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活中一些小细节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原理。当你弯腰系鞋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鞋带是怎么松开的?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他和他的同事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最初认为鞋带是在运动中慢慢松开的,但是当他们通过慢镜头下回放时发现,鞋带其实是突然散开的。当我们走路时,  相似文献   

2.
符方伟 《科学通报》1994,39(24):2228-2228
Heegard,Ahlswede和Simonyi提出了具有随机干扰和差错的可重复使用记忆介质的一般数学模型.他们用一个概率信道来描述记忆介质上每一个存储元的状态变化机制,然后采用多用户信息论的方法来研究可重复使用记忆介质的编码问题和容量问题.当我们在信息存储介质上多次存取信息时,对应于编、译码者知道或不知道记忆介质的状态,我们有四种  相似文献   

3.
记忆从来不是记录在胶片上的电影,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只有目录的故事,随着每一次的讲述,由讲述人———我们自己———根据当时的情况,重新丰富它的内容。"明明记得就在这个抽屉里啊……"从小到大,每次找不到东西之后,妈妈总会像变魔术一样从另一个地方找出来,用事实推翻了你的"明明记得……"有时,你甚至觉得这是针对自己的恶作剧,因为所有这些记忆都太真实了。记忆,你给自己编的故事很少有人怀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1993年,被心理学家汉斯·克劳姆巴格和  相似文献   

4.
鬼迷心窍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唉,我已经戒了很多次酒,但还是没戒掉。医生已经警告了我多次,说我那个可怜的肝脏再也受不了酒精的折磨了。其实,我也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我就是抵抗不住美酒的诱惑。” 我们可能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特别是作家、诗人等文字工作者)经常在吞云吐雾中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要让他们戒烟的话,他们通常就会说:“要是离开了烟,我就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乐趣,那不就等于是要了我的命吗?” 我们可能还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原本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后来却因为吸食海洛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还因为购买昂贵的毒品而造成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因吸毒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这些对烟、酒、毒品等上瘾的人到底是怎么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当瘾君子会其害无穷,但是他们要么就压根不想戒瘾,要么就戒不掉。这些人都已经“鬼迷心窍”。 医强意志能抽回吗? 我读大学时的遗传学老师原来是个嗜烟的痛君子,那时他平均每天都要吸30多支烟,他对我们说,吸烟是他年轻时养成的嗜好。开始吸烟比较少,后来发觉吸烟后精神特别好,思想也特别活跃,就越吸越多,这样就不知不觉吸了20多年。这个嗜好给我的这位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更为严...  相似文献   

5.
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性别差异对大脑的功能有影响吗?可否用外界力量干涉大脑活动?如何通过学习让人变得更聪明?你的大脑里一定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想不想对它多一点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在几个有关大脑的热门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新进展、新认识。 认识猫和狗 大脑对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因为无关紧要而被“置诸脑后”,只对少量重要的外来信息产生即时的反应。大部分信息则储存于大脑皮层而成为记忆。你得感谢上帝,幸好大脑有此功能,否则你就会被视野中的所有物体和周围的各种声音扰得心烦意乱。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哪些信息是需要即时反应的,哪些信息是需要暂时储存起来的呢?研究人员通常是通过研究大脑特殊部位受损而丧失认知能力的病人来找出大脑主管认知的区域。目前,有大量的实验表明,大脑的额叶皮质区与高级认知能力密切相关。那么,在大脑的额叶皮质区有没有专门负责认识物体的神经元呢?有没有什么更直接的方法来研究我们是如何分辨出猫和狗的呢? 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能分辨出猫和狗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定义我们周围的物体;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时,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力气来辨认房中的物品;我们立即可以知道这是椅子...  相似文献   

6.
《科学24小时》2012,(10):39
当你想起一种能爬进任何空间而不被发现的高科技超级间谍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印象不太可能是蚯蚓吧?但美国波士顿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宣称,事实上蚯蚓可能是帮助他们解决许多机器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追求绿色节能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设计:材料是关键 8年前,当珍·梅里特(Jean Merritt)和她的丈夫买下南印第安纳州的诺布山丘时.他们认为这里将是他们退休之后的世外桃源。当时梅里特计划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家园。她说:“我希望建造房屋的材料尽可能的环保。”  相似文献   

8.
动态点击     
<正>美好的记忆是每个人都希望珍藏的,而痛苦的记忆则都希望从脑海中删除。能够抚平人们痛苦记忆带来的创伤,听起来似乎是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有美国科学家声称,他们已经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种潜在删除大脑记忆中创伤的方法。这些研究人员专注于研究海蜗牛体内的一种与记忆相关的蛋白质PKM,因为该蛋白质是一种简单的认记结构体。他们通过研究来理解PKM活动性的精确详细状况及如何维持长期记忆。他们发现海蜗牛负责感应的长期记忆可以通过抵御PKM活性被清除。这个发现的应用前景广阔,比如在戒毒过程中记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这项研究可帮助人们治疗戒毒。此外它还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长期记忆混乱病症等。  相似文献   

