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CMC平板筛选和刚果红染色等方法,从湖南科技大学校园腐烂木芙蓉根部土壤中分离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CXB001,经生理生化测试、16S rDNA分子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对该菌株的生物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在10~50 ℃,pH 5.0 ~11.0中能生长,在pH 6.0~9.0,34~40 ℃,1.5% ~3.5% NaCl 的培养条件下,最适产酶。CXB001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最适反应pH为5.0;在20 ℃、pH 5.0~ 7.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o 2+对纤维素酶具有激活作用,Mg2+,Fe2+对纤维素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堆肥中筛选和鉴定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对菌株及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刚果红平板染色法进行初筛,摇瓶发酵复筛,分离到高酶活菌株C73。通过形态观察和16S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DNS定糖法测定发酵液酶活最适pH值、pH值稳定性、最适温度、热稳定性及常见金属离子、SDS、EDTA等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该菌株形态呈杆状,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适宜在pH值8.0~11.0、30~37℃条件下生长。16SrRNA序列比对发现,该菌株与琼斯氏菌(Jonesiasp.)PC1序列相似度大于99%,初步鉴定为琼斯氏菌属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菌体浓度和CMCase活力分别在40h和50h达到最大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pH值稳定在9.5左右。粗酶液的最适作用pH值为10.0,此时CMCase活力达2.3U/mL。在pH值8.0~11.0的范围内保持60%以上的酶活;最适作用温度为60℃,且在30~80℃的范围内保持60%以上的酶活。金属离子Mn2+、Co2+和(NH4)2SO4对酶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菌株C73呈现较高的碱性CMCase酶活、较高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造纸厂污泥中获得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的真菌XM5,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在稻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土曲霉XM5所产纤维素酶的合成模式为同步合成型. 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纤维素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是65℃,在80℃下保温2h活力残留40%以上,最适作用pH为4.0,在pH4.0~7.0内较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产纤维素酶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刚果红染色法筛选产纤维素酶菌株B16,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确定其菌属来源,分析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pH值和温度、酸碱和热稳定性、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考察纤维素酶系的分布.结果表明:筛选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其较适反应温度为30℃,较适pH 8.0,在10~60℃呈高稳定性,在pH 5~8时稳定性较强,Mn2+和Ba2+是该酶的激活因子.除微晶纤维素酶活力(16.39 U/mL)稍弱外,滤纸酶(70.37 U/mL)、β-葡萄糖苷酶(131.55 U/mL)、羧甲基纤维素酶(307.23 U/mL)活力均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该酶在饲料添加剂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对选育的一株木腐真菌Psathyrella candolleana 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漆酶,通过硫酸铵盐析和离子交换色谱等纯化技术分离发酵酶液后,得到纯度较高的漆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P. candolleana 在发酵罐中的漆酶产量最高可达9100 U/L; 分离纯化后得到漆酶活性组分,其比活力达到438. 0 U/mg,纯化倍数为13. 2,得率为50. 1%; 该漆酶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1. 2 ku,米氏常数为16 μmol /L; 该漆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pH 值分别为45℃和5. 0,在4 ~ 10 ℃和pH 9. 0 的条件下漆酶活力稳定性较好,Mg2+、Mn2+、Zn2+ 等金属离子对其活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系的分离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级超滤、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渗透层析等分级纯化步骤,从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系中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3个内切葡聚糖酶组分EGⅠ、EGⅡ和EGⅢ,2个外切葡聚糖酶组分CBHⅠ和CBHⅡ和1个β-葡萄糖苷酶组分,它们对各自底物的比活力分别为176.35、153.96、64.22、16.86、4.82、31.00 IU/mg,米氏常数分别为6.70、8.46、13.22、1.37、3.46、2.20 mg/mL.同一类酶组分的米氏常数Km越大,转换数Kcat越小.分离纯化所得EGⅠ、EGⅡ、EGⅢ、CBHⅠ、CBHⅡ和GB等酶组分的分子量分别为50、46、25、65、58、75 kDa.  相似文献   

