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松的归宿     
近来,在杭州西湖边上的西泠桥畔,又重新修建了一座武松墓.我乘兴而往,徘徊墓边,想起了他的"身世",不禁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纳什,全名为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21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之列。正当纳什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时,不到30岁的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数学天才。  相似文献   

3.
<正>原来"居无定所"也不是什么坏事,不及平常一间房间的微型居所,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这样的"流浪"正是大家理想中的生活情趣,不是吗?房子虽小,但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本身就少之又少,又何必去追求无谓的"大空间"。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备好房子,这大概是多数人的想法,但外国小夫妻Greg和Lara,孩子出生在即,两人却选择了去"流浪"。不是特立独  相似文献   

4.
1999年2月25日去世的格伦T·西博格(Glenn T.Seaborg),不仅使人们回忆起他在科学上的许多成就,同时也会使人们想起他在政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巨人,是一位他所处的时代中在科学研究中乐于冒险的标志.我想可以公正地说,他是第一位核化学家,他的成就已超出了放射化学家的范畴.他以及12位学生把放射化学作为一种工具对核物理进行了基础研究,超过了他所在时期物理学家们所达到的要求.当时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发现了钚,并证明了钚在慢中子作用下是可以裂变的.他已不再是一位简单的化学家了,以生产核武器为目标而制造钚为目的的高度机密的"曼哈顿"计划已经启动,从此西博格的生活永远改变了.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大阪一间忙碌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只需响一次。“这是中毒救援信息中心。我能向你提供什么帮助吗?”——值班医生千惠小姐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同时将自己的转椅习惯性地转向面朝计算机荧屏的位置。千惠小姐是该中心的药学专家,她很快问了对方几个问题。正当圣诞节。在另一端打电话的是一名抢救中心的医生。他现在正对一名躺在担架上、抽风抽得厉害的3岁男童全力抢救。当时,孩子在吃圣诞蛋糕,他将一些红色药片点缀在乳白色的蛋糕上。红白相间.相映生趣,看上去确实蛮好看的,像是白雪上燃烧的点点火焰。而大人们却误认为孩子是在…  相似文献   

6.
达尼耳·魁伦年纪最大,现年38岁。他是一位谦逊质朴的人,喜欢独自一人工作,不爱凑热闹;然而他为人和蔼可亲。同时,他还是个家庭生活的模范,他妥善地处理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和紧张的脑力劳动之间的关系(他娶了一位卓越的小提琴家,现有5个孩子)。他着手研究数学是在哈佛大学从  相似文献   

7.
母亲 J:我孩子今年9岁,刚上二年级,在学校老挨别的同学打,家长问原因,孩子死活不说,你说这该怎么办?智云:看来这孩子个性有点过于内向。要想弄清情况首先要想法让他开口,直接问问不出来,可以采取先假设原因,再去"套问"的方法。我先为你提几种假设,你不妨按这一思路去问孩子;一种可能是孩子个性懦弱,逆来顺受,因此受到某些喜欢以强凌弱的孩子的戏弄和欺负;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平时说话不注意,嘴太贱,招人恨,因此挨打多。同时还应当向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一下情况,这样基本上可以弄清孩子在校常挨打的原因。当家长的一定要把这当成一件大事来认真对待。孩子常挨打,绝不仅仅是皮肉吃点苦,同时被打掉的还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母亲 J:孩子前些天唉声叹气说"人活得真没意思",你说他小小年纪就产生这种想法,是不是心理健康受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9.
母亲 W:我的孩子今年刚两岁,但有个坏毛病,就是老爱动手打人,而且是常常无缘无故打别的小朋友,你说他这是怎么回事?智云:2~3岁的孩子,他的意志还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他的行为往往不表现为理性支配,而是表现为情感支配或潜意识支配。一些行为在成年人看来似乎难以理喻,觉得好像是一种"无缘无故"的行为。其实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情感或潜意识在起作用,并非真是无缘无故。像你孩子的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缘由:一种是盲目模仿,在电视里或者生活中看到一些动手打人的场景觉得有趣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句话说明了赏识的魅力.本文浅析了育人者不会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我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孩子不听话,本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处于"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的年龄在3—5岁左右,第二个反抗期在12—16岁)的孩子,"不听话"现  相似文献   

