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驻朝鲜期间,对中国在朝鲜商务的开展采取了政治保护和商权扩张的政策。他的这些政策促进了清政府在朝鲜商务的发展,并扩大了中国对朝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驻朝鲜期间,对中国在朝鲜商务的开展采取了政治保护和商权扩张的政策。他的这些政策促进了清政府在朝鲜商务的发展,并扩大了中国对朝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良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72-172
晚清时期是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是中西文化互相碰撞时期。在内外交困列强环伺的威胁下,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朝贡"外交体制,把外交专门化提上议事日程。借鉴西方的外交理念,促进近代外交转型。这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重新审视确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忧外患相对较少,李鸿章与巴西的代表喀拉多经艰难谈判,终于签订中巴《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废止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限制了领事裁判权,禁止向中国贩卖鸦片,在保护侨民、派驻领事等方面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它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朝传统的宗藩关系随着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尽管朝鲜的独立自主是短暂的,但中韩关系还是开始了向近代外交的迈进。这一变化,从清政府驻韩使节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府关于外国人内地游历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游历。为加强对内地游历外国人管理,清政府相应制定了管理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从政策本身来看,内地游历政策是比较严密的;但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完善措施来说,内地游历政策又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与滞后性。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是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清时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就排华大案与美国政府的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期以后,清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态度由海禁特为保护。面对在美国出现的排华运动和暴力排华大案,清政府通过外交交涉以保护旅美华人的利益。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倍受列强欺侮,所以清政府官员虽竭力交涉,最终只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王义全  刘刚 《科技信息》2010,(22):I0027-I0027,I0030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因此他本人及他的外交思想都处于极大的争议中,尤其是他"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几乎主宰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1.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2.
清末女子教育的兴盛是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末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过年不仅在民间有许多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也是历代宫廷的重要庆典。乾隆帝在圆明园同乐园中特意定时设置买卖街,专供皇室成员新年期间体验老百姓逛街购物的乐趣;此可视为宫中的新年文化活动,也可以反映宫中年俗的特色。透过史料了解清宫春节活动,探讨满清皇帝如何欢度新年,并对买卖街的经营特点及文化内涵加以分析,藉此更深一层地认识清代皇家年节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15.
"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对中国文人绘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清"美的推崇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宗族法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族法的最高成就。前人对宗族法的研究多囿于宗族内部,未窥全豹。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自下而上地全面探讨清代宗族法借助家长专制、祭祀之礼、宗族力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了解封建统治延伸到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过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认识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的发展和地域扩张影响巨大,中国清代中前期(1644~1840),一些城市的商业空间就已经完全突破了城墙,并向城墙外开阔地延伸.这种地域扩展方式影响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并具备其特定的规律.本文立足于对清代中前期中国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探寻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抛砖引玉,获得指正.  相似文献   

19.
康熙年间,清廷在盛京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旗、民垦区划界,划界具有明显的满洲本位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分立界限未能禁绝旗人与民人在开发过程中业已结成的紧密联系。整个清代,在满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北边疆地区的农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