9.
当家用轿车日渐普及之后.国内外一些家庭开始关注起家用飞机来。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一款可以水陆空三栖的家用飞机通过安全性测试。而且,这种家用飞机的机翼还可以折叠,能顺利进入家用车库。  相似文献   

10.
早在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铅会严重损害儿童早期发育。如今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孩子们的大脑正在接二连三地受到其他多种常见化学物质的"狂轰滥炸"??卡洛斯·贾西诺是在美国哈德逊河附近的哈莱姆长大的,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附近滑旱冰,吃麦当劳,和小朋友一起闲逛。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在哈莱姆,30%以上的孩子患有哮喘,是美国哮喘发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传真     
童年记忆与文化背景有关 一个研究小组对119名哈佛大学学生(54名男性、65名女性)和137名北京大学学生(90名男性、47名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回忆“最初的记忆”事件是几岁时发生的,也请他们形容对该事件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一组研究人员发现,脑内单个神经细胞倾向于选择性地识别特殊的语词和面容,这是在短期记忆过程发生的情况。该研究为人们了解人脑中与记忆有重要关系的海马组织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神经生理学家盖里·赫特(Gary Heit)指出:“我们为研究脑的理论工作者首次提供了有关海马中实际进行活动的详尽细节,从而对脑子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多年不忘。故事说得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阿甘作为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当他回国后,记者问他对中国的最深印象是什么,阿甘回答说:他们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中国人非常贫穷。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自尊心。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亲身经历了那段困难的时期,虽然儿时的印象里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但是我们并没有穷困不堪的感觉,精神生活也是非常地充实。当90年代我们成人时,却听到一个外国人对自己儿时的中国那种评价,的确心里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对自身,特别是对大脑奥秘的探索。而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记忆只能储存在大脑里。但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教授柯特利&#183;米勒和戴维&#183;斯维特在研究中却发现,记忆很可能并不是由大脑来完成,而是存储在DNA的基因中。当细胞分裂时,这种“细胞记忆”将被传递下去形成我们的记忆。而这种观点,在人体器官移植方面可得到一定的佐证。当某个器官被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之后,器官中储存的信息就会同时被转移,这些器官包括有心脏、肾脏、肝脏,甚至是骨髓和肌肉……  相似文献   

15.
"啊!海底居然有一个竖琴。是谁扔在那里的?"当隆尼.朗德斯滕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观看深潜器拍摄的深海录像时,有眼尖的同事不禁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东西。当他们用慢镜头回放时,发现那居然是一只海绵。它真的太像竖琴了!于是,研究人员称之为"竖琴海绵"。隆尼.朗德斯滕博士是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年来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对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域进行探测,所用的探测工具是  相似文献   

16.
饮食与防癌     
易家康 《世界科学》1999,(5):38-39,34
人们是否可以从饮食着手预防恶性肿瘤滋生呢?美国科学家联手推出的系列保健饮食手册以植物化学为依据,颇具远见卓识,并为我们展现了食物与健康的全新观念。米切尔·盖纳(MitchellGaynor)博士在康奈尔大学医疗中心完成肿瘤学培训课程后增加了对癌症的认识,但是对食品知识的缺乏又驱使他继续深造,1986年他荣幸地被录取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生。不久,他发现人们都在对抱子甘蓝之类的十字花科植物忙碌奔波着。当时,研究人员发现水果和蔬菜中含有数10种新的化合物;而且在试管和动物研究中,这些不起眼的化合物正在展现…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获得的航天实验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这种小虫子能在太空的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10天之久!  相似文献   

18.
德国科学家海涅于1914年率先发现,与白天学习相比,人在晚上睡觉前学习新知识,记忆效果更好.在她之后,更多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得益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知道,在睡觉时,大脑会以某种方式重演当天遇到的事,并将它从海马体(最初存放记忆的 地方)移动到大脑其他区域来长期储存.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在北京推出一份上乘的大众科普杂志《Newton科学世界》。可以说这在我国科普媒体界带来巨大的冲击波。这个冲击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市场能不能办好一本高品位的科普杂志?我们回答是:“能,但有困难。”只要克服了困难,那么就可以创造人间任何奇迹,办好一本科普杂志也不例外。记得抓年代初,上海有一本《科学画报》,当时印数每期都超过百万大关。一次我去南京出差,某研究所的几个研究人员提出要我设法在上海为他们代订《科学画报》,说在南京订不到,请我帮忙。为什么那时候的《科学画报》这么吃香呢?原因有三:一是科…  相似文献   

20.
潘锦堂同志曾为本刊撰写过《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2卷4期)一文,当他来信告知他本人具有感知地球南磁极等能力,确实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故即去信潘同志和他所在单位,希望能在单位协助下,进行一些测试,我们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他本人的大力支持,很快他们就函告了测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