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一家公司已经设计出一种简单的转缸式发动机。它是利用绕在二个轮子上的镍钛丝将低的热能变为机械能。微小的温度变化对镍钛合金都有强烈的作用:它的“记忆效应”使其恢复到原有形状;因此当镍钛丝绕金属轮弯曲然后用热水对它加热时,它就要拼命伸直,从而使轮子旋转起来。只要镍钛丝保持是热的。则发动机将不停地旋转。这种  相似文献   

2.
让金属按照人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形状,历来是人们的梦想.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根伸缩自如的金箍棒,或许寄托了古人对金属的某种期望.……  相似文献   

3.
从青铜时代起,人们已经利用金属的独特性质,用加热、锻打、铸造、弯曲等方法使它们改变形状。现在冶金学家们又前进了一步,创造出会使古代炼金术士羡慕的金属混合物即合金。这些金属只要温度发生变化就会变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又会互相转化的稳定形状,经过适当加热或冷却又会恢复原状。  相似文献   

4.
镍电极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阵列椭球模型对镍金属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镍电极特别是具有有序纳米结构的镍电极在0.6~4.0eV的入射光子能量范围的SERS行为,并着重分析了纳米粒子的形状对其SERS电磁增强因子的影响,计算表明,经过合适的表面粗糙后的镍电极能产生约10^2~10^4的增强因子,镍体系与典型的、具有强SERS活性的银金属相比,其SERS行为无明显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避雷针效应在电磁场增强机理的贡献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可较好地吻合,对制备和发展高SERS活性的过渡金属基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志坚 《科学通报》1986,31(23):1776-1776
自1940年发现合金软化现象后,人们在这方面已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关于合金软化机理,还有分歧。例如,对铁-镍、铁-钛合金现多用内禀理论来解释,研究也较多;对铁-钒合金现仍沿用外禀理论来解释,研究较少。内禀理论认为,溶质原子与体心立方结构中位错的  相似文献   

6.
1906年,美国一家金属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合金材料。一个小伙子不小心将一把钳子掉进热水盘里。这是事故,小伙子赶紧趁没人注意时,偷偷地去捞那把钳子,他捞起来一看,吓呆了,这哪里是钳子,简直是两根直通通的铁棍!这时,实验室的主任发现了他,笑眯眯地问:掉下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惊慌?小伙子低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实验室主任认为有些蹊跷,顺手将另一把钳子扔进了热水盘。取出来一看,果然变成了直铁棍。主任马上把相同质料的钳子送到化验室化验,才知道这几把钳子全是镍钛合金制造的。它为什么在掉进热水之后,恢复加工前的模样呢?它是不是有了记忆能力?这不成了长脑袋的金属了吗?经过多次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弄清了能在加温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记忆金属。这种金属后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正飞机设计师从飞鸟的翅膀中学到了什么?当著名的美国F-14"雄猫"军用飞机在2006年退役的时候,迄至当时最成功的"可变翼"飞机技术实验也跟着被搁置了下来。这种技术是人们通过观察鸟类飞行而获得的,其设计理念是:在飞行中,飞机根据飞行速度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机翼的形状,以充分发挥空气动力学优势,达到最佳飞行性能。对当时的机械师来说,如何让飞机的机翼能像鸟扑翼那样改变形状是一个难题。尽管"雄  相似文献   

8.
钢铁的历史     
正作为人类最不可或缺的金属,钢铁是怎样支撑起人类文明发展的?图坦卡蒙的天铁匕首在人类还无法利用铁矿石前,唯一可用的铁来自太空。1925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一个墓葬中发现了一把黄金匕首和一把铁匕首。奇怪的是铁匕首上没有任何锈迹,这让考古学家十分疑惑。2016年,在X射线成像的帮助下,科学家发现铁匕首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镍,这是典型的陨  相似文献   

9.
更灵活的冠状分流术每年英国有16000多人要进行冠状动脉分流手术,以避开受伤的冠状血管。健康血管的移植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扫尾工作通常要10分钟。布鲁内尔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者们称,他们通过使用一种由镍,钛制成的形状记忆合金镍钛合金使连接时...  相似文献   

10.
张正之 《科学通报》1983,28(18):1113-1113
顺磁性双(环戊二烯基)镍类络合物具有高反应活性,是一些新型金属有机反应的原料并是一些催化反应顺磁中间物的模型化合物。因此近几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杜崇良 《科学通报》1984,29(6):383-383
前不久,在研究新疆某铜-镍矿床的矿物成份时,在光片中发现了一种金属矿物,经X射线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是氯硫铁钾矿的含镍变种,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发现。含镍的氯硫铁钾矿呈金属光泽,粒径大小从0.01到0.1mm,个别可达0.5mm,与之共生的矿物  相似文献   

