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复方甲亢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实验法实验。结果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β-CD)为1:6,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2h,挥发油包合率为85.1%。结论此工艺使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减少挥发油的挥发,便于制粒并适合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以电热干燥箱加热至60 ℃,测定其热稳定性,以找出长白楤木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以及包合物的热稳定性.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m(β-环糊精):m(挥发油)为6∶1,包合温度55 ℃,包合时间3 h.含1.87 mL挥发油的包结物经60 ℃ 168 h干燥后回收挥发油的体积为1.63 mL.结果表明:用β-环糊精(β-CD)包合长白楤木挥发油能有效地保存挥发油的有效成分,最佳包合工艺可靠.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两种方法(饱和水溶液法和固体研磨法)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化学分析法对包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表明,将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不仅能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而且使其溶解度增大了3.41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饱和水溶液和固体研磨两种方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包合方法均形成包合物,且最佳摩尔比为1:3。但从工艺角度和收率考虑,固体研磨法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柏子仁油,然后采用β-环糊精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柏子仁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物产率为主要筛选指标,考察影响包合工艺的主要因素,并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包合条件.结果表明,在β-环糊精与柏子仁油的质量体积比为10:1,包合温度为70℃,包合时间为60 min,水与β-环糊精的体积质量比为12:1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紫外光谱滴定、差热分析和粉末X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山姜素分子与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配位包合物的包合行为、包合能力及其性质表征.研究结果显示,山姜素与甲基化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能力的大小为:β-CDDMβCDTM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和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取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的包合物(COR/DMβCD),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计算了包合物的稳定常数,运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吸收光谱(IR)、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热分析(TG)等分析手段对COR/DMβCD包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通过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考察了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OR与DMβCD的包合比为1∶1,COR形成包合后,其溶解度从4.3 mg/mL提高到10.5 mg/mL,稳定性也得到提高;核磁共振分析的结果表明,COR从DMβCD的大口端进入并与之形成包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包合机制,模拟出的结合能最低的对接构象与核磁共振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对右旋龙脑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法制备了右旋龙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鉴定,然后采用气相色谱法,以右旋龙脑含量为指标,分别对包合物进行挥发性、热稳定性、抗光解性和相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光和热的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右旋龙脑的含量明显高于混合物,这表明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解性和热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的右旋龙脑,便于长久贮存而不改变疗效;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为0 ~8 mol/L时,右旋龙脑的浓度随着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右旋龙脑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建立HPLC测定羟基酪醇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以羟基酪醇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超声辅助磷酸提取羟基酪醇的最佳工艺,研究超声辅助磷酸提取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工艺.实验结果显示:羟基酪醇在3.75—1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超声辅助磷酸提取羟基酪醇的最佳奈件为,磷酸浓度为o,2mol/L,液料比为40:l(mL:g),超声时间为60rain,此条件下羟基酪醇的含量为5.13mg/g.该方法工艺简单,处理量大,可为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提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研磨法制备桉叶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应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实验,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条件是:桉叶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质量比为1∶10,包合温度为50℃,研磨时间为2h,得包合物的产率和包合率分别为98.01%和93.01%.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包合比例、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合部位和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来阐明脱水穿心莲内酯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机制.应用差示热分析法确证包合物的形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稳定常数并计算其热力学常数,1H-NMR、IR法确证包合部位.结果显示:脱水穿心莲内酯与β-环糊精形成了1∶1的包合物,包合部位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部分及十氢萘环部分,在形成包合物过程中范德华力起主要推动作用,疏水力起辅助作用,形成的包合物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激基缔合荧光具有发射谱带宽、斯托克斯位移大的特点,在传感、检测、成像及照明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β-环糊精(β-CD)包合作用构建激基缔合发光体的新方法。通过多环芳醛(蒽醛和芘醛)与金刚烷胺缩合合成了2个席夫碱(ANAD和PYAD),二者都显示激基缔合增强的聚集诱导发光。席夫碱的金刚烷基与β-CD的疏水空腔高度匹配,与β-CD形成包合物后荧光性质会发生明显变化。在β-CD水溶液中,ANAD的发射光谱与β-CD浓度密切相关,当c(ANAD)∶cβ-CD)为1∶2时观察到明显的激基缔合发射。与ANAD不同,PYAD在各种浓度的β-CD水溶液中都发射激基缔合荧光,但过量的β-CD使荧光强度有所减弱。在固态下,ANAD和PYAD几乎没有荧光,与β-CD形成包合物后,二者都显示强激基缔合发射。总之,与β-CD形成包合物更有利于发射激基缔合荧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利用超分子体系β-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的多个α-1,4糖苷键连接的筒状化合物的相对刚性的疏水空腔选择性与大环内酯素药物克拉霉素的包合。通过对其特征与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利用溶解度曲线测定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借助UV、IR、DSC、NMR对包结物进行表征。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药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论述了β-环糊精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性磺酰化的方法,并且进行了β-CD-6-Ts的制备,改进了β-CD与β-CD-6-Ts薄层分析的展开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环糊精包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研究日益广泛。本文对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形成条件、检测手段等进行综述,旨在对环糊精包合物应用研究工作的进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固相研磨法合成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分子,水杨醛缩邻硝基苯胺(SN)为客体分子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包合物的形成,并用等摩尔系列法和元素分析求得包合比为3∶2的包合物,包合平衡常数Ka=6.28×1015 L4/mol 4.结果表明,包合后的SN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1倍,而且稳定性也增加,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比较其他结构相似的水杨醛类化合物的包合数据,β-CD有能力识别同系客体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法测定环糊精与叶绿酸的包合常数,研究环糊精改进叶绿酸性质.实验结果表明,α、β、γ-环糊精中,叶绿酸与β-环糊精具有最大包合常数(Ka=2055L/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