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内七种优势植物的热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3种乔木优势种和4种灌木优势种地上部分器官的灰分含量及热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乔木植物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木荷 > 米槠 > 栲树;这3种植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均为成株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最大,3种植物在幼苗和幼树阶段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也均高于灌木植物种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而且,3种乔木树种地上部分的平均干重热值和平均去灰分热值均大于灌木种类,这可能与常绿阔叶林群落内光照强度的递减有关.在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一般都以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最大,枝或干皮最小.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磐安县六十田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乔木树种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各树种的重要值判断,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乔木组成种为东南石栎(Lithocarpusharland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华东楠(Machilus leptophylla),其中东南石栎和木荷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偏低,优势度相对较高;其生活型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5.45%;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61.82%),小型叶次之(占29.09%);叶型以单叶占有较大的优势,达到89.09%;叶质以革质叶占优势(56.36%),纸质叶次之(40.00%).生活型及叶的特征表明该群落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水平结构整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说明群落中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依据胸径级别频率分布的形状,7个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倒金字塔型、倒“J”型、纺锤型和双峰型.其中,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的东南石栎、米槠、青冈和紫楠及呈纺锤型的华东楠,因为缺乏幼苗和幼树,在演替过程中种群将衰退;而呈双峰型的红楠和呈倒“J”型的木荷,因有较为丰富的幼苗储备而将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GEF项目成果之一,调查了保护区内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定位站定位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米槠群落是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类型之一.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PIE对武夷山米槠群落维管束植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前三者是较好的多样性指标,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值为39.058,Shannon-Wiener指数值H′为4.665,Pielou均匀度为81.56%,Simpson指数为59.022,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983.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前者各项指数值分别为11.949,3.740,82.32%,26.792,0.963;后者各项指数值分别为19.658,4.110,81.59%,36.897,0.973.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①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分别为1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②样地Ⅰ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cm~2.③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 ① 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 分别为1 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 ② 样地I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 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 cm2. ③ 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相似文献   

6.
运用年轮解析技术对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米槠、木荷以及石栎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米槠的径向生长和高生长速度均快于石栎和木荷;相比于米槠和石栎,木荷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不同径级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表明木荷具有较强的生长可塑性和耐荫性,而米槠和石栎的生长较为稳定.(2) 依据个体由幼苗生长至林冠过程中(林冠进层)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的多少划分了6种林冠进层类型,对比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平均生长速度表明,个体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越多,其平均生长速度越慢;木荷相比于米槠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较多,这扩大了两者林冠进层速度的差异.(3) 米槠和木荷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格局——“米槠以不变应万变,木荷则随机应变”.因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作为对光环境变化不同适应对策的综合体现,生长格局的分异是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模拟了常绿阔叶林的4种不同受损程度(间伐大树,清理下木,清除地上植被以及植被和表土完全破坏),于2003年10月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各设置1个受损样方.通过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格局、种类组成及其与受损样地第一年恢复物种的相似性,探明土壤种子库在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初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16个0.5 m×0.5 m的取样面积上,土壤种子库共萌发出995株幼苗,密度为248.75粒/m~2,分属21科27属28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8种,藤本4种,草本9种.(2)土壤种子库对4种干扰方式的样地物种恢复贡献率为:Ⅰ号(0.467)Ⅳ号(0.389)Ⅱ号(0.368)Ⅲ号(0).