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州近代居住建筑典型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福州近代居住建筑的普查和文献考释,结合测绘研究,探讨了福州近代居住建筑的典型类型.并从“类”的角度,分析阶级差异、家族文化、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崇拜、风水观念等因素在近代的传承与演变.进而剖析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现象.  相似文献   

2.
福州近代教堂与传统建筑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福州教堂史料考订和遗存实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福州近代教堂与传统建筑的互动关系.从平面布局和形态、材料与结构、外观细节和室内光影4方面,分析了福州近代教堂受福建传统建筑影响,进而讨论福州教堂对福州传统建筑近代变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福州是中国封建社会重镇,又为近代最先开埠的5个城市之一,这使得福州传统建筑在近代的变异更为集中.在对福州近代建筑遗存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福州近代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变异现象,剖析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深层机理.  相似文献   

4.
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考释基础上,探讨福州琴江村水师旗营建筑遗存的建筑组群.从4个层面:选址、建筑类型与分布、街巷节点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分析琴江水师旗营建筑遗存的组群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基因的分类体系,设计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量表,基于574份福州居民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福州居民对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特征及群体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三坊七巷传承的传统文化基因类型丰富,拥有2个大类、18个亚类和66个基本类型;(2)福州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沈阳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式住宅建筑特点的研究,分析了沈阳近代独立式住宅的建筑类型和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政治、社会和历史因素。近代独立式住宅建筑是沈阳近代建筑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首先按功能差异将天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分为生产建筑、工业辅助建筑与“前店后厂”式工业建筑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加以分析,以补充天津近代建筑研究中缺失的工业遗产建筑.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学知识的类比启发下,结合建筑类型学、地域建筑学等相关学说,推演“类型的环境适应”理论,解析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的衍变景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代闽南侨乡人们的创造下,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存在着群体繁生、个体趋同和趋异、特殊集联体衍生三重不同尺度的地域适应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新加坡"改良佛教"的出现是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进一步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为例,通过这两座现代佛教建筑与传统佛教寺院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灵活的建筑型制及多元化的功能这些与传统寺院迥然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骑楼建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骑楼是近代形成的南方商住建筑类型,通过对骑楼建筑概念的剖析,重新认识骑楼的当代价值.在讨论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办法之后指出,今后的骑楼建设中必须超越近代骑楼的建筑模式,将其作为半室外步行方式的重要类型,构成城市多样化的、宜人的步行系统.  相似文献   

11.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寺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已知的资抖 ,大体可将流行于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的和以佛殿为主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颖学弘敏系青原下三十七世、曹洞宗三十世传人,是传授八大山人“正法”并与其弟子在奉新头陀寺和耕香院共处时间达15年以上的禅门大德,对八大山人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为了探究八大山人成长经历,文章采用考证的方法,对颖学弘敏的人生轨迹、承传关系、禅门事迹三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作出了师徒二人在奉新的头陀寺和耕香院共同生活了15年的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八大山人的成长成历、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叙述利玛窦在南华寺居住两天两夜的经过。探讨利玛窦回避南华寺的原因.并证明当初两广总督刘节斋指定利玛窦从肇庆前往南华寺,尔后允准他移居韶州光孝寺及在定居韶州的交涉中。与利玛窦和两广总督打交道的始终是韶州代理知府刘承范,韶州知府陈奇谋当时不在韶州,直到利玛窦获准定居韶州后才返回。  相似文献   

15.
刘辰翁记体散文的取题对象主要有:(1)厅堂楼阁;(2)寺院道观;(3)人物名号三类。其文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心理,并贯穿了个体情趣和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