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所设计的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对栅线平行分布和反方形分布的两种聚光硅太阳电池阵列进行了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流聚光比为20倍的槽式聚光器下,两种电池阵列的光电效率分别为11.42%和13.89%,最大输出功率分别比聚光前放大16.06倍和19.33倍。两种电池阵列Pm、FF和η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047 W/K、-0.45%/K、-0.035%/K;-0.029 W/K、-0.176%/K、-0.105%/K.研究结果为中低倍聚光系统聚光电池的选择和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设计制作了V型槽聚光PV系统,基于此系统对多晶硅电池阵列和空间太阳电池阵列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V型槽聚光下多晶硅电池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为6.198W,是非聚光下的1.21倍。空间太阳电池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由未聚光时的7.834W增至聚光后的14.223W,提高了近一倍。采用通水冷却方法,研究了V型槽聚光下电池工作温度对电池阵列开路电压、短路电流、输出功率和填充因子的影响。聚光水冷后多晶硅电池阵列最大输出功率增加到8.28W,比普通光照下提高了62.67%.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用50×50毫米~2浇铸多晶Si制成具有密栅、背场结构的低倍(2~5倍)聚光太阳电池,在AM1.5标准光强下,全面积转换效率达到10.2%,有效面积转换效率达到11.46%。在聚光2.73倍时,电池短路电流增益为2.5~2.71倍。在低倍聚光下工作的太阳电池的研制,国内尚未见报道。用多晶硅材料试制成这种电池,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在近期达到20~25元/峰瓦。  相似文献   

4.
聚光和非聚光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实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比较了聚光和非聚光条件下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以及光伏系统的发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平面镜反射的低倍聚光方式可以增加常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而且能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有效增加光伏发电系统的日发电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太阳能聚光集热及温差发电原理,设计一种聚光型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利用PLC和触摸屏通讯,实现装置的自动化调节,在发电的同时利用冷却介质将热量置换出来,实现热电联产的功能。对装置进行输出热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差达到120℃时装置输出热电特性达到最大值,即输出电压12V,输出电流2A,输出功率24W,输出热量达到210000J,而后随着温差的加大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浸冷却方式的聚光光伏系统中液体层的存在会改变入射到电池表面的光强与光谱分布,因此准确测量液浸液体的光谱透过率非常重要.通过分光光度计对去离子水、异丙醇、乙酸乙酯和二甲基硅油候选液体进行了检测,然后用光度学的方法修正得出了候选液体的真实光谱透过率.与传统封装太阳电池材料的光谱透过率相比,这4种液浸液体的透过率要高.基于浸没硅太阳电池的归一化光电流密度分析得出二甲基硅油导致的功率损失最小,去离子水引起的损失最大,后者要比前者多5%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太阳能单效吸收式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太阳能槽式聚光集热器与溴化锂单效吸收式制冷机对100m2会议室进行夏季制冷、冬季制热、春秋季提供必要的生活热水性能分析.结合昆明当地气候条件和该会议室结构、朝向等因素对所选会议室进行全年能耗分析,结果为夏季冷负荷75W/m2、冬季热负荷50W/m2.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以及经济实用性确定选用60m2抛物槽式聚光集热反射镜、23kW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15kW风机盘管作为系统参数,为槽式聚光集热与吸收式制冷机组相结合的系统性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单位产能所需的电池面积和降低光伏系统发电成本,采用低倍聚光器将太阳光汇聚在光伏电池上,对太阳电池进行低倍聚光.设计双V型槽式低倍聚光光伏系统,利用太阳跟踪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了在不同聚光条件下,常规单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最大功率等电池特性参数,利用在电池组件下加装散热器来解决聚光后组件温度升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V型低倍聚光后,电池功率提高了27%,短路电流提高了25%,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变化不大,电池表面温度升高到44.8℃.利用双V型槽式低倍聚光光伏系统,增大了电池组件发电功率,为使用简单可靠的聚光器降低光伏系统发电成本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对柔性村底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结果.首先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在不锈钢柔性衬底上制备了微晶硅太阳电池,发现合适的硅烷浓度和引入Ag/ZnO背反射镜可提高微晶硅太阳电池的性能,使之作为叠层太阳电池的底电池.然后将不同厚度的硅基p+/n+隧穿结应用于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分析了其对太阳电池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发现p+层厚度增加后,电池的开路电压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减小;随着n+层厚度的变化,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均存在最佳值.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11.26%(AM1.5,1000W/m2)的不锈钢柔性衬底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并进行了大面积化工作,在不锈钢衬底和聚酰亚胺衬底上分别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5.89%(25cm2,AMO,1353W/m2)和5.82%(4cm2,AMO,1353W/m2)的叠层太阳电池.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多曲面槽式太阳能聚光器的工作原理,对该装置进行了三维建模,利用光学分析软件对该聚光器安装平板式太阳电池进行光线追迹分析,直观地再现了聚焦光线的分布.基于该多曲面槽式聚光系统,提出一种新型的聚光太阳电池电热联供系统(TCPV/T).该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量,提高太阳电池输出电功率、光电转换效率,并将太阳电池产生的热量有效回收,实现聚光发电系统对外输出电能、热能.构建了多曲面槽式聚光多晶硅太阳电池电热联供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约3倍太阳聚光作用下,与非聚光平板电池、安装于同一聚光器内的太阳电池输出电功率相比,聚光电热联供系统输出最大电功率分别提高了96.4%和64.2%,系统综合性能效率达到62.8%.  相似文献   