(3)檫木(Sassafra tzumu)、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山鸡椒(Litsea cubeba)等先锋种可通过土壤种子库大量更新;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虽具有种子库,但数量少;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iaris)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种子不能通过土壤种子库实现更新.研究表明土壤种子库对天童地区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8.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包括五个类型:常绿阔叶林退化前期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以及灌丛群落.通过对退化植被各群落类型的区系分析,得出了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区系组成特征,具体如下:(1)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的植物区系包括72科138属204种,其物种多样性低于常绿阔叶林的成熟群落;(2)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一致,表现了明显的亚热带植物区系性质,是热带向温带的过渡;(3)人类的干扰导致了各退化群落中国特有成分的下降;(4)各退化群落类型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科、属和种的相似性.综上所述,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保持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特征,从植物区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恢复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大安源4800m2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31科57属97种植物,其中乔木78种,灌木8种,草本植物5种,藤本植物6种;主要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最重要的属;优势树种为甜槠(77.10)、马银花(26.70)、鹿角杜鹃(24.68)、薯豆(9.33)、赤楠(8.75),其中甜槠相对胸断面占64.93%;从种-面积曲线可知,大安源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4 400 m2后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大安源样地植物胸径小于5 cm的植株数占76.88%,落叶植物仅占12.38%.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南坡大于北坡,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取样面积2000 m2时,生物多样性值趋于平稳.大安源甜槠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东亚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指壳斗科、樟科、茶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于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存在,所以我国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域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地位也就非常显著,从而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植被类型.中国的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中,以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和石栎属为群落上层的优势种;但在生境比较偏湿地区,樟科中的润楠属、楠属的种类显著增多;而在生境比较偏干的地区,则茶科的木荷属常成为群落上层的共建种.整个区域,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全国198个特有属中,本区就有148个属之多.举世闻名的子遗植物,如银杏、水杉、银杉、鹅掌楸、喜树等均分布于此地.群落外貌是群落最明显的特征,反映群落外貌最主要的标志是生活型和叶的性质.从生活型谱分析可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并接近于热带雨林.叶的性质也是如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成层现象明显,上层是由壳斗科、茶科、樟科中的中高位芽植物层片组成,其发育状况反映了群落的成熟状态.层中有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层片,但不占主要地位,存在于林窗之间,是季风特  相似文献   

11.
安徽石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中 C、N、P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石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叶中C、N、P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讨论了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所研究的28种植物物种间差异明显,叶片中C含量为400.08~519.36 mg/g,N 为5.15~15.39 mg/g,P为0.30~0.97 mg/g,m(C):m(N)范围为29.99~92.25、m(C):m(P)的范围为467.01~1 443.81、m(N):m(P)的范围为10.01~29.29,且N与P、m(C):m(N)值与m(C):m(P)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N):m(P)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决定。不同生活型植物m(C):m(N)值从大到小表现为灌木(59.68)>乔木(51.56)>草本和藤本植物(44.50),草本和藤本植物与灌木之间m(C):m(N)差异显著; 不同植物m(C):m(P)值从大到小表现为灌木(1 043.4)>草本和藤本植物(818.78)>乔木(808.35),灌木与乔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都存在显著差异。该地区灌木m(C):m(N)值和m(C):m(P)值均最高,说明灌木对N、P的利用效率最高。3种类型植物m(N):m(P)值均大于16,说明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受P限制。虽然植物受P限制,但其m(C):m(P)值含量较高,说明植物对其生长受限的元素利用效率会更高,这反映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3S技术,对宁波1974~2009年间6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分类,提取相邻年份不同植被类型与常绿阔叶林转化的区域,并计算每种类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转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演替规律和经济利益驱动是促成常绿阔叶林37年间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不受人为影响的条件下,它最易与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测算每个时期转入为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与同时期保持为常绿阔叶林类型的距离,并计算5个时期的总平均值.将其按植被类型排序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针叶林>园地>灌丛>农田.