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细脚拟青霉产胞外抗氧化活性成分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对一株细脚拟青霉产胞外抗氧化活性成分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其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组成的复合碳源;氮源为酵母浸出粉;微量元素及生长因子为KH2PO4、柠檬酸铵和VB;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麦芽糖1%、酵母浸出粉1.5%、KH2PO4 0.5%、柠檬酸铵0.04%、VB 0.03%.培养基优化后,该菌株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的扰氧化活性可达73.47%.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组成的培养基对沼泽红假单胞菌B@9菌株色素组成、相对含量、存在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氮源、无机盐均能引起光合菌B@9菌株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积累及其组成的变化,其中,碳源和氮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球茎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Q31作为实验材料,对其产类胡萝卜素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对3种碳源进行优化,发现蔗糖能促进菌体的生长和类胡萝卜素产量的积累,实验组比对照组菌丝体量增加了50.83%,类胡萝卜素产量是对照组的23.15倍.对3种氮源进行了考察,发现加硫酸铵时,菌丝体比对照组增加了86.43%,类胡萝卜素产量是对照组的5.91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发酵最佳条件为:蔗糖40 g/L,硫酸铵1.0 g/L,装瓶量为100 mL/250 mL,接种量为5%.Q31菌株优化发酵,得到分子量为738,最大吸收峰为414.4和438.3 nm的稳定的类胡萝卜素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4.
杨亚珍 《科技资讯》2008,(34):19-20
本试验以具有纤维素酶活力的黑曲霉诱变菌株为材料,研究了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基起始pH值、接种量及发酵时间对该菌株产植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pH为6.0;最佳接种量为10%(v/v);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麸皮和黄豆粉,且它们的最优比例为5∶1,最适发酵时间为60h。在最优的发酵条件下,筛选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可达168U/g。  相似文献   

5.
从植物落花土壤中分离筛选、纯化出产红色色素的菌株,以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酸热破壁法处理发酵菌体细胞,丙酮浸提色素,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浸提物最大吸收波长,确定菌株是否产类胡萝卜素.对目的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生理生化鉴定.从试样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产色素菌株.仅J3菌株的丙酮浸提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70 nm附近,确定该菌株代谢产物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营养肉汤—无机盐复合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类胡萝卜素产量约为3.873 mg/L.初步鉴定J3菌株为戈登氏(gordonia)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6.
苏云金芽孢杆菌LLB1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实验对苏云金芽孢杆菌LLB19菌株发酵培养基碳氮源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以玉米淀粉、玉米粉为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以黄豆饼粉、酵母粉作为发酵培养基的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SAS软件分析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配方,确定了玉米淀粉、黄豆饼粉、酵母粉为影响LLB19菌株芽孢含量的3种重要因子.运用爬坡路径法对这3种因子进行实验,获得这3种重要因子的最适质量浓度范围.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3种重要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及最佳条件.确定LLB19菌株产芽孢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淀粉20.0 g/L,黄豆饼粉26.7 g/L,酵母粉5.5 g/L,K2HPO4 0.3 g/L,MgSO4·7H2O 0.2 g/L,CaCO3 0.4 g/L,ZnSO4 0.2 g/L.最佳发酵培养基芽孢数为4.250×107/mL,与初始培养基芽孢数3.410×107/mL相比提高了24.6%.  相似文献   

7.
《贵州科学》2021,39(3)
目的:以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保藏的长根菇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碳氮源及温度对长根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固体培养基培养,十字交叉法计数。结果:长根菇最佳碳源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不能吸收氮源尿素;最佳碳氮比为40(葡萄糖)∶1(蛋白胨);菌丝最佳培养温度为23~25℃。结论:长根菇菌丝对常见的碳源、氮源都能较好的吸收,且对碳氮比要求不严。菌丝在15~30℃下均能萌发且生长,有较广的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8.
对一株类胡萝卜素产生菌紫色非硫菌1S-10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光照度等对该菌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影响。在确定的优化条件下,细胞生物量为2.87g/L培养基,类胡萝卜素含量为48.56mg/g干菌体。  相似文献   

9.
从连云港台南盐场盐溶液中分离到一株极端嗜盐菌HBCC-1,革兰氏阴性,杆状,橙红色.通过比较酵母膏、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等不同碳源以及(NH4)2SO4,Ca(NO3)2,蛋白胨和胰蛋白胨等不同氮源对该菌株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酵母膏为其最佳碳源,蛋白胨为其最佳氮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株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3.42 mol/L,温度为35℃,pH为7.0.  相似文献   