12.
近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将随"大洋一号"出征太平洋,进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查工作。1995年10月,中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依靠特种水下机器人,在水深6000米以下的太平洋海底,拍摄了100多张高质量的照片及20小时的录像。由此,中国人看到了由自己拍摄的海底宝藏,"多金属结核",像一层鹅卵石密集地铺在海底。早在1873年2月18日,土豆般大小的多金属结核首先在大西洋被英国海洋考察船发现,但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初,又有一艘叫"信天翁"号的考察船,在东太平洋海域的海底发现了这种金属结核,经分析测定,它的成分以锰和铁为主,还含有铜、钴、镍、钛等几十种稀有元  相似文献   

13.
能不能将金属像捏面团那样,捏成任何想要的形状呢?能!科学家发现,将某些金属加热到特定的温度,就会产生超塑性,可以像塑料膜那样拉伸,也可以用模具压制成形状复杂且有高强度的精密部件。 这对于那些制造飞机、汽车等厂商来说可真是个好消息,他们可以用这种超塑金属来制造以前无法制造或造价高昂的精密零部件了。 金属超塑的新技术是美国戴维斯市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俄国乌发州航空技术大学共同研究成功的。以前要让金属产生超塑性,需要较高的温度,缺乏实用性;新技术则可在较低温度下使金属产生超塑性。  相似文献   

14.
植物冶炼     
正超富集植物指的是一类对特定金属或金属卤化物吸收能力特别强的植物。以镍元素为例,全世界目前约有450种记录在册的镍超富集植物,其中130种生长在古巴,80~90种在南欧和安纳托利亚半岛。马来西亚有24种镍超富集植物,其中一个名为"喜树"的品种尤  相似文献   

15.
FeCrSiB纳米晶薄膜中的纵向和垂直巨磁电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宜华  陈晨  栾开政  张林  颜世申 《科学通报》1997,42(10):1062-1065
材料的交流阻抗随外加直流磁场的改变而变化的特性称磁阻抗效应.199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毛利佳年雄教授等人最先报道了这一现象.最初对这一效应研究得最多的是具有零或负磁致伸缩系数的钴基非晶态软磁合金细丝,特别是长度只有几毫米的小尺寸细丝.当丝通以高频电流时,丝两端感生的电压振幅随沿丝长方向所加外磁场强度的改变而变化,这种变化无磁滞效应,是快响应、高灵敏度的.对这种特别大的磁阻抗效应人们称之为巨磁阻抗效应.在趋肤效应可以忽略的低频情况下,阻抗中的电阻分量受外磁场影响很小,交流电压的磁场关系主要来自细丝的电感分量,因而这时称巨磁电感效应.由于巨磁阻抗效应在交流磁传感器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目前所研究的材料品种已扩大到非晶薄带和薄膜中,而纳米晶合金薄膜中的巨磁阻抗效应至今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硅表面直接化学镀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辉  吴辉煌  杨防祖 《科学通报》2004,49(17):1711-1715
演示了n-Si(100)不经预先活化处理, 可在碱性镀液中直接进行化学镀镍. 考察了镀液pH值和温度对镀层中金属颗粒尺寸的影响, 并运用能量耗散谱(EDS)分析了硅表面上化学镀层的元素组成. 发现温度的提高或镀液pH值的降低会使沉积层中的金属颗粒尺寸增大. 根据半导体电化学原理讨论了镍离子在硅表面还原的可能机理, 化学镀镍晶种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在碱性溶液中Si表面上水分子捕获半导体电子而产生原子氢.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有人提出可在城市里建设摩天大楼种地以来,不少建筑师提出了多种创意的农场大楼。最近,比利时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尔伯特设计了一种形状如蜻蜓翅膀的生态大楼。这幢大楼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居住、办公的要求,还可以让人们在大楼内种植花草树木和农作物,甚至可以在其中养殖牲畜。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的江田仪弘研究成功一种新式陶瓷与金属的焊接法,已获得实际应用。这种焊接法可用于氧化铝、堇青石(cordlerite:2MgO·2Al_2O_3-5SiO_2)、氧化镁等氧化物陶瓷与镍等金属的焊接。焊接工艺是:在陶瓷与金属间夹一层铜皮。加热到1200℃,焊接即告完成,既不需用焊剂,亦不需特殊气体保护。焊缝强度很高,因为在加热过程中,铜一方面与被焊的金属焊牢,同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6,(9):73-73
人们之所以对猫咪充满神秘感,源于它的眼睛。猫的那双可以媲美宝石的碧眼、可以随着日夜而改变形状的瞳孔,还有能在幽暗中闪闪发亮的眸子,常常令人浮想连翩,许多人甚至认为猫在漆黑环境中也能看到东西。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领域中,人们一直以为,一道光束一旦离开光源,其性质——特别是其光谱形状——是不会改变的。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埃米尔·沃尔夫提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这样。他说,一定光源的光谱在光通过空间运动时是应当变化的。因此,他的提议引起了一些人的惊奇。更使人惊奇万分的是,最近报告的实验支持了他的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