分析结果显示,种源传播和用地历史是影响退化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方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GEF项目成果之一.调查了保护区内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定位站定位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米槠群落是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类型之一.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PIE对武夷山米槠群落维管束植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前三者是较好的多样性指标.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值为39.058,Shannon—Wiener指数值H′为4.665,Pielou均匀度为81.56%.Simpson指数为59.022.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983,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前者各项指数值分别为11.949。3.740,82.32%,26.792,0.963;后者各项指数值分别为19.658,4.110,81.59%,36.897,0.973.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天童常见植物幼树器官的氮磷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天童39种常见植物幼树的养分分配研究表明:常绿阔叶幼树中叶养分含量为:N1.059 %-2.896 %,P 0.069 %-0.126 %,落叶阔叶幼树叶的养分含量为:N1.868 %-3.254 %,P 0.092 %-0.186%,针叶树马尾松幼树叶的养分含量为:N1.874 %,P 0.078 %,植物不同器官营养含量不同,叶中N和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器官,茎和根中N和P的含量较低.通过ANOVA分析可知,不同生活型植物叶中N和P含量差异显著,落叶阔叶树种养分含量高于常绿阔叶树种,而枝、茎和根中N和P含量差异不显著;常绿阔叶树种不同生活型植物N和P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常绿阔叶乔木树种N和P含量高于常绿阔叶灌木树种.利用PCA和聚类分析发现,该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养分含量具有相似性,根据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特征,演替系列上的常见种的养分利用策略可分为3种类型,即“快生长策略”、“养分保留策略”及其它类型;植物不同器官中N和P含量均存在相关性,但相关程度在不同器官中表现不同,其相关系数大小为:叶>茎>枝>根;不同器官吸收N和P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热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羊草、大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群落类型,每个群落包括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对其出现的主要植物种群热值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功能群的热值变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出现的60个植物种平均热值为(17.29±0.91)kJ/g,变异系数为5.4%;生活型功能群中,灌木的热值最高,多年生禾草显著高于一二年生植物(P〈0.05),半灌木和多年生杂草介于二者之间;水分生态类型功能群之间在热值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科之间热值有显著差异,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热值较高,藜科植物平均热值最低。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天童32种常绿阔叶树叶片的营养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天童地区32种常绿阔叶树叶片的营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常绿落叶植物叶种N含量的变化幅度为1.022%~2.744%,平均值是1.606%;P含量的变化幅度为0.032%~0.227%,平均值是0.086%,且N、P含量成显著相关;C含量变化幅度为36.49%~53.85%,平均值是45.00%;SLA 变化幅度为72.64~197.78,平均值是119.29;叶片的营养含量与C含量、SLA无关,而C含量与SLA成负相关;灌木的营养含量要低于乔木树种,灌木和中乔木的C含量要高于小乔木,但不同生活型植物SLA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指数改进模型估算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木荷(Schima superba)生长旺盛期(春、夏、秋季)的光合参数特性。结果表明:米槠、丝栗栲、木荷光饱和点春季最小,分别为1 241.25、1 245.93、1 366.49 μmol/(m2·s); 最大净光合速率夏季均最大,分别为3.78、5.39、7.20 μmol/(m2·s)。木荷春季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均大于米槠和丝栗栲。在夏季和秋季,木荷和丝栗栲光饱和点均大于米槠; 木荷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大于米槠和丝栗栲,且在秋季其最大净光合速率仍大于米槠。综合比较得出:木荷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光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丝栗栲,米槠较差。  相似文献   

19.
3种优势树种深秋树干液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热扩散法对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3种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并结合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3种优势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起伏趋势,白天液流速率变化显著,夜间液流速率变化缓慢;阔叶树木荷与米槠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和峰值远大于针叶树杉木,且阔叶树树干液流速率均为北面南面,针叶树树干液流速率则为南面北面;3种优势树种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和水气压亏缺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水气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20.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武陵山脉中段,110°06′50″E-110°21′35″和28°42′15″-28°53′15″N之间,面积3 520 hm2,是我国常绿阔叶林保存比较完好的区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包括钩栗林、湘西青冈林、巴东木莲林、利川润楠林、甜槠林、栲-银木荷林、湘西石栎林等,具备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湿热特性和热带亲缘,可视为我国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有利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持.小溪常绿阔叶林不仅物种极为丰富,而且还拥有大量珍稀、孑遗和特有植物类群以及保存和孕育这些珍稀或特有种的河谷特殊生境,对研究我国乃至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揭示常绿阔叶林形成、分化,特别是河谷特殊生境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