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山西省县志、山西气候、山西历史地图集为统计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明清时期山西旱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在明清时期以旱灾为主.山西各个区域干旱灾害相关性表现在,晋北盆地与晋南盆地受纬度位置影响显著;吕梁山区与太行山区受经度影响较小,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明显,太行山西部的降水量小于吕梁山东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地,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对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模型与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工业碳排放效率测度体系,并测度分析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3—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总体较高,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2003—2019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低效率城市数量减少,中效率、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高效率集聚区由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南、浙北以及粤东、粤西转向两广交界、龙岩—丽水一线;(3)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类型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低效率低碳排放量为主,2019年以中效率低碳排放量、高效率低碳排放量、中效率中碳排放量为主;(4)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工业集聚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规模、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东部沿海各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工业发展特征各异,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汉口的形成,源于汉水改道;汉口的发展,得益于位居长江、汉水的交汇处和中国内陆中部的区位优势;汉口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与其开埠较早密切相关;汉口在武汉三镇形成中起步最晚,但却后来居上,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通过探讨汉口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为建设现代化的武汉大都会,提供历史的渊源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历史时期旬邑县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多源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1)历史时期旬邑县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黄土高原,整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遗址数量和出现频率均呈现出明显的“N”型变化趋势。(2)遗址高程呈现出“低海拔-高海拔-低海拔-高海拔”的“N”型迁移趋势,分布在相对适宜坡度(0°~9°)的遗址比重在历史时期呈增大趋势,大部分(61.14%)的遗址点均分布在相对适宜的坡向上,历史时期81.53%的遗址点分布在距河流2 km的范围内。(3)文化遗址分布是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影响旬邑县遗址时空分布的核心因素,人文因素是影响旬邑县遗址数量、变化速率、迁移方向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已有学者对我国明清时期华北、华中、江南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关于河南省的干旱灾害的研究,尤其是干旱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时空变化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河南...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成熟期,传统武术基本文化命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时期的无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包括武术理论在内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成熟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到现在对传统武术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大陆泽与宁晋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终于在上世纪彻底消失,虽然汇入湖泊的河流变迁是这两个湖泊消失的主因,但是明清时期人类对二泽的开发利用及垦殖利用更加剧了湖泊蓄水能力的降低,进而加快了湖泊的消亡。从明清时期人类对二泽的垦殖入手进行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与桑蚕业的繁盛相对应,明清时期中国的柞蚕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由以山东为中心的区域,原籍山东的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利用对柞蚕产业的熟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这一技术传播到河南、辽宁、陕西、贵州、安徽等其他内地省份。柞蚕养殖技术的传播反映于柞蚕书的不断刊行,早在明末清初,已出现比较系统的柞蚕养殖技术的记载;自清中期开始,因中央朝廷的提倡,地方官府逐步重视并关注这一产业,柞蚕业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进而催生了这一时期大量柞蚕书的刊行。柞蚕书刊行的时间、空间分布序列,不仅仅反映了柞蚕放养技术从山东向全国的传播,也承载了各种传统与新兴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促进当代柞蚕产业的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10.
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徽州地区人为灾害的定量化统计,探讨了人为灾害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饥荒灾害的成因及其社会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徽州地区的人为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特征,灾害的变化特征与中国整体上“明清自然灾害群发期”相对应;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人为灾害发生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婺源、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其中,饥荒灾害的发生频次最高,主要分布在婺源和绩溪;徽州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粮食短缺的重要原因,而粮食输入受阻等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了饥荒灾害的发生;徽州地区的饥荒灾害与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台儿庄地处鲁南,历史上因运河而兴。由于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交融的中心地带,因此作为中国漕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运河商贸业,在明清时期的台儿庄得到迅速发展,繁盛一时,不仅促进了鲁南苏北地域经济繁荣,而且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物资交流。挖掘和研究台儿庄明清时期商贸业的形成与发展、商贸业的表现形势,以及商贸业繁荣的标志、原因等,对于指导台儿庄古城建设及其现代业态布局,推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受其影响,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兴盛,并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章回体的艺术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方法运用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明清时期山西城镇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当平稳,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量前后变化不大;无论城镇人口数量还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以前有较明显的增长。结论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明清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吉安商人人数众多,主要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等正在开发或未开发地区。他们多为弃农经商,主要经营纸张等传统商品,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获利后多为消费性投资。吉安商人的活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依据帝讳字来判断古籍版本是版本鉴定的重要手段。明清帝讳字在文中有的是避讳字,有的不是避讳字,一定要判断准确;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决定作用,有的是佐证作用,还有的是作者书写或是刻书人的习惯,而不是避讳字,对于这些务必析离清楚;古代亦有代用字,那是约定俗成的,史书上有文字记载的,只是到了现代成了难理解的问题了,弄清这些,对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家庭矛盾”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矛盾在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是一种普遍性存在。从小说情节来看,"家庭矛盾"是建筑长篇家庭小说叙事大厦的重要框架;从矛盾内容本身来看,这些家庭冲突及斗争除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得极为激烈和难以调和,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古代家族纷争和纠葛的残酷性。家庭小说作家在家庭矛盾的思考中似乎寄托着深层的隐喻意义,因而家庭矛盾亦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类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纷纷以现实政治大事为题材,写作时事小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拟就李自成系列时事小说作分析,探讨这些身处鼎革的作者们,如何借小说以表达他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