7.
从病烂的海洋植物中分离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TX-12,革兰氏阴性,经鉴定为噬纤维菌属(Cellulophaga sp.)中的一个种.该菌株在温度25℃、培养基起始pH 8.0条件下培养56 h产生碱性纤维素酶活力高达354.8 U/mL.酶学性质初步研究显示,TX-12产生的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值为8.0,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0~100℃酶活均能保持最高酶活的70%以上.酶液在100℃时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Fe2+、Cu2+、Mn2+对酶反应有一定促进作用,Hg2+和Pb2+对酶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褐色高温单孢菌PE-211产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褐色高温单孢菌PE-211(Thermomomospora fuscd PE-211)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菌适宜在pH8.0~10.0、55-60℃条件下生长.初步研究了该菌产生的纤维素酶(CMCase)的一些基本性质,结果表明.CMCase最适作用温度为75℃,最适作用pH为9.0,Ca^2 和Mn^2 对酶反应有促进作用,Pb^2 和Hg^2 时酶反应有抑制作用.这种酶制剂在洗涤剂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参环毛蚓肠道内源性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环毛蚓肠道组织提取液进行DEAE阴离子交换及凝胶过滤层析,获得参环毛蚓单一的内源纤维素酶的活性组分.根据AlpHaEaseFCTM软件计算出该组分分子质量约为45 ku,命名为Cx1.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法对Cx1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x1的米氏常数(Km)为0.289 mg/mL,Vmax为0.446 U.mL-1.min-1,反应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6.0,在40~60℃、pH5.0~8.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其相对酶活力都能保持在55%以上.Ag+和Ba2+对Cx1起显著激活作用,K+、Zn2+、Mg2+、Ca2+、NH4+、Ni2+、Na+、Pb2+部分抑制酶活性,Cu2+离子对Cx1有完全抑制作用,而Fe2+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耐热纤维素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室在利.用大肠杆菌表达来自Pyrococcus horikoshii的极端耐热β-1,4-内切纤维素酶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热处理、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层析的纯化工艺,分离纯化获得单一组分的重组极端耐热β-1,4-内切纤维素酶(EGPh),SDS-PAGE测定该酶纯度大于90%,以CMC-Na为底物,DNS法测定比活22.3 U/mg,活性收率为73.3%,纯化倍数为45倍.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的分子量为43 KD,等电点(PI)为5.3,催化CMC-Na最适反应温度为95℃,最适反应pH为6.0,Km值为3.61±0.26 mg/ml.酶学稳定性研究表明EGPh在pH4.0~9.0、温度85℃下稳定.纯化的EGPh表现了极好的热稳定性,95℃时半衰期为8 h.  相似文献   

11.
从西南印度洋热液区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中度嗜热产芽孢杆菌,命名为M6.菌株M6为革兰氏阳性菌,短杆状,可成对.菌株M6的生长温度为35~65 ℃(最适生长温度60 ℃),生长pH为6.5~8.5(最适生长pH为7.0~8.0),生长NaCl质量分数为0~4%(最适NaCl质量分数为2%),生长盐度为0~80人工海水(最适盐度为40).16S rRNA基因相似性分析表明,菌株M6属于不产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与Anoxybacillus rupiensis菌株同源性最高,达99%;但16S~23S rDNA 间隔区PCR扩增分析表明,该菌与同属菌株有较大差异.通过以上形态学、生理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认为菌株M6为不产氧芽孢杆菌属的菌株.另外,菌株M6可分泌胞外高温淀粉酶.菌株M6胞内含有内生质粒,其大小约为10 kb,命名为pAB01.  相似文献   