11.
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采用不同于传统市电互补光伏系统的设计方案,解决传统光伏系统易损坏、维修麻烦、连续阴雨天无法正常供电等问题。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能够按照负载的实际需求在市电电源和光伏电源之间切换,能让蓄电池得以充分充电和养护。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不仅工作更加可靠,还可以减少蓄电池的更换次数,降低蓄电池的使用量,进而降低投资费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模型,设计高压输电线路驱鸟装置太阳能供电系统.实验证明:该太阳能供电系统能为该驱鸟装置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对小型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烟囱发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单介绍了太阳能烟囱发电技术的产生背景、原理和特点,叙述了国内外太阳能烟囱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了中国适合大规模建造太阳能烟囱电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太阳能系统的MPPT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工作特点及光伏供电系统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利用光伏电池物理特性中最大功率点随工作环境温度变化的事实,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工作周期内将环境温度测量值引入跟踪算法中,实现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高可靠性、低复杂性、低成本及较高精度的目标。数学模型仿真及小型光伏电池实际测试结果均...  相似文献   

15.
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光电转换效率比较低且对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减少电能损耗,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全自动跟踪电池板及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三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效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光电转换效率比较低且对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减少电能损耗,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全自动跟踪电池板及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三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效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With RHESSI data from five solar flares taken from beginning to end,we investigate the power conversion factorμ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time derivative of total thermal energy(ERHESSI+Erad+Econd)and the kinetic power(PRHESSI)of nonthermal electrons.Here, ERHESSI is the computed energy contained in thermal plasmas traced by RHESSI SXRs.Other two contributions(Erad and Econd)to the total energy are the energies lost through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both of 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observational data.If both are not considered,μis only positive before the SXR maximum.However,we find that for each flare studiedμis positive over the whole duration of the soalr flare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Mean values forμrange from 11.7% to 34.6%for these five events,indicating roughly that about this fraction of the known energy in nonthermal electrons is efficiently transformed into thermal energy from start to end.This fraction is traced by RHESSI SXR observations;the rest is lost.The bulk of the nonthermal energy could heat the plasma low in the atmosphere to drive mass flows(i.e.chromospheric evaporation).  相似文献   

18.
对青藏高原地区光伏、风力电站的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指出光伏、风力电站规模的确定、蓄电池、控制器及逆变器的合理选型是提高光伏、风力电站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强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原理,着重考察了一种低温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在青岛气候条件下的工作性能,测定了瞬时效率曲线,其热损系数为5.76 W/(m2.℃)。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国太阳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市场现状,指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将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