10.
以菌落直径及致香程度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碳源、氮源对一株致香真菌进行平板培养,筛选出致香真菌产香及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结果表明:该致香真菌最适N源、C源依次为蛋白胨和葡萄糖,确定致香菌株最优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 g/L,K2HPO41 g/L,KCl 0.5 g/L,Mg SO4·7H2O 0.5 g/L,Fe SO4·7H2O 0.01 g/L,葡萄糖3 g/L,麸皮3 g/L。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合细菌3号菌株进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稳定性研究.选取几种有机溶剂提取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并用皂化法分离纯化,通过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类胡萝卜素在不同光照、温度,pH和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为体积比7:2的乙酸乙酯和甲醇的混合溶剂,当菌体量与提取溶剂为0.1 g/5 mL,提取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拮抗酵母菌0732-1产生抗菌物质的影响,明确0732-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以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指示菌,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0732-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酵母菌0732-1产生抗细菌物质(ABS)最适碳源为果糖,其次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适氮源为硫酸铵。当酵母菌0732-1接种入PSB培养液中,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9.0;装样量为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0℃;培养96 h时,发酵液中ABS的抑细菌活性最强,且随着发酵液随发酵液pH值的降低而抑细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不损伤细胞条件下,采用分光光度法探求了产氢红杆菌(Rhod obacter sp.)R 7菌株光合色素合成规律,研究了供氢体、氮源和生长因子对R 7菌株细胞生长、类胡萝卜素表达和合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色素的合成具有时序性,R 7菌株首先合成可吸收近红外光的细菌叶绿素,而370 nm和590 nm组分的细菌叶绿素的合成则晚于类胡萝卜素,426 nm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引起捕光色素复合体和光反应中心复合体比率的改变.与乙酸钠相比,苹果酸钠只在生长初期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最终细胞生物量无明显差异.在乙酸钠体系中,分别用酵母提取物和谷氨酸钠替代生物素和硫酸铵后可使细胞生物量提高37.9%和20.4%.乙酸钠供氢体可诱导细胞进行球形烯和球状菌素类胡萝卜素代谢,苹果酸钠和谷氨酸钠有利于426 nm类胡萝卜素组分的产生,但不利于450 nm类胡萝卜素组分的积累,苹果酸钠还可诱导产生556 nm类胡萝卜素新组分.酵母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产量,并改变了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产菌核青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73株青霉,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菌核的Q1菌株.通过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初步将Q1菌株鉴定到青霉属汤姆青霉系(Penicillium thomil series).实验结果表明Q1菌株形成菌核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5,麦芽汁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供试的4种无机盐中,K_2HPO_4的单因子效应最好,说明K_2HPO_4对于Q1菌株的茼核形成有重要作用.培养基的碳氮源对Q1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有较大影响,麦芽糖是最好的碳源,酵母膏是最好的氮源.培养基的含碳量保持在20 g/L,含氮量保持在0.24 g/L~0.48 g/L时,对Q1菌株菌核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浑球红假单胞菌P4株(RhodopseudomonassphaeroidesP4)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合细菌在厌氧光照条件下:①利用乙醇或乙酸为碳源时,对CO2依赖性的差异;②利用乙醇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添加CO2浓度的关系;③利用一些有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碳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阐明了光合细菌利用不同碳源时,实现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复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油田采出水絮凝菌的筛选及絮凝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次采样,反复分离,从油田采出水和回注污水中分离得到16株产絮凝剂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细菌生长过程均可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分泌物,经实验对油田采出水具有高絮凝作用。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培养温度等对其产生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淀粉是较好的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最适宜培养温度为320C,初始pH为7.5~9,摇床转速为150 r/m in。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增强其絮凝效果,降低培养成本,以酱油废水替代发酵培养基对WN-2菌进行了培养,通过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培养时间、pH值等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絮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预处理过的酱油废水作为廉价替代培养基,高效絮凝菌株WN-2可以在此条件下产生微生物絮凝剂。且WN-2最佳絮凝条件为:外加氯化钙浓度为0.2 g/L、无需添加碳源和氮源、培养时间为36 h、pH为7.0、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进行絮凝测定,其絮凝率达到93.6%。因此,利用酱油废水作为微生物絮凝剂的替代培养基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菌丝体静置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源为2%,氮源含量为0.1%,采用液本静置培养方法,研究了金针菇Fq-19菌株对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子的利用。试验表明,金针菇Fq-19菌丝营养对有机氮的利用比对无机氮强,有机氮中,其对复合氮素如酵母粉、蛋白胨、黄豆粉的比单一氮素如尿素、谷胺酰胺强,在无机氮中,其对铵态氮的利用较强硝态氨基本上不被利用。金针菇Fq-19菌株对碳素营养的利用较很广泛,在多糖中,对玉米粉的利用最好。其次是可溶性淀粉,对纤维素的利用较差;单糖 的葡萄糖,双糖中的红糖、白糖、蔗糖、麦芽糖是理想的碳源,在缺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添加生长因子可促进菌丝的生长,以葡萄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金针菇Fq-19菌株适宜C/N为17-24:1,最适宜C/N为20:1。当C/N比为20:1时,菌丝生长旺盛,对营养利用较为合理。除碳、氮源外,维生素B1,K,P,M是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必须因子。  相似文献   

19.
灰树花液体培养及其胞外多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优化灰碳源和氮源等技术参数基础上,对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浸粉和葡萄糖是灰树花生长较为适宜的碳氮源,发酵液中灰树花多糖含量最多可达9 g/L.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UGPase)是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在生物体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以香菇新808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碳、氮源对香菇菌丝体进行液体发酵培养(25 °C,30天),烘干菌丝体称取其生物量,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碳氮源下菌丝体ug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测定UGPase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与普通PDA培养基比较,除以硝酸铵为氮源外,其余碳氮源均能提高香菇菌丝体生物量,其中以麦麸为碳源的生物量最大(0.63g)。以小分子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有机复合物(麦麸和黄豆芽)为氮源时,ugp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UGPase酶活性更高,同时,其香菇菌丝胞内多糖的含量也更高。其中分别以蔗糖为碳源,以麦麸作为氮源时,ugp基因表达量、UGPase酶活性(分别为4043.80U/mg和3873U/mg)和菌丝胞内多糖含量(分别为3.60%和3.86%)最高,ugp基因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19倍和6.52倍。【结论】香菇菌丝ugp基因转录表达水平、UGPase酶活性以及菌丝胞内多糖含量三者之间显示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小分子碳源(蔗糖、麦芽糖和甘露糖)、有机氮源(麦麸和黄豆芽)有助于香菇菌丝多糖的合成,其中蔗糖和麦麸可作为香菇液体发酵优势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