12.
土壤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几丁质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出3株产几丁质酶菌株,其中酶活最高的为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对该菌株应用16S rDNA法进行鉴定,结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通过单因素优化法和均匀设计法实验,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0.5%的胶体几丁质为碳源,质量分数1.0%的蛋白胨为氮源,及30℃和pH值为7.2,发酵60 h的条件是菌株的最合适产酶条件.此时,胞外几丁质酶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3.
石化污泥分离、筛选菌株的鉴定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兰州石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二株能以苯酚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分别命名为lsd03,lsd05.通过逐级驯化,可在1000 mg/L苯酚的培养基中良好生长.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到菌株中均含苯酚羟化酶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从基因水平上证实了lsd03,lsd05均具有降解苯酚的遗传基础.对这两株菌进行形态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认了其在微生物系统发育学上的地位,均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通过浊度测定法对菌株lsd03,lsd05在苯酚选择性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达到对数期的时间均为24 h,均能在1 000 mg/L的苯酚质量浓度下良好生长,lsd03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0~35℃,最佳培养pH环境为中性偏酸性;lsd05的最佳培养温度范围较广,在20~35℃均能良好生长,最佳培养pH环境为中性偏碱性.  相似文献   

14.
从水塘污泥中富集分离到一株产CoQ10含量较高的光合细菌菌株,并对其进行系统鉴定.采用了丙酮作为CoQ10的提取溶剂,样品经超声波破碎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作为CoQ10的定性定量方法,成本低且快速,可以作为筛选CoQ10含量较高菌株的方法.以此方法筛选得到菌株LZC,其CoQ10产量为9.49μg/mL菌液.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ZC在系统进化树上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AB251407.1、AB251408.1、AB017799.1、DQ342322.1的红假单胞菌(红细菌)聚为一族,初步确定菌株LZC为生芽红假单胞菌(Rhodobacter blasticus).菌株LZC至少能稳定传代15次.  相似文献   

15.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患病的海水网箱养殖鱼中分离到5株链球菌,分别命名为HD-1、HD-2、HD-3、HD-4和HD-50。常规生化结果表明,其中4株即HD-1、HD-2、HD-3和HD-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另外1株即HD-50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分别对上述分离菌株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确定其分类地位。分子分析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攻毒实验表明以上4株S.iniae均能引起罗非鱼发病,呈现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并能从发病的罗非鱼脑、心、肝肾和血液中成功回收S.iniae。以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罗非鱼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S.iniae,这与国外有关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研究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从皖南地区采集的森林腐木样本中,筛选获得TZT-01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培养,观察菌落和个体染色形态,对其进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p.).对添加诱导物产纤维素酶的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氯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研究生物方法修复自然环境的可行性,采集化工厂排污口的污泥,利用富集驯化等方式,分离到一株能够降解氯苯的菌株KD131.通过分析该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并结合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的测定结果,确定KD13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同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利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分离菌株KD131降解氯苯的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24h内氯苯分解率达60.8%.进一步研究发现,KD131对苯和邻二氯苯也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得到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降解纤维素的细菌,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7.0、40℃时,其酶活最高,CMC酶活最高达31.36 U/m L,为进一步扩大纤维素降解菌种的筛选和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5种新分离细菌的分子鉴定及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和比较了5种新分离细菌的16Sr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F5771和A5608为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的2个新种;LCDC89055是1种放线菌,与Actinomycespyogenes遗传距离较近;而LCDC87080和CDCgroupANF1like则分别为Aneui和Turicelaotitidis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20.
对东太平洋结核区6个站点沉积物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和数量统计,发现各个站点间的细菌总量变化幅度较大,站点E2003-01的细菌量最多;细菌量纵向分布规律基本是从表层到深层逐渐递减.对所获得的菌株进一步用RFLP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获得的菌株主要来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α、β、γ亚群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 等类群.此外还发现了与已知细菌菌种相似性在97%~95%之间的有12株,它们可能是新种;与已知细菌菌种相似性小于或等于95%的有4株,它们可能是新的属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