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Erdas 2011和ArcGIS 9.3软件,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作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锦葫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结论: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主要是由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组成,占总面积的90%以上;景观类型发生转换的空间主要位于海岸带地区,总体来说,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建设用地的边界越来越复杂,聚集程度加大;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整体水平上,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提取出1990、2000和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图,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90--2010年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锦州一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在20年里增加了272.2km2,而水域在20年里减少了159.4km。,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量其次,呈递减趋势;景观格局的转变类型主要为:水域、耕地、海洋、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水域、林地转为耕地.非建设用地,特别是水域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这将给该地区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用地平衡和规划布局管理,智慧地配置景观资源,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增长边界作为一种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成为管控城市空间扩展的首选措施.本文首先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开发建设的空间格局,然后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范围,利用基于CA-Markov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的建设用地扩展区域,最终确定城市增长边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性高值区位于西南部区域,多集中在新城建设区内.低值区分布在生态、水源敏感性较强的湿地保护区、河流沿岸和东北部山区;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初步划定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其中弹性增长边界与研究区土地开发建设实际情况相符;在弹性边界基础上确定的城市增长边界表现为城镇开发建设范围局限于中部、西南部区域.未来可以依据城市增长边界所确定的空间范围指导顺义区城市建设,促使城镇建设在合理的掌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Logistic-CA模型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了该区域城市空间的扩展态势.结果表明,锦葫地区的城市扩展仍将集中在海岸带地区,城市空间相向连接、连绵一体的格局十分明显,伴随着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紧密,锦葫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但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城市土地必须合理利用与开发.以武汉市江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移动窗口与MC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将景观指标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相融合,较为科学地为为MCR模型提供建设用地扩展源地,并对研究区2006、2013年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采用叠加分析对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并生成扩展预警点,最后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以及生态关键点,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将景观指标与MCR模型有效地结合,从点、线、面出发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尝试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引导出城市建设用地合适的扩展方向,可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发展与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面,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利用Arc GIS中最佳路径的算法得到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耗费成本路径网,评价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进行功能分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以中敏感性区域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扩展适宜性分区中主要是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路径网呈树状分布,研究区北部扩展成本较低,且扩展的路径相对较多。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的参考,对芜湖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城市的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博文  张维 《科技信息》2013,(15):422-423
本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灾害和土地用地类型等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指标,构建了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集成DE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实现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以GIS为技术支撑,采用"取大值"原则与"成对明智比较法"加权进行因子叠加分析,对连城县进行了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按照先安排非建设用地,再安排建设用地的顺序,分析确定其用地的建设适宜性等级,对研究区划分"4区".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用地向中心城区西部扩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5年-2015年广西海岸带养殖用地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蒙静  华璀  张建兵  卢远 《广西科学》2017,24(2):135-143
[目的]海岸带由于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一直是生态相关研究的焦点区域,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尤受关注.由于广西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快速扩增,导致该区景观格局显著改变,因此开展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综合评价其环境效应.[方法]以北部湾滨海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Landsat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MNDWI水体指数(Madify Normalize Difference Water Index)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各期研究区养殖用地信息,并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分析研究区养殖用地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年来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时空演变显著,在数量上先增后减,养殖面积由1995年的9 024.03 hm2增加到2010年的41 153.58 hm2,而后逐年减至2015年的38 903.95 hm2;空间上逐年向西北移动,并整体分布于北海滨海一带.[结论]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增长源主要为耕地和近岸海域,而去向则主要为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导致该区高生态服务价值用地(耕地、滩涂等)减少,环境效应出现负面趋向(养殖污染、自然岸线破坏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宾川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AHP方法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安排合理空间,对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Urban land management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data on ecological process, environmental process and process o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bined land suitability modeling with remote sensing (RS), landscape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develop a spatial analyzing system for urban expansion land management. The spatial analyzing system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a multi-criteria mechanism in GIS for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l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GRA) was combined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address the uncertain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This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explicitly identify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lan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angsha City, China. Valid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coincidence with the previous independent studies as regards ecological suitability. The methodology can be useful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d management and region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在国土空间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传统串行叠加分析计算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性能已达极限,需研究并行化方法,以利用更多的计算资源提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在分析基于多空间对象叠加综合评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空间数据预处理方法、空间数据划分方法及并行空间索引,提出并实现了以并行叠加分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西南四省的国土空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实验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性能提升了至少30倍,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解决了传统架构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计算效率低或无法胜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充分考量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相互影响,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扬州市在保护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扬州市为例,基于1:5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考虑未来城镇扩张和生产空间缓冲作用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借助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和环形梯度分析的方法,从三生耦合角度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并优化。【结果】 构建了“三生主体功能量化-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基于三生规律分析分区协调情景评价”三生耦合优化框架,扬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优化后,生态源地与廊道面积共计2 444.63 km2,占全域面积的36.85%;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由底线功能用地、缓冲功能用地、连通功能用地组成,占全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3.16%、12.01%和1.68%。【结论】 本研究形成的三生耦合优化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进而有效指导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