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此所衍生的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技术恐惧及反技术主义都曾对社会的技术选择产生过影响.技术生态主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适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帝国主义思想体系的技术主义出现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它的主要特征是夸大科学、技术和技术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盲目崇拜技术进步的个别方面,把工程技术知识分子在管理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偶象化.尽管技术主义  相似文献   

3.
伦理意识形成于人际交往过程中。大数据环境下,由于人际网络广度的拓展、人际身份的虚实交错等,逐步淡化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就在大数据这种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下,"道义论"和"后果论"为代表的社会道德评判策略也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下;大数据环境基于此造成了一个道德规范容易放松道德约束的行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荷兰学派道德物化观点的起源。近年来国内有关荷兰学派道德物化研究日趋火热。但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介绍佛贝克的物化观点,未能把握道德物化概念的源头活水。因此也未充分理解道德物化作为一种哲学而非实践策略的传统所在。本文介绍了道德物化概念提出者汉森·阿克特豪斯的技术哲学观。通过对其思想的梳理进一步廓清了道德物化提出的社会情境和哲学理路。道德物化的哲学企图指向一个人/物关系的新解,而在实践上则强调道德行为的经验知识积累,重视研究人在物的境遇下的意志活动的形成发展。在操作上则特别提倡人在物的设计和布置中保持规范性自觉,通过物的创制和布置来实践重要的公共善。  相似文献   

5.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难题,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事实性道德难题、规范性道德难题和元伦理难题.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上述三个层面的道德难题,元伦理难题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道德难题.环境伦理学的元伦理难题主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价值"的定义难题,基本范畴"自然权利"的定义难题以及如何确证从"内在价值"推出环境伦理的有效性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形态;另一方面,也表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7.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技伦理学有以下三个特色:在研究内容上,作为实践伦理学,侧重于研究社会群体进行决策选择和由社会活动所维系的制度后面的伦理价值基础,研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维持社会活动过程的伦理制度,并在伦理制度中确定个体的道德规范或责任行为;在研究对象扣表现形式上,作为全球性型态的伦理学,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急剧变动所引发的以地域性或民族性体现出来的全球性道德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上,作为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具有价值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会给毫无心理准备和相关知识的人带来健康和生命的威胁。不少人感到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甚至寝食不安,不敢出门、悲观绝望。以致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恐慌危机,其对突发疫情的有效防控、对正常社会生活的影响、对经济运行的干扰等,其严重程度是始料不及的。灾难带来的心理恐慌我们不难发现,面临灾难,最可怕的不是灾难,而是无法承受灾难的心理恐慌。据北京市朝阳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援助热线在众所周知的疫情流行期对1001名来电者的调查,来电者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紧张、焦虑、恐慌、心烦、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或精神症状,占调查人…  相似文献   

9.
奥特弗利德.赫费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对科学家所扮演的公民角色进行分析,将其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并指出各自的特征:作为经济公民的科学家:劳动、经济形态、社会正义性;作为国家公民的科学家:社会参与的扩大、多层次的协商、荣誉;作为世界公民的科学家:文化的共存、价值的兼容、世界性的援助。通过分析可以展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定位和道德维度,也可看出科学对于当代文化问题所开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群体为核心组成的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中,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大众认识的影响下,群体的思想、道德、感觉会突然或逐渐改变。从而产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改变。在群体意识里,这种改变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会冲破原有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并极力挑战原有的社会模式。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最强劲的力量。技术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世界各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和国民科学思想的发展。一个明智的国家治理应该对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的转变做出协调发展的决策。基于这种视域,对中国农村模式变革深入探讨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变化出发,结合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的转变与发展,研究中国农村模式的科学合理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异化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由于不良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失范的共同体小环境的熏染,以及科学家个人因素,致使部分科学家背离科学活动的宗旨与初衷,做出种种违背科学规范和泯灭科学良心的事情,从而发生异化。科学家要防止被异化,就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葆科学良心,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算法伦理"是计算机科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算法本身的伦理属性以及算法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功能。作为计算机伦理的重要内容,算法伦理以人权、社会公正、人类福祉、美德为其价值基础,以算法设计者道德责任的建立、价值敏感性设计以及建立算法使用的法律规范为其主要的建构进路。通过推动算法伦理的实现,有助于使算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3.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重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实际上是削弱人的作用、人的特性,也否定了人的本质。只有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5.
信任对于维系人类的认知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风险社会下,传统的人际信任已然无法应对科技不确定性,这就催生了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系统信任机制.但是,在后常规科学和后学院科学范式下,专家系统可信性的基础——专家专长的真理性和专家行为的至善性,面临着失灵和失范.如此,面对不确定性风险,一方面公众需要依赖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的社会化、政治化和经济化,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的后果以放大的形式在社会范围内扩展,使人们生活在一种风险社会的情境之中。实际上,风险既是一种人们的自身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可能性因果联系,又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为了应对高科技风险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威胁,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信息社会的雏形,信息成为影响世界建构的一种新型力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生产出一个自我指涉的意义系统,控制了作为社会交往基础的符号体系和形式结构,形成社会交往障碍,造成了交往中社会意义的缺失。这种借助技术手段的社会交往使得社会沦为词语装配的机器,而人成为世界中被技术和信息操纵的客体与“他者”。  相似文献   

18.
汉语生命伦理学正在经历危机.生命伦理学应是这样一门学科: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道德追问;对生命的终极问题进行伦理研究;对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裁判与反省;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哲学解读.汉语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知识生产,已深深地和各种社会权力、利益体制相互交缠,其学术体制的内部组织、学科发展、学术行动和开拓的规划,都受制于社会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加之学科门类的顽固偏见,使其始终处于政治伦理、制度伦理或政策边缘,始终处于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专门化的边缘.生命伦理学至今没有建立完整而融贯的理论传统和科学的方法学训练机制,并由少数人操控学术体制使之成为学术偏见的生产地,以服务于局部利益,建立虚假的权威之虞.  相似文献   

19.
祝彩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107-108,112
文章以道教的"阴阳"范畴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道家"阴阳互动"的真正内涵.道家的"阴阳互动"是各守其位、互施互变、相谐相和;是有限而无限,无限归返有限;是有限涵摄无限,无限生化有限;是由"中节"到达"中和",通过"守中"以致"太和";阴阳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象征着天、地、人永恒的圆融完满.通过与西方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统一"范畴的比较研究,挖掘我国道家"和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便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论工程意识     
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生产实践性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人类确定的和隐含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它的本质所在。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严格地从工程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规范,追求工程完美,对工程的性质,工程与人、社会、经济、时间的关系以及自己所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感知和体悟。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层次性、普遍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包括实践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