住重点,把握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深化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建构了包含32个指标项目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涵盖了投入、过程、产出三要素。运用统计学中“差异检验”的理念和方法对各类指标进行深层解析并应用,验证了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自1995年,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凌艳 《科技资讯》2013,(2):216-21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乡村,淮北市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动力机制,论述了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20.
运用泰尔指数(THEIL)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得出广西经济整体平稳上升的趋势;桂南、桂中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大的特征。为了对经济差异成因和区域演化做进一步剖析,则通过局部自相关进行聚集区域显著性诊断,并结合冷热点综合得出广西经济区域演变格局。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广西经济集聚现象初见显著,形成桂南北部湾经济集聚核心区,桂林、柳州2个经济集聚辐射中心。(2)广西经济差异呈"北中南强,东西弱"的格局;桂西仍是全区低水平经济聚集区。(3)全区冷热点分布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凸显,区域经济增长波动频繁。针对全区经济不断提升,但集聚区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不强的经济特点,就区位、政策、临界效应方面作了驱动力分析和建议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