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道教养生典籍《道枢》作者生平、成书背景、成书时间、版本源流、养生思想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细致的探究。作者认为 :《道枢》由福建晋江人曾忄造编撰于 115 1年前后 ;该书的出现与宋代道教发展状况以及曾忄造本人的阅历密切相关 ;《道枢》不同版本在卷数、篇数、文字方面有差异 ;《道枢》养生主导思想是兼容并用。  相似文献   

2.
道学之名,典出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以"道"为宇宙万物发源和思想根基,以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流变为对象,以探索宇宙、生命和社会奥秘为目标,以发掘生存智慧为指归,以道为终极人生关怀的学说.长期以来,道学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医学、养生、天文学、历算等多学科角度来探讨"道学"的内容和现代应用价值,这是当今道家、道教学术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9):17-17
<正>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苏联解体前后其技术哲学演化过程的全景分析,揭示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特色形成和演化的国内和国际动因.并以此为个案构建意识形态对技术哲学的"约束-筛选"作用模型和两者之间遵从自组织理论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阐明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从"经验转向"后形成"特文特模式"。对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后现象学分析是以一种新方式来思考主客体关系,为技术的道德意义、技术的文化角色等现实问题提供哲学分析框架。通过文化转向形成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并采用和回归经验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技术思想家W.布莱恩.阿瑟从技术黑箱的内部探究技术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本质及其演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揭示了技术内部的三个基本原理及其逻辑结构的生成机制以及这个结构在其最深的本质上展现的演化的共性。在方法论上尝试通过打开技术黑箱来"看"技术所显现的技术本质及其演化机制。整个理论使得以往关于技术本质的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设计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科学上的众多观点在这个框架下得到极大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延年益寿是人类从古至今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深人人心.余内逊教授多年来深人研究了动植物的奥秘,利用它们养生保健的特性,开发了各种具有养血、安眠、乌发、养颜、温肾、消疲、健脾、养胃等养生保健功能的胶囊、片剂、口服液及乳品、补酒类经高科技超细粉碎技术加工的一系列的制作方法,以食疗方法引导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论的理性重构是分析派科学哲学和精确科学史的共同主题.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其视为科学理论的规范形式,拉卡托斯则提议以之作为科学史研究的恰当编史学纲领.逻辑和科学哲学的新发展使科学知识的理性重构课题迎来新生.借助"物理/几何对应"可将经典时空理论重构为四维几何对象.通过对称群方法及其范畴学推广,得以系统...  相似文献   

10.
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狭隘理解,提出理性思维有"认知型"和"筹划型"两种思维方式.人的"筹划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在技术哲学领域恰恰是技术理性.技术哲学必须以理性思维的"筹划型"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技术理性研究正确的哲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哲学研究真正地从"边缘"走向"内核".  相似文献   

11.
祝彩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107-108,112
文章以道教的"阴阳"范畴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道家"阴阳互动"的真正内涵.道家的"阴阳互动"是各守其位、互施互变、相谐相和;是有限而无限,无限归返有限;是有限涵摄无限,无限生化有限;是由"中节"到达"中和",通过"守中"以致"太和";阴阳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象征着天、地、人永恒的圆融完满.通过与西方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统一"范畴的比较研究,挖掘我国道家"和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便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中出现的环境哲学,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反映出来的是哲学上的一种最普遍和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指示了哲学在整体上的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使命。文章认为当代哲学的“环境转向”,其实质就是哲学的“人类学转向”,或者说,它是哲学走向“人类学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先兆和标志。  相似文献   

13.
当科学作为外来文化与基督教和儒学分别相遇时,基督教和儒学的捍卫者采取的反应十分相似:无论是基督教父的“希腊哲学源自《旧约》”说还是中国儒士的“西学中源”说都是先让科学“认祖归宗”,这在客观上确立了科学在本已文化中的地位;基督教父的“婢女传统”和中国儒士的“中体西用”说则进一步限定了科学与本己文化之间的从属关系。从“希腊哲学源自《旧约》”说和“西学中源”说到“婢女传统”和“中体西用”说,反映了一个从主观文化类同到文化利用的文化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倪钢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41-44,108
意义问题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功能讨论较多,但对于信息技术与意义的关系讨论较少.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学生,美国哲学家Albert Borgmann提出的"意义退隐"思想为问题指向,通过意义理论的分析和三分法的方法论的分析,提出如下论点:信息技术引起的"意义退引"问题应该精细地分析,意义在信息时代出现了分化和转型,因此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文化研究是数学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开辟了数学哲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本文从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以及数学哲学的后现代发展历程中梳理了数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总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上来理解,但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就只能作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作哲学现的理解。这样,对科学哲学的追寻与批判以及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人类思维的逻辑都使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成为21世纪哲学观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演进。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应是将二者统一的“历史的逻辑理性”。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的逻辑理性将是科学哲学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中期首先由中国学者提出并系统建立,弗洛里迪先生在20世纪末到2002年所作的相关研究并不具有建立新学科的首创性意义和价值,并且尚未达到已有相关研究的层次和高度。弗洛里迪先生提出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并不严谨,其中充满了种种具有逻辑矛盾的杂乱思绪和内容的随意拼凑和组合,很多内容都不具有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所应有的一般抽象性,有些内容则干脆是从某些实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中直接平移过来的。信息具有一般本体存在论意义的普遍性品格,只有建立在对此普遍性品格进行本质规定基础上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才能成为为相关研究开辟道路的“一面旗帜”,而弗洛里迪先生的纲领并不具有这一性质。创立信息哲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玩弄一些概念拼凑或领域罗列的游戏,而在于具体建构出信息哲学与其他哲学、与已有的种种实用信息科学技术相区别的自身独具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所做的工作,及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概念上的贫乏.当代英美心灵哲学的主流是各种版本的一元物理还原论,二元论发展明显不足.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为新的知觉二元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新的二元论既与科学的基本成就相一致,又能证明人类精神及其价值的实在性;既能解答科学家关于心脑本体关系问题的疑惑,还能帮助他们对脑科学中的大量复杂发现提供诠释.攻克意识奥秘将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