12.
“耶稣,请你原谅他吧,尽管他是个坏人。我现在正用他的眼睛看……”这就是十一岁的小哈依曼的话。他刚从帕尔玛·台·马约尔卡的玛累·诺斯敦医院里出来。这种一般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手术——让一个生下来就瞎的孩子重见光明——使孩子的父母亲和动手术的医疗小组的人员足足担忧了二十天。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南昌的王老师是一位有着35年教龄的老教师,虽然已过70岁的高龄,但思路清晰,口齿清楚。67岁的老伴是位退休工人,身体也很健康。唯一让王老师牵挂的是三个子女和他们的孩子。每天王老师念叨最多的是:"孩子们什么时候回来?""多买些好吃的等孩子们回来!"王老师在家里坐不住,总想出去走走。可刚出门没10分钟,王老师又急匆匆地回家了——他担心儿女或孙  相似文献   

14.
帕拉塞尔苏斯是16世纪一位具有科学革命精神的怪杰。作为一位医生,他敢于否定中世纪以来最具权威的盖伦和阿维森纳的学说;作为一位炼金术士,他开创了医学化学之先河,被称为“化学中的路德”。他一生被人咒骂为“疯子、庸医、大炮”,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他甚至被驱赶,四处流浪行医。他的理论价值死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国家发行过纪念帕拉塞尔苏斯的邮票。图1是德国于1993年  相似文献   

15.
把半杯水给乐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满的";给悲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空的。"。同样,丈夫或妻子对一件事的看法,可以使婚姻破裂,也可以使双方倍加恩爱。我认识一位太太,她因丈夫  相似文献   

16.
下面的这件事情发生在美国. 一位中国人应邀去一家美国人家作客,主人将他让到一个座位上,没想到这一让竟捅了马蜂窝,原来,这个座位是这家的小主人平常坐的位子,看到座位被客人占了,小家伙不干了,开始大哭大闹起来.这种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家庭,家长的必然反应一定是哄孩子,而大人们最终肯定得向孩子妥协,将座位让出来息事宁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清明节前夕,在九江市贺家山陵园的一座墓前,立起了一尊狗的雕像.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些时日,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到墓前,或献上花篮,或奉上祭品,默默哀悼……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坟墓里安葬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而实际上,这里安葬的是一条义犬.5年前,人们为它专门修建了坟墓;5年后,人们又为它雕刻了石像.这条狗到底做过什么,赢得了人们如此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麻风病小史 麻风病是一种至少流传了两千多年,历史悠久的慢性传染病.在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的一些典籍中,都有关于麻风病的记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人们一旦身患麻风病,就有可能出现可怕的皮疹、面部畸形和四肢残疾等.所以麻风病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恶疾”,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败坏而受到的惩罚.  相似文献   

19.
家教十误     
一、表扬太滥或太吝"你把你的脏衣服放到篮子里了吗?哇!真是好样的!"为了增强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们有时竟使他们染上了表扬瘾。"一个依赖表扬的孩子不追求使自己满意的目标"。精神病医生詹姆士·温德尔认为:"做一些小事也希望听到大量地感谢的话,如果不再赞许他(她),那他(她)会一事无成"。过分批评也有害。"如果你仅仅指出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20.
<正>安托万·M·哈基姆,加拿大中风网络的首席执行官●"隐性"中风是痴呆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将随着血管危险因素而上升,安托万·M·哈基姆(Antoine M.Hakim)说。"我没法解释清楚这种感觉,我有几个月头部不舒服,头脑一片混沌。"我的一位有高血压和肥胖症病史的38岁患者如此描述他的症状。他没有体验到任何"小中风"的症状,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会导致暂时的移动、感觉或说话障碍。除了他的高血压和肥胖症之外,他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